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姿璇+王佳韻
摘要:文章以國家統計局對人口結構的調查數據等為依據,探究我國未來人口結構變動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以新古典增長模型理論為分析工具,經基礎數據采集,對經濟增長的三因素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我國經濟發展增速有放緩的趨勢,應以基因技術為核心的生命技術為突破口解決人口老齡化的結論,并從技術、經濟上論證了該措施的可行性,分析了存在的障礙和問題,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人口結構;生命技術;資本;經濟增長
一、引言
中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并處于逐步加深的階段。據世界衛生組織預測,到205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上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瑞銀證券《亞洲結構性問題——老齡化的亞洲》的報告中,將中國列為投資風險最大的國家之一。老齡化會降低經濟體的活躍度,我國重度老齡化對消費、經濟、社會都有重大的影響。
目前,中國面臨復雜的內外環境,經濟增速放緩,下行壓力較大。經濟增長方式正在經歷從出口導向轉為國內需求導向,從投資型轉為消費型,從制造業向服務業轉換的過程。
生命科學,尤其是以DNA重組技術為中心的基因工程的迅猛發展,人類找到促衰老、抗衰老基因,并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和基因治療技術等精準醫療,使得人類延緩衰老,極大地延長壽命成為可能。新華社2016年4月6日電,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發現了有可能讓皮膚“青春永駐”的基因,該成果發表于國際期刊《當代生物學》;2016年5月英國《每日快報》,弗吉尼亞大學科學院聲稱發現了一種被稱為Oct4抗衰老基因,該基因“或許在提升健康和與逆轉老齡化帶來的一些健康問題方面有著深遠的影響”;2015年4月30日《Science》,中科院、北京大學和Salk研究所宣布在Werner綜合癥中發現了促衰老基因;現已有的CRISPR/Cas9基因編輯系統,能對蛋白Cas9進行操作,并先后對多種目標細胞DNA進行切除。這種技術迅速成為生命科學最熱門的技術。2015年4月22日《Nature》廣州中山大學完成了對人類胚胎基因組的編輯工作;2016年4月21日,美國西雅圖生物技術公司BioViva宣布,該公司Elixabeth Parrish通過兩基因治療技術,成功逆轉衰老,身體年齡回到20年前。
生命科學的發展能延緩衰老,大大地延長人類的壽命已成共識。中國也將在“十三五”期間啟動“精準醫療重點科技研發計劃”。但現在學術界的分歧僅限于倫理道德之爭,還沒有建立關于生命科學的經濟理論的研究框架和體系。
基于以上認識,本文選擇了在新古典增長理論基礎上和當代中國經濟運行現狀的視角下進行分析。認為:通過延緩衰老等生命科學的運用,能極大地改善我國的人口結構,增加適齡勞動力在人口問題中的占比;以生命科學為基礎,以生物技術為生產技術的廣泛運用,將極大的提高經濟增長;在生物技術上的投資能促進知識積累,知識又刺激投資,形成一種良性循環,生物技術投資的持續增長能永久性提高經濟增長率;在我國老齡化加劇、經濟增速下滑的情況,大力發展生命科學,對經濟增長的三個定量因素(資本投資、勞動力、技術進步)都有著積極的作用,有著一石多鳥的效果;生物技術的資本投資應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二、定性分析
本文以新古典增長理論為分析工具,根據我國人口結構、生物產業和經濟增長的關系,對經濟增長的三個定量因素:勞動力、資本投資和技術進步進行分析。
(一)人口總量與結構
本圖反映了中國前后100年的人口變化,1950年時人口結構為正金字塔型,少年人口遠大于老年人口;2000年,人口結構呈現梨形,青壯年人群占比最大;2050年,老年人口的比重上升,80歲以上的女性人口是各年齡段最龐大的人群。
我國目前人口結構的主要特征有:
1. 人口數量雖然還在增長,但增長率大幅下降。主要勞動年齡人群出生于1962~1976年,6年后開始逐步退出勞動力市場。
2. 我國青少年人口數量(1~14歲人口)下降速度較快,從1982年的3.4億降到2014年的2.2億。因此,未來中國人口平均年齡增大,老齡化趨勢也會加劇。
3. 現在總和生育率只有1.67,遠低于人口正常更替的2.1。計劃生育政策影響較大;居民因生活壓力大成本高,生育意愿降低。
4. 適齡的勞動年齡人口在2012年達到峰值9.37億,至2015年減少到9.11億。傳統意義的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勞動年齡人群結構呈年長化趨勢。
5. 老年撫養比加速上升。
6. 勞動年齡人口受教育程度上升,人力資本優勢潛力待開發。
(二)人口與經濟增長:從人口紅利到人力資本紅利的歷史性轉折
1. 根據人口推動經濟增長的理論:當人口紅利消失后,經濟增長模式必須轉型,經濟增長更加依靠提高勞動生產率和技術創新。
2. 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城鄉轉移和劉易斯轉折點的出現,使得我國經濟潛在增長率下降。
3. 延長人口紅利、提高生產率,必然出現人口紅利到人力資本紅利的歷史性轉折。
4. 消費升級特征明顯。40~59歲之間的中年人總消費最高,50歲以上的老年人消費傾向最高。
三、現在我國人口結構、經濟運行模式下的索洛模型分析
(一)數學模型
新古典增長理論主要是指美國經濟學家索洛所提出的經濟增長的理論。索洛以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為基礎,推導出一個新的增長模型。
(二)基礎數據采集
(三)數據分析
1. 索洛模型的數學公式之一:
Y=A*F(K,L)
中國勞動力規模由2012年的9.37億降至2015年9.11億人,勞動力人口總量連續四年絕對值下降。
2012年至今,中國經濟增速呈明顯的下滑趨勢,GDP下滑至7%以下。
2. 索洛模型的數學公式之二:
Y/L=(K/L)α?y=kα=f(k)
儲蓄全部轉化為投資:i=sy=sf(k);投資的邊際效益遞減原則。
由數據采集中表5至表7的數據可知,我國固定資產投資、社會融資規模逐年增加,尤其是貨幣供應量同比多年來均保持較高的增長,但近年來,經濟增速明顯下滑。可知:(1)貨幣和準貨幣(M2)供應量同比增長率多年來均保持兩位數的增長,遠高于同期GDP的增長,尤其是近年來GDP與M2的差距越來越大,說明資本的投入(增大貨幣的供應量)對于經濟增長的邊際效應遞減,依靠加大貨幣的投入拉動經濟的增長已不是理性的選擇。(2)從2014年至2015年10月,M2和M1增速出現明顯的剪刀差,說明大量資金并未流入實體經濟,而在金融機構內部空轉,實體經濟復蘇脆弱。3.從2015年10月至今,M1高速增長,其同比增長率從14%增長至目前的24.6%;M2與M1的同比增速之差從2015年10月由負轉正,且兩者之間的剪刀差有持續擴大的趨勢。與之相隨的是:據彭博社數據,剔除銀行和券商,中國上市公司最新財報中的現金持有量增長18%,至1.2萬億美元,增幅創六年來最高紀錄,其囤積現金的速度比美國、歐洲和日本的企業都要快;而國內固定資產投資中的民間投資增速卻由2015年增長10.1%下降到今年1~6月份的僅增長2.8%。
自2014年以來,我國貨幣持續寬松。2015年10月前,寬松的貨幣主要在金融機構內部空轉;2015年10月后,企業史無前例地狂囤現金,民間投資增速急速下滑。即持續寬松的貨幣并未能有效刺激投資和經濟增長,2015年工業企業利潤總額、主營活動利潤增速分別為-2.3%和-4.5%,均為負增長。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是:中國人口紅利消失,有效需求不足;國內實體經濟的投資回報低,投資機會明顯減少,這導致中資企業持幣觀望情緒濃厚。
綜上所述,中國經濟有可能已陷入“流動性陷阱”:當貨幣政策完全沒辦法再刺激經濟,無論降低利率抑或增加貨幣供應量都作用不大,這就是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提出的經典理論——流動性陷阱。也說明了加大貨幣投放,寬松的貨幣政策具有不可持續性。
3. 索洛模型的數學公式之三:
s*f(k)=(δ+n+g)*k
穩態時,儲蓄正好提供了充足的投資來抵消折舊和為新的勞動力裝備資本設備。因此經濟的長期增長率是由勞動力增加和技術進步決定的,前者不僅指勞動力數量的增加,而且還含有勞動力素質與技術能力的提高。經濟的長期經濟增長除了要有資本以外,更重要的是靠技術的進步、教育和訓練水平的提高。
(四)索羅模型的具體運用——貧困陷阱模型
這是新古典增長模型的一種變形——貧困陷阱模型。通過改變固定的人口增長率假設“n”,變成了和產出輸入有關系的“n(y)”。
有以下公式:k的變動大小=sf(k)-{n(y)+d}k
經濟增長有三個過程。
第一階段:當處于A點之前,sf(k)的增長速度快于{n(y)+d}k的增長速度;此時經濟增長,人口也不斷增長。經濟會運行到A點達到均衡,也就是貧困陷阱點。(高人口增長率,低產出);
第二階段:B點是不穩定點,當A點到B點之間時,如果{n(y)+d}k的增長速度快于sf(k)的增長速度,則產出y降低,經濟又會重新回到A點;
第三階段:B點是不穩定點,在此之前,經濟有重回A點的趨勢。過了B點以后,{n(y)+d}k會變回{n+d}k,不再受到人口增長的影響,經濟會自動到達C點(低人口增長和高收入)。
對比我國現狀:
1. 我國人口老齡化,適齡的勞動力在總人口中的占比逐步放緩,必然制約我國的經濟增長。
2. 資本投資的邊際效應遞減,投資增速有放緩的趨勢,單靠投資已很難拉動經濟的增長。
3. 中國尚處于發展中國家階段,經濟增速的下滑,使我國成為第一個未富先老國家的概率增大。
對照上面貧困陷阱模型,我國經濟有可能處于一種不穩定的均衡點,即B點。根據我國客觀現狀,不能排除沿該曲線下行,重新滑向A點。甚至有可能由更低的B點重返至更低的A點,而取得再平衡的可能性。這樣就體現為經濟增速L型的階梯式下行。
(五)官方對經濟現狀的看法
習近平2015年11月初在定調未來五年經濟增速時稱,在處理“化解產能過剩”等艱巨任務中,允許一定程度的經濟放緩,但無論如何不能威脅“到2020年經濟增速不低于6.5%”的目標。李克強總理早先談及GDP增速“破7”時曾強調:“我們從來沒有講過要死守某一個點,而是讓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首席經濟師祝寶良認為經濟增速還要往下降,直到過剩產能基本出清才是底部:目前,工業還沒有調整到位,產能過剩的問題沒解決;房地產投資、制造業投資的調整也還沒到位。所以現在投資就剩下基礎設施建設,消費已穩住,但出口已基本成定局了,所以,制造業、房地產、工業的增速可能還會往下走,經濟增速還要往下降。
四、解決方案
由貧困陷阱模型的圖可知,如果要使中國擺脫貧困化陷阱,進入到C點,有兩個辦法:1.上移sf(k),即提高儲蓄率或者提高生產力;2.下移[n(y)+d]k,即降低人口增長率和折舊率。
若要上移sf(k),應大力發展有廣泛運用的新興技術、新興產業,培育新的支柱型行業,以提高勞動生產效率,實現人均產出和人均收入的增長,從而提高儲蓄率。要下移[n(y)+d]k,既要降低人口增長率,又要保持足夠的勞動力供應。可以通過增加適齡的勞動力在總人口中的占比來實現。治標的方法是延遲退休,治本的方法是延緩甚至逆轉衰老。以基因技術為核心的生命科學使這成為了可能。
(一)技術的可行性
促衰老、抗衰老基因的發現;基因編輯技術的發展和完善;精準醫療、定向靶治療等新興醫學在技術上的突破;美國西雅圖生物技術公司BioViva在人類活體上利用兩項基因治療技術,使白細胞的端粒由原來的6.71kb延長到7.33kb,回到了20多歲的水平。這些理論和實踐已預示了生命技術的突破近在咫尺。研究人員已證明,用于治療糖尿病的二甲雙胍可以延長動物的壽命。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現在已批準該項臨床試驗。如果試驗成功,則意味著70多歲的老者從生物學角度而言將和50多歲的人一樣健康。這可能會為老年學開啟一個新時代。屆時醫生將不必再分別治療癌癥、糖尿病和癡呆癥,而只需針對衰老這一根本的機制進行治療。
我國生物技術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十二五”期間,生物技術整體水平進入了世界先進行列,部分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生物產業整體布局基本形成,推動生物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之一,使我國成為生物技術強國和生物產業大國。其中,發表SCI論文總數達到世界前3位;申請和授權發明專利數總數進入世界前3位;生物技術研發人員達到30萬人以上,生物技術人力資源總量位居世界第一。
我國北京大學醫學部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北京大學衰老研究中心在論文中提到,對促增殖基因c-Myc可以激活端粒酶,導致細胞永生化,避免其衰老。哺乳動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與核糖體S6K蛋白激酶不僅調節細胞的多種生理功能,在衰老進程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最近實驗表明,抑制mTOR或核糖體S6K蛋白可以延長小鼠的壽限。
(二)經濟上的可行性
全球生物產業的銷售額每5年翻一番,年增長率高達30%,是世界經濟增長率的10倍,生物產業已成為增長最快的經濟領域,我國生物產業也處于迅猛的發展階段。
1. 生物技術已成為全球投資熱點。生物技術成為世界各國競爭戰略重點,為搶占生物技術的制高點,世界各國紛紛制訂國家戰略規劃,發布專項政策,大幅度增加資金投入。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已把生物技術作為科技發展的五個戰略重點之一。
2. 生物產業已體現巨大的經濟價值。生物產業將成為21世紀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當前,生物技術正在進入大規模產業化階段。“十一五”期間,生物產業產值以年均22.9%的速度增長,2011年實現總產值約2萬億元。2013~2015年期間,生物產業產值年均增速仍保持在20%以上。到2015年,生物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比2010年翻一番,生物醫學工程產業年產值達到4000億元。我國生物產業形成特色鮮明的產業發展能力,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作用顯著增強。
3. 與生物產業相關的企業,其并購、融資為代表的社會投融資活動越來越活躍,根本不受經濟下行周期的影響。
從2013年以來,醫藥行業并購案例數年年攀升。2012年醫藥生物行業共發生并購案例100件,而到了2015年,一共發生320件并購案例,并購案例發生是2012年的3.2倍。2012年并購涉及總金額只有595.81億元,2015年并購涉及金額達到1411.01億元,并購涉及金額總數是2012年的2.4倍。在發生的并購案例中,細分領域里面,制藥、生物科技與生命科學行業占比最高,在2011~2015年這五年中,比例均超過60%。
2015年,醫療健康領域的VC/PE融資案例共有134起,融資規模達34.72億美元,同比上漲151%。其中,去年國內醫療健康并購市場宣布交易623起,同比上漲30.06%,交易規模247.36億美元,同比上漲近40.87%;IPO數量為34起,同比上漲13.33%,融資規模同比上漲9.9%。2016年第一季度中國醫療健康領域的PE和VC階段投資案例數分別為24筆和19筆,投資金額分別為7.50億、1.78億美元。
精準醫療將成為“十三五”期間我國重點發展的醫學領域之一。2015年3月,科技部舉辦首屆國家精準醫療戰略專家會議并成立由19人組成的專家委員會。計劃在2030年前投入600億元,其中央財政支付200億元,企業和地方財政配套400億元。北京協和醫院和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籌建精準醫學研究中心。華西醫院將開展總數達100萬人的人群全基因組測序,建立數據庫和樣本庫,分析疾病發生發展的規律,為精準醫療奠定基礎。
(三)存在的障礙和問題
1. 對于人類的基因改造,學術界的分歧一直很大,關鍵問題就在于倫理道德。目前,有近20個國家立法禁止改造生殖細胞的基因;2015年中山大學的科研人員修改了人類胚胎的基因,屬世界首次,此舉在學術界引發了倫理爭議,有關研究論文被《Nature》和《Science》拒之門外,道德爭議就是原因之一。
2. 財政科技撥款占財政支出略有下降。政府不斷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投入力度,財政科技撥款繼續保持高速增長。2014年財政科技撥款達到6455億元,占財政總支出的4.25%。2011-2014年,財政科技撥款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呈現出穩步下降的趨勢。
3. 科研成果轉化率低。眾多活躍的學科領域中,中國學者對于醫學和生命科學方面的研究尤其耀眼。《科學》、《自然》和《細胞》三大學術國際公認的名刊,2014年發表的5774篇論文中,中國論文為246篇,單就論文數,較上一年度增加了20篇。2014年美國《醫學索引》(Index Medicus/Medline)數據庫收錄的中國論文有9.87萬篇,比2013年增加了8653篇,年增長率達到9.61%。但中國科研成果的轉化率較低。這是因為在第四次工業革命興起及世界范圍的產業轉型升級進程中,公司和企業在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方面優勢越來越明顯,而作為科研成果產出“大戶”的高校和研究機構則變化幅度并不顯著,還存在明顯的“短板”,未來需要在體制和機制上有更大的突破,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四)建議
在基因技術研究中擱置倫理上的爭議,先占領科技競爭制高點;在基因技術大規模實際運用前,應由倫理、法律和社會學專家以及公眾代表一起進行充分而廣泛討論,并通過立法形式,明確法律禁止的作為;政府繼續加大對生命技術的投入力度;搭建多層次的生物技術產業孵化平臺,實現“政用產學研”的協同發展。
五、結論及拓展
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逐漸加深,現在經濟運行中存在供給側、結構性、體制性等問題。新動力還挑不起梁。因此,經濟增速正從高速向中高速換檔。在去掉無效產能的同時,也要增加有效供給,培育新的發展動力。用前瞻性的眼光尋找和發現未來經濟運行的最優路徑,是我們經濟研究的歷史使命。
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技術是經濟系統的一個中心部分,是“內生”的。技術進步可以提高投資的收益,投資又使技術進步更有價值,形成一個良性循環,長期恒定地促進經濟的增長。我們希望能在多個新興產業中,找到一個適合我國現狀的,能把人力資本、技術進步和投資完美結合新興產業。這個產業必須在可預計的將來,成為我國新的支柱產業。
以基因技術為核心的生命技術及相關產業是最應優先發展的產業之一。首先,它能部份解決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問題;其次,它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我們可以設想下,若讓一個家族在一臺電腦、一輛轎車或增加家庭成員壽命二十歲中選擇,理性的人會選什么呢?肯定是延長壽命了;第三,生物技術本身就是新興技術,對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有積極的作用;第四,基于生物技術的廣泛運用前景,一直是資本追逐的熱點。所以,根據索羅模型,生物技術尤其是生命技術直接、間接作用于GDP的三個因素,對GDP的提高有極重要的作用,對于我國擺脫貧困陷阱有著積極的意義。
生命技術的大規模運用還存在相當多的問題。首先是它技術不完善和不成熟性,部份技術的運用還存在較高的風險;其次,它涉及相當復雜的倫理道德問題;第三是基因治療所需設備要求高,成本高。但我們深信:這些問題在不久的將來,都會有完美的解決方案。
比爾·蓋茨說過:下一個超我的人,一定出在健康產業。到2025年,生物醫藥健康產業將成為廣州第一大支柱產業,產業規模將達一萬億。也有預測:到2020年中國生物產業的規模可達到6萬億,超過目前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的規模,成為新興支柱產業。
所以說,未來以生物技術為突破口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或將成為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最富潛力、最具經濟價值、最行之有效的途徑。
參考文獻:
[1]生物探索.美國版精準醫學VS中國版精準學[EB/OL].http://wwwip.biodiscover.com/news/industry/124344.html,2015-12-06.
[2]張薦轅.獨家:生物醫藥產業現狀以及未來發展詳解[EB/OL].http://www.biotech.org.cn/information/141415,2016-05-17.
[3]周倫.瘋狂的年代:基因治療讓她年輕20歲[EB/OL].http://www.bioon.com/trends/news/622216.shtml,2015-05-06.
[4]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統計數據顯示成果轉化率低仍是科研“短板”[EB/OL].http://www.cutech.edu.cn/cn/rxcz/2015/11/1448821406797200.htm,2015-11-30.
[5]龔雯,許志峰,吳秋余.開局首季問大勢——權威人士談當前中國經濟[N].人民日報,2016-05-09.
[6]任澤平.人口紅利逐漸消失 房地產長周期拐點到來[EB/OL].http://www.cfi.net.cn/p20160519000313.html,2016-05-19.
(作者單位:成都外國語學校。作者聲明:本文的兩位作者對本文的貢獻相同,排名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