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深圳市第二實驗學校 馮大學
我所理解的核心素養
文 | 深圳市第二實驗學校 馮大學

馮大學
深圳市第二實驗學校副校長, 廣東省特級教師,中學高級教師,廣東省教師工作室主持人,發表專業論文30余篇,參加20余本教學用書的編寫。獨立提出并系統實施了“不預習下的啟發式教學”,推動了發現式教學法在新課程改革中的實踐,并主持了深圳市重點規劃課題“發現式教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實踐探索”。
最近幾年,有關教學的熱門話題很多都是關于核心素養的,各種各樣的論述也很多,作為一個中學數學老師,我只想談談有關核心素養在學校教學中的一些想法和一些具體做法。
曾經一段時間,包括現在,許多學校把目標定位于學生考上高一級學校,也就是升學,其實,升學只是一個小目標,而不是學校教育的全部。近段時間,教育界關注的核心素養關鍵目的也在于此。那么,學校教育究竟該如何做呢?學校教育當然應該從全面發展的角度,從培養健全的人、培養引領世界潮流的公民的角度來考慮。為此,學校教育要注意幾個方面的問題:(1)課堂教學應該加入非學科知識的內容,比如,數學教學上適當加入數學文化、數學歷史,加入股票計算等相關內容。數學課上老師也要教會學生審題,教會學生理解特殊語句的作用,有些看似該語文學科教學的內容,對于數學學科同樣非常重要。比如,許多學生常常把“和”與“或”混淆,這樣也就理解不清楚“2≤3”究竟是什么意思,其實,課堂上,許多學生都會認為“X≤3”是正確的書寫,而認為“2≤3”是錯誤的書寫,究其原因是沒有理解“≤是小于或者等于”的意思,不清楚這里的“或”是“或此、或彼或兩者”的意思。進一步深究,其實也就是沒有理解字母代數的本質,實際上在“X≤3”中的“X”雖然可以代表一切可以代表的數,但究其本質,當“X”代表了2時就不能夠代表3,他是不能夠同時代表兩個數的。這些小問題,看似數學問題,其實應該是語文知識的問題。(2)不能盲目增加學科課堂教學時間,應該多讓學生離開教室,走入社會,走入生活。生活即課堂,如果我們每天都無節制地給學生加課,把學生禁錮在教室,把學生強化在做題上,學生怎么可能有時間去鍛煉各方面的能力呢?怎么可能真正理解現實生活呢?這樣勢必造成學習與生活脫鉤,當學生不能夠很好地理解生活,不能夠把生活與課堂有機結合起來,學習就沒有了動力。(3)不能把核心素養和應試分離開,核心素養是素質教育的具體化。過去在談素質教育時就有個別教育工作者甚至所謂的專家把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作為對立面來談,甚至認為二者不可調和的矛盾。筆者始終認為,高分不一定高素質,但高素質一定包含高分,如果連高分都不能考到,怎么談得上高素質呢?這里有一個數理邏輯:我們如果承認高分不一定高素質,甚至有人認為是低素質,那么,高素質必須是高分,因為低素質都能夠高分,難道還有高素質不能夠高分的理由嗎?基于此,抓核心素養也必須保證高的應試能力,因為高分也是高素養的一部分必備內容。其實,如果我們認為素養好成績低是正常的,那么第一個不同意的肯定是學生和家長。當然,我們這里的高分更應該是相對高分,這里與學生的學業基礎等許多因素有關,不能夠孤立來看。

學科教學,不能夠太過重視知識傳授,不能夠只重視解題方法的講解,更不能夠只是通過題海戰術來達到應試的目的,何況,題海戰術本身也達不到應試的目的。學科教學,應該有學科全局,數學學科的教學更是如此。許多老師喜歡對學生進行題海訓練,喜歡不斷地給學生總結解題規律,喜歡總結許多解題套路讓學生記憶和模仿,考試前甚至喜歡猜題押題,以期待學生能夠考到高分。筆者認為,這些做法本身就違背了核心素養的要求,學生即便能夠考到暫時的高分,也不能夠考到永遠的高分,平時測驗以及期中期末考試能夠考到高分,高考一定不能夠考高分。多年前,筆者就遇到一個這樣的高中數學教師,他喜歡題海,喜歡歸納總結解題方法,他的學生數學作業特別多,他也總結了許多解題套路讓學生記憶,這樣平時測驗和期中期末考試他班數學成績都比其他班成績好,所以,他堅定不移地按照他的做法做下去,但是高考中,他的學生不僅沒有取得優異成績,而且他班級的最高分極低。他問筆者為什么會這樣,我說,道理非常簡單,因為平時考試,命題老師喜歡用原題,用陳舊的題,你因為做的多,見的多,學生都是采用模仿或者解題套路就能夠得高分,并沒有真正學會如何思考問題,如何通過題目條件或者結論分析出解題方法,沒有真正學會解決問題。而高考一定沒有原題,需要學生分析,結果他們面對新穎度高一點點的題目就無從下手了。他覺得有道理,后來他開始改變教學和作業要求方式,收到很好效果。這次在談及核心素養時,專家們也強調了,刷題一定不能夠考高分,我想也是這個原因。
具體在教學上我們應該如何做呢?個人認為,作為一線數學老師,首先要透徹理解數學核心素養所包含的內容,有全局觀念,始終把培養學生數學能力和數學素養放在第一位,而不能夠只去抓細枝末節的事情。比如,七年級在學習了方程后就是列方程解應用題,各種教材都是為了好編寫分成了幾類,比如行程問題,利率問題,打折問題,體積變化問題等等,一些教輔資料更是將問題進一步細化,比如有的又將行程問題細化為:追及問題,同向相遇問題,反向相遇問題,送信問題,同向環形跑道問題,反向環形跑道問題,過橋問題以及過山洞問題等等,眼花繚亂。這樣做的結果是沒有抓住問題的本質,讓學生學習負擔無限加重。其實,初中的有用問題,應該是采用模型思想,將實際問題通過建立方程的模型來解決,而建立方程,只需要抓住問題的本質,那就是題目所包含的等量關系,找到了所有的等量關系就找到了問題解決的關鍵,所有的等量關系要么在設未知數用了,要么在列方程用了。比如一個非常簡單的應用題,一個人用29元買了單價為1.5元和2.5元的兩種筆14支。問各買了多少支筆,這些簡單問題學生可能根本不用方程模型就輕而易舉得出結論了,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作為老師的智慧了,我們一定要懂得給學生分析里面的量的關系。這里有兩個等量關系,一個是總錢數29元,一個是總筆支數14。如果我們用后一個設未知數,就可以設1.5元的x支,于是2.5元的就是(14-x)支,然后利用第一個等量關系列方程,1.5x+2.5(14-x)=29。后面一個方程本質上是總花錢的兩種不同表示方式。如果用第一個等量關系設未知數,就用第二個等量關系列方程:設買1.5元一支的筆花了y元,方程為y/1.5+(29-y)/2.5=14。通過簡單問題的深入分析,讓學生更能夠把精力集中于方程模型的建立方式上。而抓住了解應用題的這個關鍵,所有應用題都迎刃而解了。如果是細分類,學生首先就要花時間去考慮是什么類,往往有時又不知道屬于哪一類,然后再按照類別去死套做法,有時甚至不知道該套哪一類,這樣怎么可能把解題能力提高,怎么可能把數學能力提高呢?這次核心素養特別提到數學化,實際上就是把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來解決,而這種轉化能力顯得尤其重要。在應用問題的教學中,我們必須抓住訓練這種能力的機會,不要歸納出一些莫名其妙的規律讓學生來“記數學,記解題套路”等。而要實現數學化,實際上就是要學會“轉化問題”,即將復雜問題簡單化或者將不熟悉的問題轉化為熟悉的問題來解決。這種“轉化問題”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對我們每個人來說也都顯得尤其重要。
數學學科的核心是數學思想方法,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他學科也有這個問題,但沒有數學學科那么明顯,尤其是數學學科的幾何學分支,學生經常會拿到問題后不知道如何動手做,其中平面幾何尤其顯得突出。這就需要我們想辦法教會學生基本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以不變應萬變的思考問題的方法,而不是套路。這里,需要我們老師抽出相關幾何問題的核心,抓住問題的本質。
現在,有的家長為了抓學習,什么事情都不讓孩子做,只希望孩子專心一意讀書。這樣肯定不行,也與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相違背。人們常說,溺愛的孩子不孝順,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去尋找原因了。其實,不是他們長大了不想孝順,而是他們不知道如何孝順,因為家長對孩子的溺愛,讓孩子從小就只知道索取,不知道為他人著想,也不知道如何為他人著想,因為沒有這些鍛煉,也不知道如何照顧他人,所以,他們顯現出來的就是不孝順,學習亦如此。所謂生活即學習,要在生活中學習。比如,現在規定學校要有書法課,可是,許多孩子在書法訓練時能夠認真書寫,但做數學作業時就對書寫要求極低,甚至難于辨認。而教育與日常生活要緊密結合,不能夠是兩張皮。又比如,有的學校組織學生去敬老院為孤寡老人獻愛心,學生熱情很高,很認真,回家卻對自己的父母橫挑鼻子豎挑臉,回家后不愿意做力所能及的家務。為此,我們必須要求學生在學校就注意一點一滴的小事情,比如要求學生看到有垃圾在地上都必須低頭拾起丟進垃圾桶,絕不允許亂丟垃圾等,只有注意了這些細節和小節的學生才可能是高素質的。又比如,有的家長總覺得孩子作業特別慢,以為是作業習慣,一了解,孩子在家里做什么事情都慢,上衛生間可以半小時不出來,這些生活中的問題家長絲毫沒有引起重視,生活中家長培養了他拖沓的習慣,單單作業快,怎么可能?同樣的,數學老師只注重數理訓練,不注意人文關懷等,都不是注重學生核心素養培訓的表現,都不可能培養高素質的人才,當然就是和核心素養背道而馳的。
無論怎么談核心素養,培養合格身心、健全人格、高尚品德的人始終是不變的真理,在這個過程中,如何結合學科核心素養,把學科的核心內容教好,讓學生具有很高的學科素養才是我們共同追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