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淑蘭 高雪
摘要:公司戰略定位的合理性影響到企業發展的許多方面,盈余管理行為選擇其實也是公司戰略中的一部分。不同的公司戰略定位,會影響企業的盈余管理行為的發生。從公司戰略的視角出發,探討不同公司戰略類型下發生盈余管理行為的動機,進而再分析由此可能帶來的經濟后果,最后提出提供高質量的審計;提高產品的市場勢力等抑制企業進行盈余管理行為的建議。
關鍵詞:公司戰略;應計盈余管理;真實盈余管理;經濟后果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7)01-0087-02
一、相關概念及研究綜述
(一)盈余管理方式概述
盈余管理這一研究課題一直以來都是理論界和實務界共同關注的重要領域。企業出于不同的動機,則會選擇不同的盈余管理方式,從而帶來的風險和成本也不盡相同。企業對盈余進行操縱的方式主要有應計項目盈余管理和真實活動盈余管理兩大類。應計盈余管理通過操控會計應計項目,即會計政策變更或會計估計變更來影響企業的應計利潤,由于利用應計項目進行操縱不改變企業的現金流人和流出,這樣就會導致會計利潤與現金流出現較大的差異,從而容易被審計師和監管者們發現。并且還有研究發現,應計盈余管理對企業發展帶來的負面效應相比真實盈余管理較輕。李增福等(2011)研究證實,股權融資過程中,應計盈余管理導致公司再融資后短期的業績下滑,而真實盈余管理卻導致公司長期的業績下滑。
通過應計項目來操縱盈余的空間是有限的。Schipper(1989)最早提出真實活動操控的觀點,認為真實活動操控同應計項目盈余管理一樣,均是管理者為獲得個人利益而干預財務報告的行為。真實盈余管理通過企業的真實活動來操控企業利潤,如:調高價格、增加產量、削減廣告費和研發費用等,從而誤導投資者及其他利益相關者相信企業通過正常的經營活動達到了既定戰略目標以獲取個人利益。由于真實盈余管理不會引起會計利潤與現金流量之間較大的差異,具有一定的隱蔽性,不易被監管者發現,因此,許多企業可能會利用真實活動進行盈余的操控。但是真實盈余管理比應計盈余管理給企業帶來的危害更大,即對企業長期發展不利。再對盈余管理方式的選擇上,企業會綜合權衡不同盈余管理方式的成本和收益(Zang,2012)。
(二)公司戰略與盈余管理
1.公司戰略的類型及特征
公司戰略是關于企業長期目標、經營范圍、競爭方式及解決措施的一整套決策或行為模式,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好的戰略能夠給企業帶來好的財務業績(Buzzel和Gale,1987)。近年來,公司戰略受到了許多學者們的關注。企業戰略的類型有很多,Porter(1980)將戰略劃分為總成本領先戰略、差異化戰略和專一化戰略。Treacy和Wiersema(1 995)將戰略劃分為產品領先型、高效運營型和親密顧客型。Miles和Snow將戰略劃分為進攻型、防御型和分析型。不管是哪種劃分方式,其中都存在一定的共性。
采用Miles和Snow(1978,2003)的劃分方式:進攻型、防御型和分析型。因為Miles和Snow(1978.2003)的戰略類型劃分涵蓋了已有的主流戰略類型劃分。例如,Miles和Snow(1978,2003)的進攻型戰略相當于Porter(1980)理論中的產品差異型戰略、Treaty和Wiersema(1995)中的產品領先型戰略。然而無論是哪一種戰略類型,都包含著一些具體的與財務活動相關的戰略,如:融資需求、投資、并購、合資等。企業出于自身的各種動機,極有可能通過操控盈余的方式來實現這些戰略目標。
借鑒Mintzberg(1978)和Tang等(2011)的研究結論,用以下六個指標來衡量企業不同的戰略:1.員工人數與營業收入的比值:進攻型的公司對效率的要求較低,所以每一單位收入所需的人員更多。2.員工人數波動性:相比防御型戰略的公司,進攻型的公司組織穩定性較差,員工不固定,易波動。3.研發支出占營業收入的比重:進攻型的公司通常喜歡開發新產品,注重創新,所以有較多的研發支出。4.營業收入的增長率:進攻型的公司通常擁有更強的成長能力。5.固定資產占總資產的比重:進攻型的公司通常有較低的固定資產密度。6.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重:進攻型的公司為了開發新產品和拓展市場,則就會有較多的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
2.公司戰略與盈余管理
會計上的盈余管理實際上屬于企業財務戰略的一部分,更是企業總體戰略的具體表現。公司戰略會影響盈余管理戰略的選擇,反過來,實施盈余管理行為,也會導致公司具體決策的改變。二者在實際運用中是互相影響的。Dichev(2013)通過對169位上市公司CFO調查發現,企業不同的戰略模式是影響盈余質量的首要因素。Bentley(2013)以美國上市公司為樣本,研究發現采取探索型戰略的公司財務報告違規的概率明顯高于采用防御型戰略的公司。葉康濤等(2014)則發現企業戰略差異的增加顯著提高了會計信息的價值相關性,包括凈利潤的價值相關性和所有者權益的價值相關性。研究證明,公司戰略的定位不同,對企業選擇何種盈余管理以及進行盈余管理的程度是有影響的。
二、公司戰略定位影響盈余管理行為
進攻型戰略注重新產品的開發和拓展更大的市場空間,所以進攻型的公司有較高的增長速度,這就需要更多的外部籌資來獲取資金以支持企業的發展戰略。有研究表明,中國商業銀行在向企業提供貸款時并不能夠識別企業存在的盈余管理行為,因此,企業可以通過盈余管理的方式來獲取更多的融資(馬永強等,2014)。于是企業為了從銀行獲取貸款,則有動機進行盈余管理,并且更傾向于通過改變會計政策或者會計估計去操控企業的會計利潤,從而傳遞給銀行一種經營良好的信息。如果企業通過真實活動來進行操控,如:削減研發支出等,這顯然與該類型戰略目標之間存在相悖之處。并且通過銷售操控、成本操控或費用操控盈余帶來的成本較大,企業在綜合考慮之后,還是更傾向于使用應計盈余管理。也有研究表明,相對于戰略比較保守的企業,企業戰略定位越激進,則進行盈余管理的程度越高(孫健等,2016)。
防御型戰略則更加注重效率,很少開發新產品,往往集中于固定的產品市場,通過價格、服務和產品質量等方面來保證自己的競爭力。員工的人數也相對穩定,有較少的不確定性風險,即不會因為人員的波動性支付太多的人力資源成本。防御型戰略的企業目標定位在企業的資源能夠得到合理配置和不斷地優化,從而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益。總體來說,采取防御型戰略的公司相對比較保守,其發展速度雖然比較緩慢,但整體的發展水平比較穩定。根據企業戰略的具體定位,如希望通過節約成本來提高收益,還是通過產品領先的方式來提高利潤等,企業會綜合考慮成本和收益,從而選擇合適的盈余管理方式。但是,相對采取進攻型戰略的企業,防御型企業發生盈余管理行為的程度相對較低。
三、盈余管理帶來的經濟后果分析
盈余管理對經濟后果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公司的股票價格上、公司的價值以及未來公司業績的下滑。從短期來看,或許這些盈余管理行為不易被識別,短期內帶來的一定的收益和效果,但從長期來看,對于企業的持續穩定發展是不利的。這樣的結果對于投資者以及其他外部利益相關者具有很大的欺騙性。
研究表明,無論實施何種盈余管理行為,給企業帶來的經濟后果大都是負面的,并且真實盈余管理比應計盈余管理所帶來的后期危害要大。由此,不同戰略定位的企業根據自身發展特點,綜合考慮后選擇實施何種盈余管理方式。
四、抑制企業進行盈余管理行為的幾點建議
(一)提供高質量的審計
企業在自己可接受的范圍內盡量聘請高質量的審計機構,提高了審計質量,則企業通過應計項目進行盈余管理的行為就更容易被發現,從而可以降低盈余管理行為,減少財務欺騙和違規現象的發生,同時緩解了公司與外部利益相關者之間信息不對稱帶來的不利影響。
(二)提高產品的市場勢力
企業的產品市場勢力越強,則對產品的定價能力就越強,該產品越容易在市場中獲得一定主導地位,從而企業便將相關風險轉嫁到消費者身上。于是,企業便可以從提高自己產品的市場勢力上完成自己的盈余目標,而不是通過隱蔽的盈余管理手段。如果企業持這樣的戰略目標,便可有效削弱使用盈余管理的動機。
(三)增強企業信息披露意識
目前許多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上做的還不夠完善,并沒有真正披露所發生的實際情況,如:研發費用上,許多企業都未披露。這樣便造成了企業與投資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所以,監管機構更應該增強企業對于信息披露的意識,從根本上減少信息不對稱,以及制定一些相關的制度來規范企業的信息披露問題。
[責任編輯:王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