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曹廷琿
積極心理學是教育的一把鑰匙
文 | 曹廷琿
教育中諸多困惑的中心,無外乎是我們的教育究竟是要培養出什么樣的人?積極心理學主張挖掘人類的積極品質,充分挖掘出個體固有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促進個人和社會發展,使人類走向幸福。我們在教育上投入了那么多的時間和精力,是要培養出有發展力的學生,培養出幸福的人。2016年,“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正式發布,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6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18個基本要點,這與積極心理學的主張在很多方面不謀而合。很多研究也表明,積極心理學幫助人們心態變得更加樂觀和開放,同時對于孩子的智力與人格發展也存在重要意義。

曹廷琿
資深青少年心智教育專家,知子花家 長培訓學校校長,清華心理系心學與 心理學研究中心副主任。著有《杰出 教子密碼》一書。
在教育過程中,教育各方所關注的焦點都跳脫不出孩子的問題行為和成績。那么,這兩大問題背后的深層次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一)孩子問題行為的背后,是“關系鏈接”的缺失
教育本來是教育人們向好的方向發展的,但不知何時,我們越來越關注教育中的問題,越來被孩子們的問題折磨。一個孩子可能就是一個家庭的100%,但很多父母根本搞不定孩子的問題。而在學校中,老師也經常被孩子的各種問題困擾,試圖采取各種方法和措施進行控制或改善,一開始信心滿滿,稍有進步滿心歡喜,以為假以時日絕對可以一招制勝,但是慢慢嘗試的過程中發現,我們采用的方法不再朝著我們預期的方向發展。孩子的行為時好時壞,反反復復,這個時候我們開始憂心忡忡,懷疑自己,再堅持一段時間后,毫無好轉跡象。這個時候我們就會有一種“感覺身體被掏空”感,習得性無助感越來越強,直至心力被耗竭殆盡,最后不得已放棄——這種被孩子的問題行為折磨的感受可能很多家長和教師都有過,但是我們有沒有思考過孩子透過這些信號究竟想給我們傳遞什么?
所有人的首要行為目的都是歸屬感和價值感,魯道夫·德雷克斯說過:“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德雷克斯發現,當孩子們喪失信心時,他們會為自己選擇四個不恰當或者錯誤的目的。之所以稱為錯誤目的,是因為這些目的建立在該怎樣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的錯誤觀念之上。因為他們相信“尋求過度關注”或“尋求權利”有助于他們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報復”會使他們在沒有能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的經歷中受到的傷害得到補償;“自暴自棄”是他們唯一的選擇,因為他們真的相信自己不夠格。孩子的所有問題行為都逃不過這四種錯誤的目的和觀念。

孩子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觀念,如果你問他為什么會做出不良行為,他會說不知道,或者給出一些其他借口。很多時候,批評教育無效,說教無效,孩子說下次不會再犯了,但下次還是照做不誤,為什么?因為我們的方法沒有從孩子的內在需要出發,沒有幫助孩子找到歸屬感和價值感。
教育者習慣了管教,習慣了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但是當遇到孩子時,卻陷入了管教無效或控制無效的局面,因為孩子一直處于反控制的斗爭中,所以孩子需要的不是被控制,而是歸屬感和價值感,這種歸屬感和價值感其實是一種關系鏈接,它本質上是孩子需要與父母、老師、同伴甚至社會建立安全鏈接的需要。當孩子的歸屬感和價值感得到滿足后,很多問題行為會自動消失。
(二)孩子完美成績的背后,是“偽學習”的幌子
在我們的課程中,曾經問過很多學生“為什么要學習?”大多數學生的回答是:獲取知識;以后上個好大學;可以找個好工作;可以賺錢……
再問父母這個問題“為什么讓孩子學習?”很多父母的回答是:以后的社會沒有知識是不行的;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能讓孩子步我當年的后塵;為孩子創造足夠好的學習條件,這樣孩子以后不管發展好壞都不會怨恨我;孩子學習好了,我們家長也有面子啊……
中國式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觀念根深蒂固,為了讓孩子學習好,周末會給孩子排一整天的課程,常常壓得孩子喘不過氣,孩子稍有退步家長就會大發雷霆,甚至動用家庭暴力,常常能夠看到孩子心中的怨恨與不滿。孩子厭煩時,又是好言相勸,又是物質獎勵,把“特殊的愛”都無條件地強加到孩子身上。直至有一天,物質獎勵已不再有吸引力,孩子開始極力地逃開父母。學習,無情地拉開了父母和孩子的距離。
很多時候,我們都期待孩子取得完美成績,是別人眼中的完美孩子,但我們卻不自知,我們常常在以愛之名綁架孩子,讓孩子背負我們的焦慮,完成我們未完成的期待。孩子畢竟是個很小的個體,很多時候我們還為自己的做法竊喜,卻不知我們孩子塑造孩子完美成績的同時,卻讓孩子走上了“偽學習”的道路。下面我們來看看學生常見的幾種“偽學習”:
干貨式學習。破除一切困難,排除一切干擾,不假思索、專心致志地背誦、記憶老師或輔導機構提供的考試重點、必考知識點。這種“干貨”看似是一條學習的捷徑,實則并不能真正讓學生贏在未來,因為在一味的模仿、記憶的過程中,孩子并未對自身目前的學習狀況有著清晰的自我剖析和現有學習知識的獨立思考和深加工,孩子只是在進行著機械式的輸入,這種干貨學習有可能會讓你在幾次考試中勝出,但是也有可能培養出你的學習惰性。所以,真正有價值的學習經驗不是“干貨”,不是“知識堅果”,更不是“美圖秀秀”出來的成功經驗,而是“濕貨”,是你自己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知識輸入、深加工、反復實踐之后真正掌握了相關的知識,構建了結構化系統化的知識體系,能夠在學習中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自high式學習。“自high ”,網絡上原意是指自我陶醉,自我欣賞,帶有興奮,自戀,自己開心,自娛自樂那種。在學習中,有一類學生的學習模式就是“自high式學習”,他們典型的特征就是自我陶醉在自己的學習狀態中,樂不可支。比如說對于書本中的重點知識,不是很有興趣,可是對于書本下面標注的小字卻非常感興趣,于是每天花大把的時間去研究這些,當和別人說起這些的時候我饒有興趣,異常興奮,甚至可以做到妙語連珠、字字珠璣,雖然這些不會考試到,但是就是喜歡,就認為這是非常重要的,認為會了這些就足以成就一切,把自己感動得稀里嘩啦,為此樂此不疲。這種“自high式學習”屬于學習中一種很不理智的學習行為,很易造成“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結果。所以,有些時候當你進入到自high狀態的時候,不一定是很幸運的狀態,那種自high不過類似于吸食了某種精神嗎啡、精神興奮劑的結果。
感動自己式學習。具體表現就是骨子里并不喜歡學習,但在學習上依靠時間,依靠努力程度取勝,其實效率并不高,每天每時每刻,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習的時間,在座位上完全可以一連幾小時做到“靜如處子”,這份勤奮的最大意義,就是營造了一個“苦苦努力”的幻想,營造了一種“感動自己”的氛圍,其實是以一種自我欺騙的形式換取對自己的心靈安慰。這種“感動自己式學習”屬于學習中的一種認知失調行為,明明知道自己的認知和行為并不會帶來好的結果,但還是沉浸其中不可自拔,最后的結果基本上就是“只有苦勞,沒有功勞”。
粉絲式學習。表現為學生喜歡一個老師,進而非常喜歡這個老師所教的科目,在喜歡的老師課上專注、認真、投入,只要一有時間就學習這個老師所任教的課,久而久之,對于喜歡的老師的課學得非常好,但對于其他的科目可能很無感,甚至不學,也有可能在別的科上也在學習喜歡老師所教的課。這種“粉絲式學習”的好處是會讓自己在某一科目上變得非常突出,但是其缺點也顯而易見,就是很容易造成偏科,而且當老師一換的時候,從投入偶像身上獲取的某種夢想、欲望、缺憾的替代性滿足和自我實現感就會缺失,自己的學習動力隨之消失。
“偽學習”能幫學生消除不學習所帶來的恐慌和焦慮但是不能真正解決學生的認識問題,把知識內化為自己的,它違背了學習的基本規律,本質上是一種跟風、浮躁,期望一招制敵、一蹴而就。現在很多完美孩子其實都在進行偽學習,可以學得很好,但卻找不到學習的價值和人生的目的,于是患上了“空心病”。
心理學不僅研究病態、弱點和損害,還研究力量和優點,潛能與優勢;不僅修復被損壞的東西,而且培育最好的東西。積極心理學就是要協助“找到并培育人們的天賦及才華,使得平凡的生活更具意義和使命感”。積極心理學有助于解決我們當下所面臨的教育問題,促進學生的發展。
教育的對象是人,是在成長和發展中的孩子,他們隨時隨地在發生著變化,教育者要了解孩子的這些變化,才能使教育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教育要結合腦科學、心理學的理論,從生物和人的本能入手,而非一味地追求孩子外在的成長,而忽視其內在的發展。
通過在一線教學的實踐發現,學生暴露出的很多問題都和情緒有關。積極心理學強調要培養學生的積極情緒,積極情緒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美國教育學家布盧姆說過:“一個帶著積極情緒學習的學生,比那些對學習材料感到焦慮和恐懼的學生,學得更加輕松,更加迅速”;積極情緒還能增強學生創造力,哈佛心理學家Teresa Amabile 研究創造力20多年,她發現有創造力的人,比一般人更快樂,而且在重大的創造性突破前一天,往往至少有一件令他們愉悅的事情。她同時發現,壓力、失業和競爭都會降低人的創造力。一個快樂的心情是創造力的必要條件。那么,如何培養積極情緒呢?可以進行視覺化訓練的方式,讓學生經常想象自己積極快樂的畫面,想象得越具體。越清晰越好,在大腦中建立積極穩定的鏈接。同時,在學生表現好的時候,及時給以鼓勵和肯定,刺激學生的大腦分泌更多的多巴胺,讓學生感受到更多的快樂和幸福。
清華大學彭凱平教授說過,積極教育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密碼。讓人喜歡、讓人快樂是商業化社會中最重要的魅力。21世紀是感性的時代,產生美感、意義感、快樂感、同理心和共鳴心的人一定是時代的主人。未來趨勢專家Daniel Pink也給出了未來社會6種必備技能:設計感、講故事的能力、整合事物的能力、共情能力,還有你需要會玩,并能找到意義感。 所有的這些能力和素養都不只建立在學科知識的基礎上。當互聯網技術、人工智能等科技不斷發展,我們對未來人的要求必然不同,我們要著眼于未來看當下的教育,才能培養出符合時代需要的人才。積極教育符合人類大腦活動規律的科學實踐,積極心理學必將有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