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郭宏成
教師“軟工具”的開發和運用
文 | 郭宏成

郭宏成
山東省煙臺三中校長,中國教育報校長周刊2010年年度校長,齊魯名校長。
當下,創新人才培養是學校教育變革的重要話題,所以針對淺層次的簡單識記、理解層面的學習,許多學校提出了深度學習的課堂教學要求。但是,課堂觀察可以發現,教育實踐中仍凸顯出并不樂觀的教育生態:新舊范式簡單并存、教師對評價認知簡單、對學生學習中心模式理解膚淺、合作學習平庸、給學生提供答案判斷簡單等。這在一定程度上約束了學生思維擴展的寬度和深度,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
日本明治大學教授齋藤孝在他的《教育力》中指出:教育,不僅隱含著基本教學原理,同時也講究教授的訣竅。倘若對此毫無認識,只懂得照本宣科的話,恐怕只會令周圍的人無所適從。由此可見,出現上面情況源自于教師經驗式的重復教育,而沒有專業化的“教育力”產生。我們知道,學生是通過不同學科的學習來形成模仿力、規劃力、和詮釋力等。通過科學課程模仿科學家的觀察和思維方式,模仿他們探究世界的方法和途徑;通過藝術課程模仿藝術家從社會中挖掘藝術題材和演奏的表達方式;通過人文課程模仿人文先哲,形成對社會和自然的認識和辯識能力。教師指導學生以學科為載體,學會在做每件事情之前,先想好我應該怎么來進行,確定先后順序,形成讓作業更加順利完成的能力,就可以逐步形成規劃力。周邊的事物需要我們的學生去理解,或者是用心去體驗感受,需要他們去表達或是講解,這種詮釋力的形成同樣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形成的,這都需要教師教育力。齋藤孝提出的“教育力”,不僅僅指“力量”和“能力”,圍繞國家對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方向來看,至少還應該包括人文力、科學力、學習力、健康力、責任力等,更是指教師的“魅力”和“創造力”!從眾多優秀教師的教育案例來看,具有教育力的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展示自己專業化教育的素養,外在的重要表現就是“軟工具”的開發和利用。
關于工具,在兩位哈佛心理學專家巴里和菲爾合作完成的《工具》一書中,作者不再僅僅停留在心理分析的層面,而是給讀者改變現狀的方法,介紹了花上三五秒鐘便能完全掌握的“工具”。比如將逃避痛苦的渴望轉變為面對痛苦的渴望;將焦慮不安轉變為對自我的肯定;有效地控制負面情緒;培養長久的意志力等。書中將達到、完成或促進某一事物的手段定義為“工具”。我們為了說明教師教育力的外在表現,并和通常意義的工具區分,把教師在教育中運用的這種手段稱為“軟工具”。
在《我們如何思維》中杜威認為:有意義的思維應是不斷的、一系列的思量,連貫有序,因果分明,前后呼應。思維過程中的各個部分不是零碎的大雜燴,而應是彼此應接,互為印證。思維訓練的目的就在于養成邏輯思維的方式,能在任何情況下準確判斷上述每一步驟該走多遠,如何適當完成。這讓我們認識到,有責任的教師要讓學生養成牢固而又有效的習慣,來區分哪些信念是經受過檢驗的,哪些還僅僅是人們的猜想、推測和論斷。這實質是通過課堂教學形成不同的學科素養和學科能力的過程。僅靠處罰、評分或是隨意性談話的管理機制,只能治標而不能根本上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梢赃x擇的方式,便是用教育最原始的魅力去吸引學生,形成他們的模仿力、規劃力和詮釋力等,這要求教師進行基于學科的“軟工具”的開發和運用。“軟工具”作為一種新的理念和路徑契合了真正教育的需求,為課堂變革提供了新的路向。
教師教育力是一種教育的綜合合力,由若干個分力組成。所以對應的是若干個工具箱里面的若干工具,完全可以細分,列舉幾例:

康奈爾筆記:是用產生這種筆記法的大學校名命名的。這一工具幾乎適用于一切講授或閱讀課。運用這種工具是記與學、思考與運用相結合的有效方法。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步驟:1.記錄,在聽講或閱讀過程中,在主欄(將筆記本的一頁分為左大右小兩部分,左側為主欄,右側為副欄)內盡量多記有意義的論據、概念等內容;2.簡化,課后盡可能及早將這些論據、概念簡明扼要地簡化在副欄;3.背誦,把主欄遮住,只用副欄中的摘記提示,盡量完滿地敘述課堂上講過的內容;4.思考,將自己的聽課隨感、意見、經驗體會之類的內容,與講課內容區分開,寫在筆記本的某一單獨部分,編制成提綱、摘要,分成類目隨時歸檔;5.復習,每周用一定時間快速復習筆記,主要是先看副欄,適當看主欄,初用這種工具時可以以一科為例進行訓練,熟練后再推用于其他科目形成聽課習慣。
思維導圖:由于人的大腦內部結構、先期存儲知識的不同,所以對于同樣一個新學習知識的建構也是不同的,表達這種不相同發射性思維的有效工具是思維導圖,它簡單而有效。思維導圖的要素包括圖、文、色彩、流程線等,把各級主題的關系用相互隸屬與相關的層級圖表現出來,把主題關鍵詞與圖像、顏色等建立記憶鏈接。這種工具依據腦科學和記憶、閱讀、思維的規律,幫助學生在科學與藝術、邏輯與想象之間平衡發展,思維導圖具有展現出人類思維過程的強大功能。
實驗報告:這種工具是將實驗過程、結果通過文字、數據、圖表等體現。它包括以下要素:1.實驗前準備,包括理論準備、方案準備、器材準備;2.實驗中,按科技實驗的要求、步驟進行操作,仔細觀察實驗現象,以說明、敘述為主要表達方式,認真做好實驗記錄,整理好實驗數據,客觀報告記錄實驗過程;3.采用圖表等輔助說明方法,便于老師同學了解實驗裝置和工作原理;4.反思誤差來源,期望修正的設想。
與實驗報告同系列的還有研究性學習類的“調查研究報告”“課題研究報告”等軟工具,教師合理運用,可以培養學生科學和人文研究規范的書寫和表達能力。
軟工具類別很多,比方教育過程中師生關系處理類:“師生權利較量爆發沖突后案”“突發事件之后反思”“應對有攻擊性行為的學生行動方案”;戲劇和人文課程論述和寫作模版類:“辯服我吧”“表達對一個事件或文本相關的觀點”等,這些教師都可以去開發運用。開發的“軟工具”的要素一般為:通過這個軟工具要培養的核心素養或學科核心素養;使用怎樣的模式、策略與方法。每一件軟工具要對名稱、目的、依據、具體的操作流程等進行具體描述。
從目前的教育變革現狀來看,不論是讓教育真正發生的從教書到育人,讓學習真正發生的從教知識到教學習;還是讓能力真正形成從淺層學習到深度學習,讓個性教育成為現實的從傳統教學到互聯網教學,都需要教師形成巨大的教育力,而這種獨特的自我教育力,必將通過專業化的“軟工具”這個作用點,產生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