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宜學
(同濟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中國上海200092)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華文教育:現狀、問題與對策
孫宜學
(同濟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中國上海200092)
海外華文教育是一項長期的、具有戰略意義的基礎性工作,是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主要途徑之一。雖然目前中國的海外華文教育已經做了很多有益的嘗試,形成了以華文教育理論研究為先導,以多層次華文教育實踐為基礎,以各方協作網絡為機制,以重點品牌活動為突破,以多渠道資金籌措為保障的新格局,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距國家的戰略目標還有很大差距。因此,在“一帶一路”新的歷史機遇期,如何在已有的華文教育理論與實踐基礎上進一步發揮海外華文教育對漢語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資源優勢,更加扎實有效地推進海外華文教育,為傳承中華文化、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做出新貢獻,是目前一項亟需研究和推動的工作。
“一帶一路”;海外華文教育;戰略目標;軟實力
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開始和平崛起,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夢正在一步步變成現實。這是海內外所有中國人共同創造并推動實現的偉大夢想,包括海外華僑華人。海外華僑華人獨具的經濟、科技、跨文化資源,也是“中國夢”為世界所了解和理解的重要橋梁。
從國家戰略層面看,海外華文教育是中華民族根系中一條跨洋越海、綿延不絕的特殊之根,是溝通中國與世界、使中國融入世界的重要途徑,所以,被視為海外華僑華人通過學習漢語傳承中華文化,保持民族特質的“留根工程”。因此,從中國政府、社會到海內外華僑華人,都賦予華文教育一種特別莊嚴、偉大的使命感,付出了很多心血,并寄寓了深厚的民族情感和殷切期望。
華僑華人身份具有時代性,這種身份的或隱或現,也就是他們與祖國關系,或者說祖國與世界的關系起伏不定的表現。漢語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最終目的,不是要強化海外華人的身份,而是要使他們更本土化,是推動他們融入所在國的文化,直至華人身份的消弭,一如滴水匯入大海。這滴水的文化基因,也就融入了大海,成為世界文化大海中不可見但實實在在存在的文化因子。而這也是我們向世界傳播中華文化的最終目的:推動世界一體化,實現世界各民族文化和諧、和平。
華文教育是維系海外華人中華文化之根的主要方式,歷史上一直受到各種客觀和主觀因素的制約,發展坎坷,甚至屢遭取締。但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和國力增強,海外華人獲得越來越多來自祖國的直接或間接的支持,各國華語政策越來越寬松,華僑華人和華語的地位得到了提高,華語在各國社會生活和國際交流中越來越具有通行語價值。
在中國“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過程中,華文教育既獲得了新的歷史機遇,也可能會加劇自身的危機。為此,我們必須實事求是、科學分析和規劃,厘清“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華文教育的現狀,找出目前仍存在的問題,采取具針對性的對策,使華文教育成為“一帶一路”戰略所致力于實現的世界和平與共贏的抓手和推手。
“打斷骨頭連著筋,五緣文化根盤根。”海外華僑華人一直牽掛著黨和政府的心,加強海外華文教育也始終是黨和國家的重要戰略任務和實際工作抓手。海外華僑華人是中華文化“走出去”戰略實施的重要媒介和橋梁,既是實施的對象,也是實施的主體。這種特殊的雙重身份,使華僑華人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作用獨特,是天然的文化溝通之橋,牽一發而動兩端。這對增強世界范圍內匯聚各處的中華文化力量,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向世界講好中國歷史與當代故事,吸引海外華僑華人參與“中國夢”的建設,無疑是一項事關中國國際形象的戰略工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
當前,中國人民正在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在這個偉大進程中,廣大海外僑胞一定能夠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國夢是國家夢、民族夢,也是每個中華兒女的夢。廣大海外僑胞有著赤忱的愛國情懷、雄厚的經濟實力、豐富的智力資源、廣泛的商業人脈,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力量。只要海內外中華兒女緊密團結起來,有力出力,有智出智,團結一心奮斗,就一定能夠匯聚起實現夢想的強大力量。[1]
的確,海外華文教育與中國發展同憂同喜,同進同退。改革開放以來,華文教育工作日益成為國家戰略任務之一,管理體制日益完善,資金支持日益雄厚,資源配置日益科學合理,對僑務工作和華文教育的定位也與時俱進,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更具國際視野,更能體現國際規則,更能實事求是。
世界上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有華文教育。大至學校,小至家庭,有華人繁衍生息,就有華文傳承。也就是說,當第一個中國人踏上異國他鄉的土地時,海外華文教育就開始了起航之旅。
中國經濟的崛起和綜合國力的提升,促使世界范圍內華文教育逐漸復蘇并呈當前的蓬勃之勢。很多國家對待華文教育的政策也逐漸寬松,很多還立法支持。菲律賓、馬來西亞、緬甸、越南、老撾等國的華文教育迅速回暖,不但延續了以前華文教育的傳統,而且在規模和層次上也越來越“高大上”,越來越形成獨立的教育體系,并且在所在國的語言教學中,所占比重和所起作用也越來越大。而曾取締華語教育的國家,也逐漸調整華語教育政策,不但鼓勵恢復華校,而且還在國民教育體系內增加漢語課程,或直接將華文學校納入國民教育體系。
華人教育歷史悠久,密集分布,星星點點,但蔚成浩瀚華文世界。中華文化走向世界,這點點星星,都是可以燎原的火種,只要齊心合力,海外華文教育定能積跬步成千里,積小流成江海;而中國政府和相關機構也要充分認識到每個華人都是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重要分子,內外相助,雖事繁而心齊,雖細草而成綠,從而有效助力漢語與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最初華僑華人創辦華文學校的目的是傳承母語和中華文化,但作為各國教育體系內的必要成分,以及華人子弟謀生發展需要,華文教育與所在國國民教育一直在趨于同流,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使華文教育在保持相對獨立性的同時,也日趨本土化,在教學語言、教育政策、考核標準等方面,都越來越趨于所在國的國民教育。而所在國政府和教育機構也越來越認識到華文教育對提高學生的世界性競爭力和多元文化需求具有獨特的價值,可為所在國培養雙語和多語人才,因此,也通過政策和法規,將華文教育納入本國教育體系,如泰國、馬拉西亞等都形成了從學前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整個教育體系。
這樣,通過華文教育,華僑華人融入當地政治文化與經濟生活的需求與政府對華文功能的訴求就達成了一致,這也意味著華僑華人已經成為所在國國民的一分子了。這種演變既是歷史的必然,也是日益增強的中國綜合國力推動的結果。
納入所在國的國民教育體系,意味著華文教育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提高了,但也產生了“削足適履”的效果。華文學校漢語教學的自由度也在一頂程度上喪失了,因為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的漢語教學必須接受教育部門的統一安排,在課時、教材使用等方面,都得服從學校的統一規定。華文只是課程的一個科目,成為華人子弟的第二語言,成為“對外漢語教學”的一部分了。
華文教育納入所在國國民教育體系有利于華文教育融入當地社會文化,使華文成為所在國多語文化生態環境下的客觀自然的存在,這對營造華語以及華僑華人的生存空間,推動華語在各國公共領域和國際貿易方面發揮主動或主導作用,無疑是積極的。但在各國國語和英語的壓制下,目前華語在多語教育體制下實際上并未成為主導語言,仍只是作為選修外語之一,要實現華語的普及,面臨的問題更大。即使華人子弟,當把華語作為第二外語學習時,他們所持的心態和學習漢語的態度,與非華裔子弟并無差異。對外語語種的選擇,也首選英文而非華文。對他們而言,華文已非母語,也不存在通過學習漢語維持民族之根的焦慮和必要。而且,在其中一些對華不太友好的國家,華人身份實際上意味著歧視。華人子弟也并非如父輩一樣對華語滿含深情,甚至特意通過華語學習和華人身份表達對民族歧視的不滿。華人身份反而會造成他們身份選擇和社會融入時的困惑,產生身份焦慮。一些華人父母也因此不反對子女放棄華文學習,以免孩子將來在社會上受到歧視。另外,華語的獨特性使學習漢語需要花費更大的精力,即使華裔子弟也難免漠視華語學習,客觀上造成一部分新生代華裔逐漸脫離華文教育,新時代的下一代偏離華文會更遠。長此以往,華文教育之前奠定的根基,就會松動。
客觀地說,華僑華人對本民族語言和文化都有強烈的學習和傳承愿望,但現實就是現實。作為所在國的少數民族語言,華語當然只是一種方言,而且在人口上也不占優勢。在主河道旁流淌的小溪,莫不受到吸引而愿融入主流以成其大,所以,華人融入住在國主流社會的主觀愿望也是強烈的。全球化造成的壓力,也使他們在同等條件上會優先選擇更具有世界性的英語等。
海外華文教育起點以漢語培訓為主,且多由華僑華人自發組織,教育場所、內容、師資、教學方法等方面都缺乏系統和規范,也缺乏科學規劃。這種先天不足,雖然后來有所改善,但痼疾仍在,而且目前仍是華文學校普遍面對的困難。因為最初華校教學的目的主要是出于傳承民族語言和文化的樸素動機,學生沒有憑依升學就業的壓力,即使在目前“漢語熱”的大背景下,學生在多語制下選學漢語,也缺乏足夠的主觀動力。如何將華人子弟的華語學習與其個人發展和民族文化身份認同有機結合起來,通過華語學習獲得更多個人發展機會,并進而激發民族身份意識,進而通過華人身份獲得更多的社會尊重和發展機會,形成華語與個人發展的良性互動,將是華文教育發展的重要研究課題。
目前世界范圍內興起的“漢語熱”,客觀上為華文教育的發展帶來了機遇,營造了環境,拓展了空間,但“漢語熱”的興起是基于中國政府的主動推廣,如創辦孔子學院,但這種推廣的對象是外國人,而非海外華人。結果,孔子學院發展越快,影響越大,越擠占華文教育的發展空間,甚至從華文學校吸引了一些漢語學習者,包括華人子弟。由于孔子學院等漢語國際傳播機構和華文教育機構之間缺乏溝通的渠道,更缺乏經常性的合作,甚至造成了兩種同一目的的機構相互矛盾的社會印象,對漢語和中華文化形象造成了負面影響。該如何平衡海外漢語傳播的兩條主渠道之間的分流所造成的矛盾而形成合流,使漢語國際傳播的資源在孔子學院和華文學校之間合理分配,資源共享,形成合力,達成共贏,需要突破很多政策上的局限。但必須找到一個合理的解決辦法,這對華文教育的未來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對漢語國際傳播這一偉大事業,也是必要的。
孔子學院與華文教育的目的本質上是相同的,都是為了傳承并向世界推廣中華文化。孔子學院是要實施中華文化國際傳播戰略,是要滿足世界學習漢語和了解中華文化的需求。而海外華人社會則是推動實現這一戰略的主力軍和生力軍,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每一步,尤其是篳路藍縷的初級階段,往往是海外華人提供場地、資金、宣傳、介紹,他們是實實在在的文化載體和傳播載體,是漢語和中華文化融入所在國的主要助力。因此,我們一方面要通過孔子學院和海外文化機構主動推動漢語與中華文化國際化,另一方面也要更加關心、支持海外華僑華人和華文教育,讓華人教育更多分享到中國改革開放的成果。同時通過頂層設計海外漢語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政府資源的配置機制,使海外華文教育機構和孔子學院相輔相成、優勢互補,成為海外中國形象的雙子星座,從而不但能保證華文教育的中華文化之根扎得更深更密,也能切實實現中華民族一家親、傳承中華文化優秀基因。
中國政府非常重視海外華文學校的教材建設,先后組織專家,根據海外華文教育的現狀和教學需要,經過大量實際調研,編寫形成了從幼兒園、小學到初中以及一些大學漢語教材的完整體系,內容涉及到漢語知識和中華文化知識。同時還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開發多媒體教學軟件和網絡學習網站,開發出了具有一定針對性的系列華文教材。另外,作為華文教學輔助讀物,國僑辦在提供人力財力支持,推動本土化華文教材研發的同時,還組織修訂、編寫了《中國歷史常識》、《中國地理常識》、《中國文化常識》等系列文化讀物,而且保證供應。
但華文教育本身是復雜多變的,不同國家,甚至不同社區的華文教育,都在“華文”這一總稱下,包含著各不相同的特殊性。學習對象,國別語言政策,漢語在華人所在國的使用情況和實際地位,漢語與其他語種之間的關系,等等,都決定了海外華文教育不應、也不可能使用統一的教材,也難以有統一的教學大綱和考核標準。
目前,海外華文教育所用教材堪稱“百花齊放”。有簡體字版,也有繁體字版;有普通話版,也有方言版;有漢語拼音,也有注音符號……這些教材的最大問題,就是未能“本土化”,內容脫離海外華人實際,不能反映華人當前真實生活和關注的熱點,也沒有充分考慮到華文老師的實際教學需要,所以,很多華校的主要教學用書,仍得自己編寫。而在有些國家,如越南,所有教材、教輔用書都由政府嚴格管制,若要自編教材,必須得到教育部的批準。而由越南教育部組織編寫的華文教材又不系統,也沒有統一的質量考核標準,難免會影響華文教育的質量。
目前,要求編寫海外華文教育統一教材和教學大綱的呼聲越來越高,中國政府部門應該積極做出回應,并出臺建議性大綱和教學質量評估標準,并以此作為提供資金支持和其他資源配置的根據。該大綱和標準必須符合國際通則,且要充分考慮到相關華文學校和機構所在國的特殊法律和國情,不能將國內的教育評估方式適用于華文學校。
“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實際上也給華文教育提供了一個匯聚和統一標準的機遇。我們可以根據“一帶一路”的戰略設計目標,編寫“一帶一路”漢語教材系列,圍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基本語言和文化政策,基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漢語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實際情況,在編寫相關多語種漢語教材時,在教材中增加“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相關內容,突顯“一帶一路”色彩,并以教材為核心,編寫相關中外文化讀物,實現“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通過華文教材達成和諧平等,這對通過華文教育促進“一帶一路”建設,推動華文教育與所在國教育的融合與交流,應該都能起到積極作用。
教育的關鍵是教師。華文教育因歷史原因,最初對師資的語言能力、教學能力和文化傳播能力并無嚴格要求和統一規范,但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將華文教育納入本國國民教育體系或作為第二語言教學,華文教育就有了法律保證,也成了漢語學習者升學、就業的途徑,這就要求華文教育的師資必須具備專業化的要求,必須滿足一系列的知識和技能要求。
目前,全球學習漢語的人數超過5000萬,已有100多個國家超過2500所大學開設漢語課程,越來越多的中小學開始開設漢語課程。另外,美國、英國、瑞典、愛爾蘭、塞爾維亞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已頒布將漢語教學納入本國國民教育體系的政令。由于生源充足,對外漢語教學師資隊伍急劇擴增,其中包括大量非專業出身的從業人員,他們迫切需要通過專業學習,提高專業技能和學位層次。近年來海內外各種社會培訓機構不斷增加,就是這種需求的產物。但培訓機構資質不一,培訓師資的師資本身就不夠資質。加上從業者的商業動機大于服務動機,造成了這一領域的混亂與無序,客觀上削弱了師資的培養質量,使相應的專業教師隊伍的建設遠遠滿足不了形勢的需要。目前,合格的對外漢語教師人數不足,擁有《對外漢語教師資格證書》的教師只約占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工作教師的1/5,師生比達1:1000,缺口巨大。甚至在河內外國語大學這樣的語言類大學,漢語課師資都嚴重缺乏,師生比竟在1:50左右,而且師資自身的學歷和職稱都不高。另外,現有的華文師資還存在著性別比例失調問題,女老師過多,男老師稀缺,尤其是青年男教師,這對華文教育的質量,也會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而即使這樣不足的師資隊伍,目前也處于不穩定狀態,很多老師時刻準備擇良木而棲,認為華文教育從社會地位和經濟收入方面看都不是理想的職業。
師資缺乏,尤其是合格師資的缺乏,現在已成為制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華文教育發展的瓶頸,這個問題不解決,華文教育在數量和質量上就不會獲得實質性的提高,因此,也引起了海內外的廣泛關注。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華文教育要發展,先要摸清現在已有的基礎,并依此制定新的發展規劃。因此,要政府主導,借助海外華僑華人,細致調研“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華語教育的家底,要對沿線國家華僑華人的構成、華文教育機構的分布、與所在國國民教育體系的關系、不同華人社區華語使用和教育的差別、當地關于華僑華人、華語教育的政策等進行詳細分析,尤其是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遇到的障礙。只有清楚了華文教育所依托的海外華僑華人的基本構成和與所在國其他族裔、其他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華文教育規劃,并對華文教育對象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尤其是對非華裔學生的引導;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針對華文教育所需師資、教材、教法、考核標準等,制定出更具實際的措施和方法。這對我們借助海外華文教育摸清漢語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所要面對的所在國的語言和文化障礙,進而采取有效應對策略,制定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戰略,也具有基礎價值。
海外華僑華人是其他族裔的人借以認識中華文化的載體。他們生活在海外,本身就是中外文化沖突、交匯、融合的主體,也是中華文化在其所在國是否得到認可的試金石,也是中華文化傳播是否深入其所在國的晴雨表。因此,華文教育、中華文化國際傳播能否成功,能否持續成為世界文化中的活躍一份子,華僑華人的作用至關重要。我們在主動推廣中華文化的同時,一定要發揮海外華人華僑的先驅和先鋒作用,只有他們更懂得如何以當地文化所能接受和理解的方式講中國故事,更好地做到中華文化傳播的“潤物細無聲”,從而使漢語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道路更加通暢無阻。事實證明,也正是通過廣大的華僑華人,中國才真正實現了與世界各國、各地的無縫對接。而以他們及其后代為對象的華文教育,則是各個華人個體力量的匯聚之地,在漢語和中華文化國際傳播中,自然會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一帶一路”戰略也引起了海外華僑華人的關注和支持。事實上。目前已達數千萬的海外華僑華人,在知識結構上越來越成為所在國的重要智力資源,他們了解住在國的語言、文化、政治、民風、社會、法律和族群關系,知道如何融合中華文化與住在國文化,這種獨具的身份優勢,決定了他們將為“一帶一路”的順利實施提供豐富的人力資源、雄厚的資金支持,和寬泛實用的人脈網絡。因此,華僑華人既是“一帶一路”戰略的實際設計者,也是具體實施者,是“一帶一路”的橋梁和隧道。
華文教育的目的是凝聚僑心、匯聚僑智、發揮僑力,齊心協力溝通中華文化與世界交流的橋梁。
華文教育的對象和未來是華人后裔,他們也是中華文化之根在海外扎深和延伸的載體和主體。因此,如何通過各種文化親情活動,讓華裔子弟發自內心認同血緣文化,加深中華民族大家庭意識,獲得民族身份認同,進而提高學習漢語的興趣和積極性,是華文教育的組織者和推動者都應思考的問題。目前,我們為華裔青年舉辦的中華文化體驗活動主要有“中國尋根之旅”夏(冬)令營,以及地方文化特色的夏(冬)令營等;另外還有文化主題的各種活動,如中華文化大樂園、中華文化大賽、世界華人少年作文比賽、中華才藝交流匯演等。這些活動都得到了海外華裔青少年的熱烈歡迎,每年都有數萬名華裔青少年參加。在“一帶一路”戰略順利實施的大背景下,這類活動應充分“借勢”,形成“一帶一路”特色,進而形成文化留根活動的品牌,從而使留根活動得到“天時地利人和”,獲得更廣泛深厚的政策支持和資源支持。
華文教育需要政府資金支持,這是保證華文教育方向的基本前提。如意大利的一些華僑華人聚居的城市,至今都無華文學校,其中缺乏辦學經費是主要原因。實際上,迄今為止,海外很多華文學校,尤其是歐洲一些華文學校,都始終沒有穩定的經費來源,華校工作人員多義務,甚至老師都只有象征性的報酬,而得不到應有的工資。雖然有些國家為華文教育提供了一定的資金支持,但華文教育自身的復雜性和分散性,決定了只靠政府的力量難以保證華文教育的正常運行。所以,中國政府和華文教育所在國政府應積極發掘民間基金,形成以政府主導、相關政府機構為主體、海內外民間資本為主流、華文學校收入為基礎的華文教育基金體系,開門辦華校,眾籌募資金,尤其是要充分發揮海外僑團的社會影響和財力支持,以“尋根”為動議和動力,真誠納人納財,共同推動華文教育事業發展。同時,要重點支持具有全球示范效應的華校,打造精品華文課程體系,形成可推廣的華校發展經驗和模式,尤其是借助“一帶一路”戰略機遇,打造能夠體現中國發展的時代特色和要求,在經費、技術、教學體系和文化傳播途徑等方面具有嶄新中國特色和世界文化交融特色的新型華校。
中國經濟力量的崛起為振興華文教育提供了強力經濟后盾,也推動了海外社會力量對華文教育的支持意識和力度。在時機成熟時,中國政府應協調成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華教基金會,充分發掘海內外各種社會資源,廣開渠道,籌措華教基金,推動成立類似于新加坡“中華語言和文化基金會”這樣的民間組織,為華文教育的教學、創新研究和合作交流,提供源源不斷的經費支持。
目前,民間力量仍是海外華文教育的主體力量,如何充分有效集聚海內外社會資源助力華文教育,是中國政府和研究機構一直在研究和推動的工作,如在國內高校和地方部門設立華文教育基地,積極推動國內相關企業、社會團體、知名中小學與海外華文學校合作,為海外華文教育培養師資、提供學術資源,或在海外創辦分校,合辦國際學校,實現國內外華文教育資源一體化,并鼓勵“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合力推動海外華文教育大發展,新發展,快發展,穩發展,且始終保持根系一處,澆灌同以華人心。
華文教育分布廣,教育對象成分復雜,學習需求多樣,教學目的層次不一,這決定了華文教育協同創新和合作難度大。但所有華文學校又都具有同一教育目標:傳承漢語與中華文化。這說明,圍繞這一核心教學目的,可以通過頂層設計,主導開發和推廣一些教學資料、網絡課程、文化活動,而現代教育教育和互聯網技術,則為這一打破時空現狀、國別限制和區域文化限制的網絡華校提供了技術支撐和平臺。
“網絡華校”可按照常規華校的體系設計和維護,但以服務為目的,不但會匯集世界華校最優秀的課程,更重要的是根據虛擬課程體系,提供全方位的資源服務,既是數據庫,又是課程包,還是中華文化大觀園,并可設自由討論區,華裔少年尋根區等,讓天下華校都能成為這個虛擬學校的分校,同時也是分校舵主;都有發言權,也都有使用權。這所虛擬華校應成立董事會,董事由世界各華校推選產生,然后由董事會成立學校管理機構,或委托基金會或文化機構負責網校的日常運營和管理,政府則負責籌措維護基金并對網校的運營與管理提出具體要求并負責監督網校的運行。
海外華文媒體與華文學校都是海外華人為了維系華人文化血脈而創立的,華文媒體不分大小,不分國別,都記錄了一部分華人在海外掙扎、奮斗、斗爭的歷史,是華人精神和心靈凝聚的橋梁和載體,也起到了維護華僑權益、表達華人呼聲的作用。同時也是讓所在國其他族裔借以了解華人、了解中華文化,實現各族裔平等相處的紐帶。因此,借助華文媒體介紹中華文化、中華歷史,應該成為華文學校的主要教學內容。
話語權的占有率,決定了文化的普及率和影響度。我們應通過華文媒體營造有利于華文教育的寬松的政治和文化環境,培養華文教育的潛在對象;通過華文教育,培養華文媒體的作者和讀者,以為華文媒體的未來積聚更具有本土性和世界性的人才,實現華文媒體和教育的協調一致,可以更有效地推動漢語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效率,塑造正面中國形象;同時形成所在國多元文化和諧共處發展的態勢,推動所在國的國際化,這對所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也是必要的。
在語言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今天,在語言實力就是文化實力的象征的今天,除了要充分梳理和發掘當前各國華文媒體在傳播中華文化方面的媒介作用,還要在有條件的國家或地區創辦新的華文媒體,包括報紙、電臺電視臺華文節目,中文網絡等等。
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相關機構應將沿線國家的語言生活狀況進行科學歸類、分析,建立語言文化資源數據庫,并根據目前世界華文教育的大致層次,分層級設置詞匯、語篇、語法、文化熱詞、中介語、教材、案例、試題等數據庫,既保存華文教育的歷史,也為華文教育的未來發展提供必要的資料基礎。
數據庫還可更好地服務于世界華文教育教學與研究,推動開發華文教育的產業價值,實現華文教育資源的自我開發和自我服務,這對緩解華文教育的經費困難,也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數據庫還應提供世界各國語言國際傳播的標準以及各種成熟經驗,如托福考試、德福考試、雅思考試等,為華文教育的語言教學和中華文化國際傳播,提供借鑒和啟發,從而推動華文教育不斷創新模式,助力漢語與中華文化在世界語言文化傳播的激烈競爭中起到引領作用。
任何國家文化產業的發展,都與本國語言與文化的宏觀戰略密切相關。在漢語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日益成為一門產業的同時,發掘漢語與中華文化的產業價值,不但有利于推動中華文化產業在國內外的布局和發展,并形成世界所公認的“中華文化品牌”,而且也可以形成漢語與中華文化產業之間的良性互動關系。
在文化本身已經成為一種產業的情況下,就文化言商并非不可告人。我們要考慮的,是如何在向世界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的同時,認真研究國際文化市場,充分尊重外國受眾的欣賞習慣和審美情趣,用他們聽得懂的語言和方式,講述中國自己的故事,并把中國故事,打造成適合世界的文化產品,積極出口能滿足外國受眾欣賞口味的文化項目。
中國文化產業走出去必須走市場之路,主體當然不能是政府,而是既懂文化,又懂經營,懂外語,會外交,熟悉國際文化市場運作規律的文化商人。目前,不但中國極為缺乏這方面的專業人才,世界上專營中華文化產品的國際經紀機構和經紀人也十分缺乏。所以,中國政府和相關機構、高校應放眼世界,采取各種有效方式,尤其是中外合作培養模式,培養出越來越多具有深厚的中外文化修養和寬廣的世界視野,熟悉世界市場規律,具備跨文化交流意識和能力的復合型、外向型人才。而海外華人因為具有跨中外文化的優勢,可以成為中華文化產業的海外代理人,而華文學校則成為培養專門中華文化產業人才的基地。華文學校可針對所在國家的目標市場,設立專門的學歷教育專業,或進行職業培訓,對象既可是華人或華裔后代,也可是非華裔。以文化產業人才為指向的相關華文教育一定會受到海外僑胞的歡迎,推動當地的漢語教育。
海外華文教育本身就是一個具有遠大市場前景的文化產業,而且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持續提升,華文教育的市場會越來越大,會越來越得到所在國政府和教育機構在經費和政策上的支持,從而形成:跨國市場人才需求——華文教育跨國市場人才培養——華文教育自身發展三位一體、相互依存的自足發展,最終使華文教育擺脫之前主要依賴于華僑華人社團支持的模式,從非盈利性教育機構發展成獨立的自給自足的機構,既是教育組織,也是產業機構。不但獨立的華校如此,所有的華文教育機構都應將華文教育作為一種教育事業和文化產業經營,成為獨立的實體,從而獲得自我發展的經濟自由。
漢語要產生產業價值,必須按照產業的運行和運作模式予以產業化。我們可以根據漢語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產業的結合度,優選與漢語相關的部分產業,試點建設漢語產業園區,這樣既可發揮漢語的集約優勢,加深所在地文化產業的中國屬性,推動中國相關文化產業與當地文化產業的結合與融合,同時也可充分發掘漢語本身的產業特性和經濟價值,培育新興漢語文化產業,甚至可以借以創新文化產業的結構和生態鏈,形成具有“一帶一路”漢語特色的產學研產業模式,把語言文化的軟實力轉變成經濟硬實力,再以“硬化”的漢語文化產業,“軟化”相關文化產業進一步強化所需要的文化環境,從而實現漢語產業所特有的“軟硬兼具”優勢,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漢語傳播和經貿發展,提供新模式。
華文教育涉及國別多、族群廣,與語言政策、政治外交、經濟、教育等都有密切的關系,因此,應及時創立相關智庫,全面梳理“一帶一路”發展歷史上漢語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歷史經驗,加深對“一帶一路”戰略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理論和實踐的歷史淵源的深度理解,并從戰略層面探索“一帶一路”背景下漢語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困境及對策,為中華文化國際化政策的制訂提供理論依據,同時還能應用于漢語國際傳播戰略研究、國際漢語教材編寫、教學法研究和國際漢語師資培養、中外學生融合發展研究等,全面推動漢語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工作。
智庫還應基于當代教育技術,研發各種實用性的華文文化產品,如新教材、新教學課件、新教學軟件、留學生漢語文化水平測試、文化讀本等,使研究成果成為中華文化產業的一部分,在產生社會價值的同時,也產生一定的經濟價值。
智庫還應服務于華文教學,創新具有普遍性且可普及的華文教育理論,在時機成熟時指導編寫標準化的華文教材、文化讀物、華語詞典、教學課件、數據庫,助推世界華文教育更好地適應中國發展的新形勢和世界發展一體化的大趨勢。
華文教育本身就是一種復雜的特殊教育,若要有意識地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華文教育進行整合、資源共享,單靠中國政府或任何一個國家相關部門的協調,都不會起到應有的效果。因此,中國政府應該主導成立一個超越國家和地區的華文教育協調機構,并且賦予其自主權,開放權,以吸引更廣泛的社會各界力量參與到華文教育事業中來,以實現政府機構、華文學校、華語教師、華人企業等有一個平等合作交流的平臺,并參考“聯合國”的組織架構,由沿線國家輪值并負責運行費用,主導輪值期內的華文教育發展諸事項,以保證協作平臺的可持續良性發展,這樣可充分調動沿線國家華文教育力量,汲取各國華文教育之長,并使彼此之間的交流合作成為常態,最終受益的,是華文教育這一事業,以及以華文教育為紐帶實現“天下華人一家親”的中國夢,并推動世界各民族之間的和諧共處。
完善的學科規劃是華文教育發展的前提,也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隨著海外華文教育事業日益壯大,學科建設的迫切性也日益明顯。
華文教育理論研究目前嚴重滯后于海外華文教育實踐。在未來很長一個時期內,世界范圍內的漢語學習需求將持續快速增長,并將拉動漢語持續快速走向世界,只有依托華文教育理論研究,華文教育傳播工作才會健康、可持續發展。
華文教育作為漢語國際傳播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能充分體現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戰略,與中國“和平崛起”戰略相呼應。因此,抓住當前漢語國際傳播的歷史機遇,準確定位,及早建立華文教育學術話語體系,并進而建立華文教育這一富有特色、充滿希望的研究型學科,可以有力推動華文教育工作,提升華文教育的國際地位,促進華文教育工作更加科學、健康、持續發展。
作為一門學科,華文教育是以語言學、教育學、心理學、文學、新聞傳播學等學科為基礎的跨文化、跨語言、跨學科的創新學科。它的建設將解決當下以母語或第一語言非漢語的海外華人、華僑為主要教育對象的海外華文教育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從而有效整合國內外各種資源,提高華文教育質量,完善學科特色優勢,提升學科地位,促進相關學科理論與應用研究。
華文教育學科的建立,將以提升國家軟實力、促進漢語與中華文化的世界化為目的,從戰略高度審視全球漢語與中華文化熱的現實,以全球化的眼光、國際化的思維、創新性的行動理念,集中國內外優勢學術力量,凝練具有深遠發展前途的學科研究方向,努力提高華文教師隊伍教學與科研水平,深入開展教學改革和科學研究,改善教學和科研條件,精心培養華文教育教學與研究領域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推動華文教育工作更好更快發展。
注釋:
[1]“習近平會見第七屆世界華僑華人社團聯誼大會代表”,新華網,2014年6月6日。
鄭通濤、蔣有經、陳榮嵐:《東南亞漢語教學年度報告之一》,《海外華文教育》,2014年第1期。
鄭通濤、蔣有經、陳榮嵐:《東南亞漢語教學年度報告之二》,《海外華文教育》,2014年第2期。
鄭通濤、蔣有經、陳榮嵐:《東南亞漢語教學年度報告之四》,《海外華文教育》,2014年第4期。
鄭通濤、陳榮嵐、方環海:《兩岸華文教育與文化傳播協同創新的建構機制與運作模式研究報告之一》,《海外華文教育》,2015年第1期。
鄭通濤、陳榮嵐、方環海:《兩岸華文教育與文化傳播協同創新的建構機制與運作模式研究報告之二》,《海外華文教育》,2015年第2期。
鄭通濤、陳榮嵐、方環海:《兩岸華文教育與文化傳播協同創新的建構機制與運作模式研究報告之三》,《海外華文教育》,2015年第3期。
鄭通濤、陳榮嵐、方環海:《兩岸華文教育與文化傳播協同創新的建構機制與運作模式研究報告之四》,《海外華文教育》,2015年第4期。
王義桅:《“一帶一路”:機遇與挑戰》,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
趙世舉、黃南津主編:《語言服務于“一帶一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
王 輝主編:《“一帶一路”國家語言狀況與語言政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
汪應洛、黃 偉、徐立國主編:《“一帶一路”國家國情手冊》,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年。
嚴曉鵬:《孔子學院與華文學校發展比較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年。
The Chinese Education along‘The Belt and Road’:Actuality,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SUN Yixue
(International School of 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 China)
Overseas Chinese education is a long-term,strategic and fundamental work for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a,which is one of themain ways of international spread of Chinese culture.Although China's overseas Chinese education has done a lotof useful attempts,and achieved some success,for example,the 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education theory,the activities of multi-level Chinese education practice,themechanism of collaborative network,the breakthrough of key brand activities,the Multichannel financial support pattern,and so on.Meanwhile,there is still a big gap from the country's strategic objectives.‘The Belt and Road’is a new historical opportunity for overseas Chinese education,therefore,on the basis of the exis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hinese education,it is urgent for China to explore how to further explore the advantages of overseas Chinese education and serve to the international spread of Chinese and Chinese culture,effectively promote overseas Chinese education and Chinese culture,enhance the soft power of country,and promote the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The Belt and Road;Overseas Chinese education;strategic objectives;soft power
H195
A
2221-9056(2017)07-0893-10
10.14095/j.cnki.oce.2017.07.002
2017-02-28
孫宜學,同濟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文學博士,研究方向為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海外華文教育。Email:syx2001@hotmail.com感謝《海外華文教育》匿名審稿專家的寶貴意見,文中不妥之處概由本人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