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擁有豐富名師資源的江蘇省連云港市解放路小學,其在推進教師交流、促進教育均衡發展中充分發揮了示范作用。學校堅持校際對接,采取捆綁式指導與組織、考核,定期對受援學校進行跟蹤研討。針對受援學校的實際問題,集中力量進行解決,同時努力促進受援學校內涵發展,實現“后交流效應”的最大化。
【關鍵詞】教師交流;校際對接;后交流效應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61-0027-02
【作者簡介】華雪珍,江蘇省連云港市解放路小學(江蘇連云港,222002)校長,高級教師。
江蘇省連云港市解放路小學始建于1936年,作為江蘇省首批實驗小學之一,曾獲得江蘇省首批課改實驗先進集體、省素質教育先進集體等省級表彰二百余項,先后培養了九名江蘇省特級教師以及數百名省市骨干教師。其中,省首批特級教師王淑蘭、省首批名教師王元等教育專家的教育教學思想給予了學校寶貴的歷史積淀。深厚的教育教學底蘊讓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一直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從而讓學校成了所謂的“熱點校”。
作為擁有豐富名師資源的學校之一,近十年中,學校先后參加了省“千校萬師支援農村工程”,市區托管幫扶薄弱校工程,先后派出了近百位教師駐地任教或走教,接受被支援學校來本校掛職交流或跟崗培訓近兩百人次。
多年的教師交流實踐中,學校依托優質資源,通過育人理念的共享、教育管理制度的移植、教育教學理念的嫁接滲透、教科研等工作的一體化管理,實現了教育資源的共享,初步打破了校際之間的壁壘,有力促進了被支援學校的發展。通過共同努力,支援的近十所學校的自我管理、師生面貌、教育教學質量、自主發展意識、學校社會聲譽等層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改善,受到了周邊百姓的高度認可,省市媒體也做了專題報道,本來已經萎縮的辦學規模也日趨擴大,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擇校熱”,也較好促進了校際間甚至是區域間的教育均衡。
一、堅持交流工作的協調性和一致性
保持協調性與一致性,必須充分發揮支援學校與被支援學校之間交流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校依據交流方案,加強校際對口部門工作實行常態化對接,采取捆綁式指導、組織與考核,定期跟蹤研討,探討被支援學校的教學管理模式,豐富其管理內涵。在每周固定的校領導交流工作例會上,兩校校長商討兩校發展模式,思考探索被支援學校的特色發展、教育制度的管理、學科骨干教師的交流有效互動等實際問題,讓學校間的管理文化逐漸相互融合,協調一致,深層推進被支援學校趨向高位均衡。
二、堅持交流工作目標和措施的針對性和適切性
教師交流不是簡單的互派教師,而要依托互派教師與管理人員,打通支援與被支援學校溝通的壁壘,搭建校際間常態交流互助的平臺,以期有的放矢地充分發揮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作用,幫助被支援學校解決教育教學管理中的問題,進而提升辦學內涵。在交流工作中,學校發揮自身優勢,針對被支援學校的實際需求,依托教師常態交流,幫助其集中力量解決重點工作。如,針對被支援學校普遍存在教學、科研比較薄弱的實際情況,就課堂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的申報、科研論文的撰寫、教師讀書交流、教科研沙龍研討活動等方面進行悉心指導,共同破解教科研難題,提高兩校教師的教科研專業能力,促進教師教科研水平的共同提升。
三、堅持交流工作的過程性和學校發展的可持續性
教師交流的目標在于大力促進被支援學校的內涵發展,努力實現“后交流效應”的增值。交流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不交流。因此,鑒于實際狀況,在外派教師交流之初,學校首先確立了對支援學校實現從“輸血”向“造血”的轉變,培育其可持續發展的機制和能力。如學生層面,要求交流教師從重視培養學生習慣抓起,重點對學生進行習慣養成教育,與家長溝通,多渠道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行為習慣;教師層面,落實“教科導航,互助發展”的教師專業發展理念,指導教師制訂自主發展規劃,采取激勵措施,讓教師將專業成長壓力轉化成自我成長的動力;學校層面,針對管理粗放等問題,通過直接交流管理人員,理性分析被支援學校的校情,揚長避短,引入具有優質學校特征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培育管理隊伍,指導被支援學校理性制訂學校發展規劃,梳理學校成長文化,完善各項規章制度,讓學校的未來發展有目標、有措施、有評價。幫助被支援學校逐步走向管理的規范化、民主化和人本化,實現從粗放式管理模式向精細化管理模式的轉變,提升管理隊伍的專業素養和管理效能。<\\Ysc01\d\江蘇教育\2016年\2016江蘇教育管理\管理12\KT1.T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