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磊+卞小利
【摘 要】建設學科教室是提升學科文化,豐富學科內涵的路徑之一。讓學生樂學的實踐要求,體現了以生為本的童心教育實踐理念。本文立足于學校學科教室的建設情況、取得的經驗和成果,深入剖析了學科教室建設的現實狀況,對學科教室建設進行了原則性的總結。
【關鍵詞】學科教室;童心教育;兒童樂學;長足發展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61-0060-03
【作者簡介】1.潘磊,江蘇省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第二附屬小學(江蘇連云港,222000)校長,高級教師;2.卞小利,江蘇省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第二附屬小學(江蘇連云港,222000),一級教師。
學科教室以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實踐能力為主,創設了適合學科特性及學生發展的新型學習環境,促進學生在活動中實踐、體驗、感悟、探究,轉變學習方式,提高學習效能,發掘潛能特長。它順應著時代的發展與兒童的需要應運而生。它的建設能改變教師教學方式、促進學生有效學習,是轉變人才培養方式的必要途徑和有效措施。
一、建設學科教室堅持的原則
1.“童心”理念導行,站在兒童立場建設學科教室。
“童心說”,是晚明時期杰出思想家李贄的文學觀念,他認為,“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教育者要堅持童心是人的最初,每個學生都有一顆真誠的童心。我們堅信,童心是德育的原點和歸宿,是孩子們幸福成長的基石。踐行“童心”理念的學科教室才能真正地站在兒童的角度去設計,去挖掘文化內涵,去做精致的小的教育,而這種教育正是兒童所需要的,是幸福教育的源頭。
2.“學生發展”為先,建設“無限容量”的學科教室。
教室是兒童學習、生活、交際的主要場所,是師生情感互鳴的精神家園。心理學認為,對于教室的管理要體現控制或自主,置身這樣的文化氛圍對于兒童的發展非常重要,對于促進他們學習的內在動機和社會情感發展尤為關鍵。
學科教室的建立要立足于學生的需要,著眼于學生的個性發展、全面發展、終身發展。學生在發展過程中會自省產生內部需要,并不斷更改自己的需要。學科教室將學生發展放在了首位,想學生之所想,創造一切皆有可能。
3.“選課走班”踐行,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學科教室。
學生是充滿個性的,他們需要能充分彰顯他們個性的課堂。傳統的課堂往往用同一把標尺去衡量學生,從而造成了思想的嚴重束縛,抑制了人的個性自由發展。個性化十足的學科教室能讓學生遵循自己生命成長的需要,自行選擇自己喜歡的課堂,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尊重和保護每一個學生的生命自由。
學科教室的建立,便于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開展“選課走班”,改變傳統的師生關系,抵達理想課堂,是確保“童心”地位的課堂,是牧養“童心”的課堂,學生主動參與快樂的課堂生活,為自我向“人”的發展提供無限的可能。
二、“童心教育”引領下的學科教室的特點
在“童心教育”的引領下,我們學校的“學科教室”進行了大膽創新,突出表現為以下幾個特點:
1.命名富有新意——彰顯了深刻的學科文化。
我校不再拘泥于學科教室以學科為首命名,而是采用學生感興趣的,樂于接受的,一目了然地了解教室用途及特點的易于接受的詞語命名。如學校的科學教室分別命名為:生命科學探究室、物質科學探究室、地球與宇宙探究室、技術與工程探究室,特點及功能一目了然,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選擇;音樂教室分別命名為:清音閣、黑白階梯、樂之軒、愛樂吧、夢之聲,詩意的教室名將音樂的朦朧美、意境美等表達得淋漓盡致;美術教室分別命名為:小敏·畫坊、水墨·晶營、泥·吧、陶·軒、石棚·印社、石·語、剪·苑、布·伊人,教師的姓名及特長隱藏其中,潛移默化中學生對于教師的了解更進了一步。此外還有“秋實書苑”等,富有新意的命名激發了學生樂學的欲望。
2.布局巧妙合理,突出特色——整合與創新了學科資源。
所有的學科教室都突出了學科的特性,這主要體現在學科教室的布置上,選擇了具有代表性的學科知識模型建構,讓學科教室呈現出濃濃的學科氛圍。在學科教室的建設上,挖掘出了能代表學科特性的文化,做到有品位,有意義。
學科教室彰顯了課程文化,各間教室的布置都緊密結合主題教室的命名及學科特點,文化氛圍十分濃厚。每間教室在墻壁、燈具、色彩與搭配、教學器材放置、學生作品展示櫥等方面都做了合理的設計。生命科學探究室,學生抬起頭就能看到動物——小雞、青蛙、老雕等生命誕生的全過程,而這些通俗易懂的圖片竟然巧妙地融合在了教室燈的燈罩上,墻壁上有基因圖等和生命關聯的東西。品德專用教室將教材中的四個小動物——樂樂猴、創創鼠、愛愛鴿、康康熊請進了教室和學生們一起學習,教室中有活動角,分別隱喻著學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自信地生活;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動手動腦、有創意地生活,這與品德課的主旨相吻合。學科的知識是無邊無際的,利用學科教室將教學資源、學生資源等進行了整合,整理出了系列、系統的知識,形成一個知識鏈,螺旋上升。
3.教師特長凸顯,彰顯個性——提升了教師的專業素養。
學科教室的建設充分考慮了每位教師的特長,讓他們盡情發揮,更好地指導學生,和學生組成“幸福共同體”,相互學習,共同成長。如教師劉洪梅的“黑白階梯”,利于她發揮自己彈鋼琴的優勢,指導學生感情歌唱及學生的鋼琴技巧;教師顧厚志的“石棚·印社”,讓他指導喜歡篆刻的學生沉浸在篆刻的世界里……這樣的安排,非常利于教師的專業發展,也培養出了一大批有特長、有個性的學生,達到了雙贏。
學科教室是為教學服務的,它成了課堂與生活的橋梁,全面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同時豐富教師研修的新方式,優化教學,提高教學效益,真正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支持者、指導者、合作者。
4.學生成為主人,長足發展——成為學生們喜歡的樂園。
學生是學科教室的主人,在濃厚的文化氛圍中,生動的內容一直深深地吸引著他們。他們受到感染和熏陶;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確定研究專長,和小組成員共同研究,獲得了長足地發展。“布·伊人”的設計展,呈現的全是學生的作品,窗臺上展示著學生的作品,后面的櫥窗里擺放著學生的作品,窗簾是學生的作品等。學生成了教室的設計師。也許他們的作品還很稚嫩,但是他們的童心得以充分彰顯、張揚,育人于無聲,這樣的教室怎能讓學生不“樂學”呢?學生在彰顯學科文化的浸潤中,怎能不發展呢?
學科教育,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尊重學生的兒童個性特點,確立學生在課堂教學管理中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成長的自主建構性,以達成“自我實現”的目的,是學生們樂學的天地。
三、學科教室,學生們樂學的天地
學科教室因其獨特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了學生們,成為他們樂學的天地。有了學生們積極地參與,學科教室散發了獨特的魅力。
1.品德學科教室:“童心德育”鏈接生活的天地。
品德與生活息息相關,課堂是一個“小社會”,學科教室也是一個“小社會”的縮影。在這里,學生們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架起了“活動”與“生活”的橋梁。教室設置成了“家庭”“學校”“社區”“國家”“世界”五大生活領域。學生在相應的生活領域中進行相關的專題學習,并按照課程設置模擬不同的生活場景,學會了在“社會課堂”中參與社會、學會做人。另外教師挖掘出品德與社會課程中的教學設備及輔助材料,如“地圖”“民族樂器”等,分門別類地放置在學科教室中,利于教師和學生順利地開展活動。利用品德教室的課程文化引導學生主動自覺地開展形式多樣的有意義的體驗活動,擴展生活經驗,建構精神世界,形成生活智慧,利于學生社會化發展,成為有品德的人。
2.科學學科教室:學生們“童做科學”的天地。
走進每間科學主題室,學生們都會有不同的收獲。他們可以在生命科學探究室里找到生命世界中的動物、植物標本、微生物的圖片,感受生命的孕育過程,更能親手育種、翻土、種植,為動物喂食、換水、清理衛生,學生們學習實踐得不亦樂乎。在物質科學探究室里,學生們可以在聲、光、電、磁、水、力等領域中找到自己想要探究的答案。地球與宇宙探究室里的地球儀、地形儀、三球儀、地球內部結構、地形地貌等模型應有盡有;環境清潔、水的循環、新能源以及太空探險讓學生們走進了環境空間。進入技術與工程科學探究室,各種不同型號、規格的航母、飛機、火箭、汽車、火車、輪船等模型讓學生們大開眼界,可以查閱相關資料進一步地了解,更可以動手拼接、組合、試“駕”。
動手做、用心想,做思共生成為學生們學習科學的常態,主題科學教室更是成為學生們最想去的地方。
3.數學學科教室:利于實踐的“童思數學”天地。
數學學科教室的使用、管理的過程以“探究兒童課堂的思維能力”為主要方向,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學生的思維發展,不僅有專家團隊定期指導,連小學數學科研基地都設在其中,為我校教師的成長搭建了高起點的平臺。
數學學科教室布置為學生提供實驗、搜集處理信息、實踐體驗的平臺。突出以核心教學內容“空間與圖形的基本問題”為主的模型建構,師生在欣賞、實踐中體味“童思數學”學科教室的魅力。在充滿童趣、富含挑戰性、快樂性的數學學習環境中,學生們自覺學習,相互合作,克服畏懼心理,戰勝數學難題,共同提高,形成了以學生“自覺體驗”為主的學習路徑。學生在教室中可以進行多樣化的數學創新實踐,通過多樣化的動手操作實踐和創新研究等方式獲得數學活動經驗和基本的數學思想。教學實驗、創新試驗、研究性學習、網絡學習將成為學生實踐創新學習的路徑。
4.美術學科教室:“童畫美術”中愛上畫畫。
美術學科教室是學生們“樂學”“樂畫”的天地。陶藝、剪紙、布藝、捏泥巴、水墨畫等應有盡有,走進教室,學生們就會被濃濃的文化氣息所包圍,浸潤其中,創作靈感也隨即被激發。而且學生們的作品會被教師們作為裝飾教室的材料,在自己設計的并且不斷推陳出新的教室里上課,設計作品、創作作品、被肯定,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在美術學科教室這樣無拘無束的環境里,學生們可以讓自己的一顆童心自由馳騁,創作屬于兒童自己的作品,無論多么怪異的想法,只要勇于去實踐,就一定能通過自己的雙手將夢想變成現實。“動手又動腦,才能有創造”,學生們在畫一畫、剪一剪、刻一刻、捏一捏等活動中,提升了自己的美術素養。
5.語文學科教室:讓“童言”不再“同言”。
語文學科教室脫離了標語話,變得不再刻板,充滿了活力。學生們目光所及之處都是積極向上的“童言語文”。濃濃的語文味激發了他們學習語文、用語文的樂趣,課堂上他們盡情地去表達,觀點不再整齊劃一,而是進行思維的碰撞后的百花齊放。習作也變得不再那么艱難,可以在模擬的生活情境中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和體驗,激起生活感悟,用真實的語言表達真實的事件。
6.音樂學科教室:“童樂音樂”唱出自己的聲音。
音樂最能引起學生們的共鳴,激發他們對生活的熱情。開放的音樂教室讓學生走進去就仿佛進入了一個小小的舞臺,這個舞臺是屬于他們的,可以讓他們盡情活動,用自己的歌聲表達出對歌曲的理解。在這里,學生們可以小組排練個音樂劇,或大家一起嘗試表演一下,享受音樂,用音樂表達著情感,用音樂表達著生活。
此外,學校的“秋實書苑”古色古香,優雅的環境讓學生徜徉在書法的天地中,靜下心來寫一幅自己的作品;機器人室讓學生動手實踐,和高科技產品親密接觸,并用自己的大腦去創新;“微格教室”讓教師和學生們用最先進的電教設備互動,及時掌握學習進程……
所有的一切,教師和學生們一起努力著、學習著、建設著,立足構建家居化的環境和家園化的精神共同體是我們的目標,讓學生和我們共成長,讓學科教室成為兒童樂學的天地。
基于“童心”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基于“童心”的學科教室將成為兒童生命成長的樂園。童心教育是追尋兒童幸福成長的童心解碼。為此,我們將繼續前行,積極開發學科教學資源,打造特色課堂教學,提高學校學科教學整體研究的能力與水平,營造良好的潤澤學生心靈的精神文化。<\\Ysc01\d\江蘇教育\2016年\2016江蘇教育管理\管理12\KT1.T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