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摘 要 “產城融合”對實現新型城鎮化具有重要的意義。文章從產業支撐、城鄉融合、融資模式、助力“三農”四個方面提出威海市推進以“產城融合”理念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關鍵要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 “產城融合” 新型城鎮化
新型城鎮化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既需要考慮未來發展的長久之策,也需要有務實推進當前建設的可行之計?!爱a城融合”要先有“產”,產業興則城市興;反之,要想吸引產業集聚,最重要的是建設好城市生產、生活等配套設施。把“產城融合”作為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突破口,推動“產”與城相匹配、人與城相協調,是解決區域發展動力不足、支撐能力不足的必然選擇。就威海市而言,推進以“產城融合”理念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關鍵要解決好四個問題:
一、夯實產業根基,解決好“產業支撐發展”的問題
城鎮化只有在強有力的產業支撐下,才能擁有更強的發展動力,才能吸納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和各類人才就業創業,促進要素資源的集聚,實現可持續發展。
(一)著眼于現代高端產業,發揮并提升其層次
“產”只有符合未來社會發展的方向,才能有效防止形成新的產能過剩、造成新的資源浪費和不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比如,新城建設在選擇主導產業上,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做好現代高端產業論證與培育,重點培育軟件研發、信息技術、創意設計、金融服務、國際教育等新業態,培植、發展新的區域經濟增長極。
(二)突破產業集聚發展,培育發展新動能
第一,圍繞中韓自貿區地方經濟合作示范區建設,以東部濱海新城和三個國家級開發區為重點,打造中韓平行合作產業園、中韓健康養老產業園、中韓綜合保稅物流園等產業集聚區,打造對韓發展的政策洼地、產業高地。第二,圍繞藍色經濟區建設,支持南海新區、威海(榮成)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園等海洋特色園區發展,扶持一批成長性好、競爭力較強、技術優勢較明顯的中小企業上規模、快發展。
(三)著力培育行業龍頭,增強持續發展的后勁
第一,搶抓中韓自貿區、“一帶一路”建設等機遇,深入實施“產業強市、工業帶動”戰略,堅持做大總量、調優增量同步發力。第二,鼓勵骨干企業招大引強、借力擴張,提升行業影響力和話語權。第三,支持傳統企業科技創新、借腦引智,激發產業升級的活力,加快現代服務業與“互聯網+”跨界融合、多元發展,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優化功能布局,解決好“重城輕鄉、重大輕小”的問題
(一)規劃導向上,突出融合銜接、整體效益
按照“中心崛起、兩軸支撐、環海發展、一體化布局”的戰略部署,堅持兼顧眼前與長遠,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統籌做好區域控制性規劃、產業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空間性規劃,加快形成以“一核一軸一帶多片區”為主體、衛生城鎮為支撐、市區(縣)鎮協調發展、城鄉互動的新格局,充分釋放出城鎮化蘊含的巨大的增長潛力和持久的增長動力。
(二)推進時序上,突出分類指導、循序漸進
順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適應各區域、村鎮不同發展水平的需要,有序推進城鎮化建設,防止出現片面追求城鎮規模和建設速度的現象。
(三)具體實施上,突出擴大容量、提升質量
第一,圍繞提升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加快推動城鎮規劃建設的重點由擴張性開發向內涵式發展轉變,進一步優化發展的空間結構,增強人口、產業的集聚力、輻射力和帶動力。第二,圍繞做優發展質量,重視人居環境、歷史文化和生態保護,加大公共服務投入、基礎設施配套投入、城市資源整合力度,有針對性地解決老城區(城鎮)已出現的交通擁堵、住房緊張等突出問題。第三,應注重新城區的物理質量,堅決摒棄“攤大餅”式的開發模式,做好基礎設施綜合配套建設開發,建設節能、環保、低碳、無污染的現代和諧生活區。
三、創新融資模式,解決好“錢從哪里來”的問題
要解決政府融資平臺債務高、公共供給效率低、民間資本進入難的問題,就必須打通民間資本參與城鎮化基礎設施建設的通道,提高公共供給的效率。對威海市來說,應重點發揮好城投集團的引領作用,以產權換資產、以市場換資金、以資源換項目、以政策換投入,著力構建城鎮化、多元化的融資模式。
(一)開發、經營城市公共資源
深度挖掘可利用、可經營的城市資源,在政策允許的合理范圍內,將部分城市經營權和收費權劃歸城投公司。比如,賦予城投公司一定的特許經營權,提高其再融資的能力。
(二)加大土地整理、土地儲備力度
第一,把土地作為最大的資產來經營,強化對土地一級市場的壟斷,嚴格實行“一個渠道進水、一個池子蓄水、一個龍頭放水”,做到“以地生金、以地聚財”。第二,把項目規劃、建設和土地整理結合起來,進行土地整理開發,以直接取得經濟效益,實現“貸款——土地整理——土地增值——獲得增值效益——增強還貸能力——再融資用于項目建設”的良性循環。
(三)多渠道吸納社會資金并用于城市建設
第一,發揮開發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的支持作用,積極引導國開行(國家開發銀行)等金融機構對試點地區加強支持。第二,發揮政府股權投資引導基金的杠桿作用,用足、用好城鎮化試點補助資金,探索BOT、PPP以及發放城投債券等多種方式,撬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第三,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通過財政獎補、以獎代補、貸款貼息等方式調動社會資本積極性,逐步建立多渠道的城鎮化建設投資體系。
四、注重三農問題,解決好“城鎮化發展助力”的問題
“三農”發展是推進城鎮化建設的重要基礎和前提,只有解決好農村、農業、農民發展的問題,新型城鎮化建設才能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一)農民“非農化”與農田“非農化”的關系
為了避免出現土地流轉面積遞增、種糧面積遞減等把農民“非農化”簡單地視為農田“非農化”的現象。第一,應守住耕地紅線,嚴禁以土地流轉之名搞“非農”產業建設。第二,應圍繞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鼓勵民間資本參與農業開發,大力發展一批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全面推廣“公司+合作社+基地”等訂單農業模式,推動土地資源的規模化、集約化經營,促進人口與土地分離。
(二)土地處置與養老保障的關系
對農民而言,土地是生存的基本保障。從長遠來講,土地被征用后,隨著安置補償費用用完,養老保障就成為失地農民的一大后顧之憂。因此,在推行征地貨幣補償方式的同時,可以試點推行以“土地換保障”模式,逐步建立適度規模、多層次、全覆蓋的失地農民養老保障體系。
(三)農民再就業與政府引導的關系
第一,應健全失地農民再就業培訓機制,幫助失地農民掌握一些實用技能,為其再就業創造良好的條件。第二,應強化政府政策的引導作用,建立使用征地農民數量與用地規模等掛鉤制度,鼓勵用工單位優先使用失地農民,政府在行政事業性收費等方面也可以予以減免,從而調動企業吸納農民轉移人口的積極性等。
(作者單位為榮成市委黨校)
參考文獻
[1] 高綱彪.“產城融合”視角下產業集聚區空間發展研究[D].鄭州大學,2011.
[2] 《國家新型城鎮化報告2015》發布[J].城市規劃通訊,2016(09).
[3] 孔翔,楊帆.“產城融合”發展與開發區的轉型升級——基于對江蘇昆山的實地調研[J].經濟問題探索,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