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勇虎
(延邊大學 工學院,吉林 延吉 133002)
校企合作模式下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課程改革研究
馬勇虎
(延邊大學 工學院,吉林 延吉 133002)
當前,社會迫切需要技術人才,高等職業教育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校企合作,分析校企合作模式下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發展,探討如何建立資料整合及優化模式,以化解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學生的就業難題,意義重大。從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建設與改革的思路出發,全面分析了國內高校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發展現狀,結合改革措施,提出了新形勢下該專業的人才培訓與規劃,同時也對規劃課程、實踐教學、專業特色及校企合作提出了改革措施及目標。
電子信息工程;課程改革;校企合作;模式
為了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隨機應變的能力,國家實施了公認的、有效的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合作”,使知識學習與實踐相結合,以有效利用學校與企業的資源,通過校企合作來培養人才。校企合作不僅可以解決學生的就業難題,還可以全面提升學生的能力。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需要深厚的基礎,需要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應深入研究專業特點及改革措施,突出實踐與理論的結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校企合作模式要想實現更大的發展與進步,面臨著一定的困難,學校十分主動、積極、熱情似火,然而企業卻相反,積極性不高,參與也不熱情,其中缺乏政府的支持保障,面對經濟利益,企業與學校之間的合作只是一種短期的行為,電子工程信息專業與企業合作受到一定的影響。
1.1 電子信息實驗課程問題
學生的課程作業較多,相對的實驗課時就在壓縮減少,且部分實驗無法與社會的發展接軌,學生對實驗課沒有足夠的興趣,無法引起學生的重視。大部分實驗是驗證型,不利于學生獨立思考,缺乏創新,各個實驗之間不系統,缺乏聯系。學生在做實驗的過程中,只是按照指導書進行,沒有真正掌握原理,流于形式,很難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導致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受到影響。
1.2 實訓設施落后老舊
電子技術正飛速發展,很多企業的電子技術和設備十分先進,但對于大部分的高校來說,政府財政投入的資金支持有限,一些教學、實訓設施相對比較落后,一些學校為了能夠節約成本,把企業淘汰的、相對落后的設施設備作為學生的實訓工具,學生的培養內容與實訓的操作技術不相符,無法適應企業的生產、技術需求,嚴重影響了校企合作。
1.3 師資團隊缺乏創新能力
從普通高校畢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業務水平不盡相同,他們能夠很快分析問題,有極好的理論知識,但是他們缺乏企業工作的實際經驗。教師在學校生源、經濟等壓力下,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科研創新,因此,師資團隊缺乏創新能力阻礙了校企合作。
1.4 學校和企業的宗旨不同
決定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是否可以持續發展的關鍵是學生的就業率,大部分學校在教學的基礎上,重中之重的工作就是抓就業率。企業以盈利為目的,如果與學校合作,企業在短期內沒有盈利,還會有各種各樣的負擔,會增加企業的成本及人力投入,因此,即便是有企業愿意和學校合作,出于學生自身的安全、待遇、保險等考慮因素,在缺乏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校企合作也會受到影響,且地域和經濟發展情況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
現如今,電子信息快速發展,高校必須聯合企業全方面融入,共同培養“社會需求牽引、產學有機結合、校企緊密合作”應用型人才。培養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人才,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全面掌握電子信息技術基礎,更要具備理論與實踐技能,要具有創新精神,能設計、開發、管理、應用各類電子信息系統。理論要指導實踐,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主動搭建自主實踐平臺,這樣才有助于人才的培養。
2.1 確定人才培養目標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應積極開展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培養適合社會需求的“應用技術型”人才,使學生具有基礎理論知識,還要有基本的實踐操作能力,更要熟悉相關設備的使用、維修、檢測等技術。要根據市場需求確定人才培養目標,要細化人才的培養方法,全面分析本專業的定位,根據其特點區別培養人才。
2.2 定位人才培養規格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考研培養為全國統籌,應完善考研課程體系的建設,宣傳和輔導考研工作,也可以與院校聯合合作,鼓勵學生出國攻讀雙學位。我校人才定位為技術性人才崗位,例如:網絡規劃工程師、網絡優化工程師,因此,應擬訂校企合作培養模式。隨著經濟的發展,各大企業急需網絡管理人才,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會面對相應的人才崗位需求。可以把企業課程引入到課堂中,讓企業工程師進行授課,最終實現精英學生的自主就業。
2.3 建立校企合作的生產型工廠
學校提供場地,企業提供設備、技術、管理制度,學生在工廠進行實際操作生產產品,然后在社會和學校進行銷售。企業的技術人員和學校的教師骨干共同組成專家指導委員會,發展電子信息專業的職業能力,從而為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培養高技術人才奠定基礎。
2.4 與企業建立產品售后服務公司
學校進行投資,企業的電子產品技術人員進行指導,從而建立某品牌的售后服務公司,企業嚴格管理運作模式,學生可以在公司對電子產品進行維修、加工、設計等。學生在此過程中得到了動手實踐的機會,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也創造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
2.5 建立生產科研相結合的合作模式
企業將已經立項的科研課題與高級教職工、綜合能力強的學生進行合作,共同研發,或者企業的技術人員、高級教職工和學生根據社會需要共同研發新工藝,將高校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科研成果和專利項目轉讓給企業,讓它們進行生產,從而達到科學研究促進生產、教學的目的,實現良性循環,激發教師、學生的創新熱情,為企業帶來經濟效益。與此同時,還解決了學校經費不足的問題,為學生參加電子信息技術競賽奠定一定的基礎。
專業建設是人才培養的基礎,現如今,國內高等教育正在逐步轉型,高校在專業改革中致力于研究培養應用技術人才,解決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以服務經濟與社會,突出能力與實踐改革。應建設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校企合作模式,根據人才需求優化改革,加強我國對高校教育的重視,不斷加大財政投入,提高辦學水平,借鑒國內外先進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校企合作模式,逐步摸索適合自身發展且具有一定特色的教育方式。
[1] 朱潔.“校企合作”模式下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學生的頂崗實習研究[J].科技視界,2016,(26):377.
[2] 肖春芳,韓緒鵬.高職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討[J].電子測試,2016,(13):72-73.
[3] 楊岸,張群慧.應用型高校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五過程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高教學刊,2016,(20):76-77.
[4] 周永海.新形勢下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綜合改革思路芻議[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4,(18):59-60.
[5] 張建榮,郭金妹.“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探索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5,(22):129-130.
[6] 趙金憲,張春晶,王秀琴.電子信息多元化校企合作的模式探討[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06):21-22.
[7] 耿潔.工學結合及相關概念淺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35):106-107.
Researchonthecurriculumreformofelectronicinformationengineeringspecialtyunderthemodeof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
MA Yong-hu
(College of Engineering, Yanbian University, Yanji 133002, China)
At present,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ork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It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under the mode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discusses how to establish the data integration and optimization mode, and resolve the employment difficulty. Based on the idea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special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domestic colleges, and puts forward the training and planning of the professional talent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proposed reform measures and objectives according to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urriculum reform;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l
G718.5
A
1674-8646(2017)19-0098-02
2017-07-28
馬勇虎(1980-),男(朝鮮族),講師,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