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創新力
主持人
陳雨亭
天津市教科院基礎教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教育學博士,天津市高中新課程改革專家組成員,天津市“未來教育家工程”專家組成員,天津市特色高中評審、咨詢專家組成員。在《教育研究》等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80余篇,著有《教師研究中的自傳研究方法》。

王俊
原江蘇省宜興市實驗中學校長,江蘇省初中地理特級教師,“結構嘗試教學法”創始人。中央教科所訪問學者,首屆全國教育改革創新優秀校長獎。課題研究成果獲“首屆江蘇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出版有專著《王?。航Y構嘗試教學法》。

碎片化的知識不但導致知識具體運用低效,甚至常常直接無用,我們如何把這些碎片化的知識串成個體能力的基座?我們如何揭示知識內容的內在聯系,教給學生學科本質知識,體現“教材無非是個例子”的教學理念?“基本概念結構”和“方法程序結構”,這兩類結構如何認識并運用于教學?
農民種田是“畝產糧食多少斤”,教師在課堂上講課,它的“產量”究竟在哪里?教師教的是能讓人運用知識,我們課堂教學的“產量”正在于思考的發生。從洋思中學到杜郎口中學,為什么說我們這些年的課堂改革史其實就是一部 “課堂思維含量提高史”?我們如何保證課堂上有足夠多的“思維發生量”?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沒有學生的深度、高效參與,課堂教學的效就能無從談起。我們如何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我們應該在我們的課堂上建立什么樣的“人際關系”?我們應該怎么樣“揚其長,避其短”組建課堂合作學習小組?我們應該采取哪些策略應對大腦“開小差”的學生?我們如何運用課中、課后評價策略?
最優秀的學科教師總能把一門學科的歷史由來和生活應用說得活色生香。為什么學科需要賦予“價值的意義”?每一門學科,它背后的學科精神和價值體系究竟隱藏于何處?我們怎么才能讓我們的學科教師領會學科的種種奧妙并把課堂變得鮮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