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韓愛學
班級授課與互聯網開放式學習有機融合
——鹿泉一中互聯網+自主課堂的五建路徑
文 | 韓愛學

韓愛學
石家莊市鹿泉一中校長,河北省特級教師,首批正高級職稱教師。現任全國高中學校課程改革聯盟理事會秘書長兼副理事長,河北省創新教育學會副會長。公開發表10多篇論文,主編出版了3部專著;共主持參研了10多項省級、國家級課題并順利結題、獲獎。
鹿泉是全國首批初中課改實驗區,2004年我們迎來了全國最早一批初中課改新生。經過反復實踐探索,最終做出了“改變教師傳統教法適應課改新生”的選擇,創建了“八環節學案型教學模式”(下稱“八環節”)。 “八環節”保留了教師“導”的傳統優勢,變學生被動聽講為主動學習,為學生個性化學習創造了空間。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新生的學習,學生們在學習中提升了自學能力,在交流中增強了自信;教師的專業素養也得到了提升。央視《小崔說事》欄目邀請我校師生參與節目錄制,同學們大方自如,思維敏捷,表達準確流暢,受到現場觀眾的高度評價。
但我們也遇到了問題。老師分身乏術,學生自學時一些個性化問題,尤其是一點就透的問題得不到及時點撥,影響課堂重難點聚焦;紙質學案的發放、收交、批閱、反饋等非常繁瑣,既耽誤時間又浪費精力;學生交流展示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影響課堂效率。于是,我們從2012年開始嘗試將信息技術與 “八環節”結合,解決我們的問題。
這項工作不是單一的技術引進,它需要系統化思考、結構化推進,需要學習路徑與方法、資源整合與供給以及課堂教學結構、學校管理制度等要素的重新組合與創新,我們簡稱“五建”,即建平臺、建隊伍、建資源、建模式、建制度。
為了保證研究工作的科學、規范和效益,我們申請了省規劃辦課題“普通高中‘互聯網+自主課堂’實踐研究”,組織老師研究了“云服務”“電子書包”“可汗學院”“翻轉課堂”在學生學習中的作用,以及可能對學生“學習態度”的影響等。同時與河北優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以滿足師生課堂教學需求且操作簡便為標準,從硬件配置、軟件功能、資源板塊結構、操作系統等多方面進行研究。在四年實踐中,發現并解決了15大類軟硬件管理維護等問題,最終建成了基本滿足師生需求的技術平臺。
平臺分為“教師備授課系統端”和“學生學習端”兩部分,每個教室配備多功能觸控一體機,所有教室實現無線網絡全覆蓋,師生人手一臺移動終端,隨時隨地可以上網。教師借助平臺可以實現“學習任務單的下發”“課前、課中、課后檢測單的下發和學生答題情況統計”“微課的發布與觀看”“學生在線情況及完成作業情況查看”等;學生端可以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提交作業后即可查看成績、利用個人安裝的APP進行自主學習、觀看教師制作的微課等。最近,我們又升級了網絡設備,一個教室一小網,實現了學生平板、教師平板和班級主屏三屏互動,實現了教師在線即時直播,師生互動更加方便。
教師培養工作既需要專家引領,也需要自主建構,我們戲稱為“遠近和尚都念經”。傳統方式是“走出去聽報告,請進來搞講座”,無論如何都是“專家主講,老師主聽”,這也使得他們很少有機會與專家面對面交流。另外,由于專家對教師們的“最近發展區”不是很清楚,不知道老師們最需要的是什么,能夠學會什么。專家理念和老師實踐中間還有一段空白,需要將建構主義學習理念引入到教師培訓領域,實現教師學習的自主建構。
我們按照“鹿泉一中校本培訓模式”,即“明確目標、教師自學、小組探究、展示交流、實踐提升”進行培訓,校長先學,培訓教師,教師再培訓學生;最有效果的是全校規模的經驗分享,改變了專家“主講”,教師“主聽”的傳授式培訓,效果不錯。
互聯網特點之一就是豐富的資源,但豐富未必優質,優質未必適合。始于西方的“MOOC”是面向大學生的開放課程,這一過程實施需要學生明確目標、發現問題、自組織學習和網絡資源篩選以及基于網絡學習習慣和道德等相關素養。那么在基礎教育階段推進,面臨的是中學生相關素養與大學生的明顯差距。因此,中學生的開放性學習必須適度,資源的校本化建設意義就在這里。
我們把資源內容分為三類,一是國家課程二次開發資源,教師依據課標、考綱、教材、學情,將學科課程標準按照“學年—學期—學段—模塊—單元—篇章—課時”次序逐級分解,形成系列化課時目標;再根據目標設計個性化導學問題及達標評價,形成數字化學案,并設計實施方案;二是互聯網資源,包括網絡能夠提供的所有資源;三是師生按照學科內在邏輯關聯共建的學生個性化復習使用的數字化資源,按照“知識點—典型例題—微課—錯題—跟蹤練習”結構建立相關鏈接。
“以用帶建,以建促用”是我們的策略。從老師目前需要入手,用什么就先建什么,這樣可以減輕眼下壓力。自己依據需要做出適合自己使用的資源之后,在使用過程中老師會感覺很舒服,反過來會激發老師建設資源庫的積極熱情,促進資源庫建設進一步深入。新老教師合理搭配,優勢互補,將學科內容分成若干板塊,將教師分成若干小組,老教師多謀劃,骨干教師出框架,年輕教師多做具體工作。
資源建設的具體方法有三種:一是引用,網絡資源非常好,直接拿來;二是改造,去粗取精,完善、補充;三是自制,找不到適合的就自制。微課、圖片、背景音樂模擬實驗等都是這樣做的。
互聯網對于學生學習是“雙刃劍”,管理跟不上,那就難以推進。如何實現趨利避害,用長棄短,成為“繞不過的坎兒”。這也是許多學校的顧慮。
對于移動終端設備管理,我們研究過程中,逐漸明確了“人、技并用,堵、疏結合”的管理思路。
通過技術手段,包括統一平板型號、鎖屏、綁定、使用定制平板、配置上網行為管理器等手段,實現防止學生瀏覽不良網頁的目的。這些是在實踐過程中通過與開發商合作不斷完成平臺系統功能實現的。
人防有三個關鍵詞:一是約束,二是引導,三是民主。約束,就是通過各種檢查制度和各種“組規班約”,防止學生在學習時間網游或攜帶第二終端。引導就是通過與家長合作,包括給家長的信、舉辦學生交流會等形式,對學生進行正面引導,培養學生的網絡公德。民主的核心是讓學生自主管理。制定班規組約不是老師的個人意志,一個人說了算,而是通過全體成員經過討論自己制定,老師審核之后生效的,大家制定公約,大家相互監督、相互制約。
班級授課制自有優勢,互聯網魅力又擋不住,因此,互聯網+自主課堂必定是“網絡開放式學習與班級授課制”的融合。
前文提到了八環節,八個環節是“明確目標、轉化問題、設計評價、完成預案,自主合作、展示交流、師生總結、鞏固拓展”。前四環節是以教師為主的課前準備,后四環節是師生互動的課上實施;八個環節組成了學習目標達成的“周期”,周而復始。八環節是2007年創建的,因其科學性、實效性、包容性,至今規范著鹿泉一中課堂教學的基本結構。
有了互聯網,溝通渠道多了,收發學案的繁瑣,展示交流時空的限制以及自學問題的點撥等問題都從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決。教師備課及時獲得學生反饋,資源更豐富,備課更有針對性;學生可以獲得更多學習資源和不受時空限制的“溝通渠道”,從而實現個性化學習。
我們的課堂究竟有多少種范式?我們到底有沒有一個普適性的范式?其實,不管是傳統的還是現代的,任何一種范式,任何一種工具、方法和途徑,都各有其長又各有缺憾,我們欣賞的是一種混合式學習,以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為目標,采眾家之長,成一家之式,線上線下相結合,紙介電子同登場,什么方便、什么有效用什么。
就課堂而言,科學的境界需要范式,藝術的境界沒有范式,這是我們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