李 冰,孫 曉
(綏化學院 經濟管理學院,黑龍江 綏化 152061)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資源化及轉化路徑分析
李 冰,孫 曉
(綏化學院 經濟管理學院,黑龍江 綏化 152061)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幾千年來中國傳統文化凝聚下來的結晶。保護非物資文化遺產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文明的繼承和復興。當代旅游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相應地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負面影響。要盡快將理論化為實踐,真正做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相結合,達到最好的效果。
非物質文化遺產; 旅游資源化; 路徑
1.1 非物質化遺產的內涵與外延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龐大的思想文化體系,涉及道德范疇十分廣大。廣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是指前人創造出來并且流傳下來的全部口頭形態的文化遺產。但這個范圍太廣,不能一概而論。狹義的概念就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給予的并且希望保護的范疇。
1.2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征
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綜合性,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口頭文學。口頭文學往往是要依靠其他形式而延續的,例如祭祀、史詩、山歌、舞蹈、戲劇,等等,它們不能單獨存在,要依靠各種媒介來廣為流傳。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集體性,它最本質的特性就是普遍的,是社會大眾的,并不只是幾個人的成果,它增強了民族的認同,在一定程度上強化著民族意識和精神。
1.3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真實性
真實性是遺產稀有價值的表現,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根基。非物質文化遺產所保護的就是在保護文化的傳承者,也就是活生生的人。非物質文化遺產也不是封閉的,絕對化和靜止化的保護都是不對的。所謂保護,是要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揚光大,而不是僅僅上了枷鎖鉗制住。真實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說就相當于靈魂,當然這樣的真實性相應地也帶有一定的主觀色彩,所以在某一程度上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實性也是相對的。
其一,有效激活,提供生存空間。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的最大問題是缺少一定的生存空間。在遺產旅游行業快速發展的環境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開發的主要內容,很多消失的傳統文化被逐漸激活,并注入新鮮活力,這為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更大的生存空間。其二,有效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文化價值、歷史價值、社會教育價值。在進行旅游開發中能夠被有效傳承,實現其價值,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其三,有效弘揚我國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旅游能夠使人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進行有效的交流,使人們對其有更深的了解。我國有很多傳統的優秀民族文化并未被更多的人熟知,而旅游開發中,能夠創造人們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接觸的機會,有效弘揚了我國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區域的旅游形象、文化內涵和色彩,成為旅游策劃的重點元素。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可以宣傳和促銷地方形象品牌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區域作為非常重要的旅游資源,其基礎內容具有多樣性,而地域性就是其獨具魅力的前提。它的文化性自然而然的為自然風光的深度拓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在發展旅游業的同時,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襯托,將不可形態化的文化藝術展示給世界,達到了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境界,這種無與倫比的杰作是任何東西都無法替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代表了一個國家特有的民族文化,傳承著中國古老的優良傳統和堅毅的民族精神,通過代代相傳的模式保留著最真實最傳統的根源,所以這對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有相當大的正向作用,讓人們找到真正的非物質所帶來的價值。
4.1 開發原則
第一,保護第一,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是像藝術品一樣,通過各種形式的維修就能夠完好如初,其濃縮的民族性、高度的個性化和傳承的經驗性導致這種文化成品相當脆弱,稍不注意就會萎縮甚至流失,但是這樣的特性同樣也決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可取代的珍貴性,民族性越強,就越能夠被世界關注。所以,這樣脆弱且珍貴的資源就應該被重點保護,以保護為前提,以此為基準來進行開發,用科學的方式找到正確的路,在精心規劃和管理下適度開發和利用。第二,文化原則。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其深厚的文學內涵,所以在旅游開發的同時,必須要重視文化和藝術的品味。開發者應該具有非常強的文化意識,能夠全面了解非物質文化,并且對文化和旅游的開發的重要性有充分正確的認識。要充分結合各種因素,從不同角度來對非物質文化進行開發并且展示。旅游項目要實現出一種文化氛圍,要讓旅游者隨時都在身臨其境,深刻體會到文化的魅力。
4.2 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模式保護框架
開發需要多方合作,最主要的就是政府,要旅游企業和文化主體及學者的共同力量來實現。政府應該起到倡導作用,調節和平衡各種關系,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順利得到開發和保護。學者的文學意見非常重要,他們能夠找到內在的發展邏輯以及管理框架。旅游企業作為旅游業的主體,更應該重視保護工程,不能一味為了利益而放棄對資源的保護。
4.3 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模式
開發非物質遺產旅游要從多個方面入手。要樹立品牌觀念,提高知名度,讓更多的人去了解并且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表面。在展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要利用容易接受的方式,讓更多的人主動了解、認可,并且加以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性決定了其繼承性及原真性受歷史的發展影響,并處于不斷變化中。應該遵循適度原則,講究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兼顧社會效益、生態效益,通過創新手段達到非遺原真性保護與旅游開發的協調。
旅游開發對于非遺而言是把雙刃劍,二者處理得當,相得益彰。處理不當,則兩敗俱傷。倘若二者在遵循各自平衡發展規律的前提下,有效利用其優勢,相互作用即可達到共同發展的目的。旅游者善用現代化的影視技術記錄所見所聞,這對于非遺無疑是一種新的保護方式。影視技術可將一些特殊的非遺通過數字化的方式永久保存,以達到記錄、宣傳、博覽的作用。我國非遺保護工作實施較為緩慢,為滿足旅游者的需求及商業旅游所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驅使,導致非遺的文獻收集、整理、記錄工作還未完善,旅游地區非遺出現商業化傾向,而這種現象反而使旅游者失去了原本獵奇的目的。遺產原真性問題倘若得到遺產所屬地民眾自覺重視,反而有利于遺產旅游業的健康、高效發展,達到雙贏。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的關系幾乎是依附式發展模式,即非遺保護依附于旅游開發,無論從資金上還是技術上,除去政府對非遺保護的政策及扶持資金外,幾乎是旅游開發帶動非遺發展。到目前為止,仍有很多具有豐富非遺的文化空間,由于沒有旅游業的涉足,鮮有人問津??梢哉f,我國的大部分非遺還不具有自主呼吸能力,還需依靠外界力量為其輸送氧氣。在這方面,日本的有效措施值得借鑒,擁有高度的文化自覺心理,弘揚本民族的優秀文化,將民族最本真的非遺與市場有機結合。中國的非遺保護只有摘掉輸氧管,擁有自主呼吸能力,才具有鮮活的生命力。
[1] 彭小舟,尹華光.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潛力評估體系的構建方法探析[J].中國商貿,2016,(03):82.
[2] 譚宏.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旅游開發的選擇與控制[J].生態經濟,2016,(02):102.
[3] 陳煒,楊曼華.論西部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適宜性評價的必要性與可行性[J].社會科學家,2016,(02):36.
[4] 何山,郭陳平,李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思路解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6,(24):74.
[5] 別金花.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產品化研究[J].青島酒店管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03):69.
Analysisonnon-materialculturalheritagetourismresourcesandthetransformationpath
LI Bing, SUN Xiao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uihua University, Suihua 152061, China)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e ultimate aim of protecting the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is to inherit and revive the civilization. Contemporary tourism to a certain extent ha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correspondingly to a certain extent made a negative impact. It needs to implement the theory into practice combining protection with development to achieve the best resul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resources; Path
G122;F592.7
B
1674-8646(2017)19-0032-02
2017-07-03
黑龍江省藝術科學規劃項目(2017D008)
李冰(1982-),女,本科;
孫曉(1980-),男,碩士研究生,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