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國良



【摘 要】東印度洋地區(東南亞地區和南亞地區)國家大多數是中國的海上近鄰,中國—東印度洋沿線國家在推進“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舉足輕重。中國與東印度洋沿線國家是相互依存度高的重要貿易伙伴,基于引力模型的實證結果表明,經濟規模GDP、人口總量等是影響雙方貿易的因素,運輸距離則是阻礙貿易的核心變量,CAFTA作為虛擬變量則促進了雙邊貿易發展。
【關鍵詞】東印度洋地區;海上絲綢之路;經濟規模
一、引言
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國際經濟治理結構陷入瓶頸,多邊治理體制遭遇困境,WTO談判進展遲緩,IMF改革舉步維艱。國際貿易規則面臨著新的發展,區域和次區域經濟合作一體化的不斷發展,各國從相互貿易中獲得更多的利益已經是不爭的事實。2013 年9 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首次提出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偉大戰略構想。2013年11 月,《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形成“橫貫東中西”的對外經濟走廊。由此可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作為新時期的區域合作戰略,具有堅實的政策支持。
二、文獻綜述
“絲綢之路”一詞是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1877)命名的,日本學者三杉隆敏(1967)首先使用“海上絲綢之路”概念。楊怡爽(2015)“海上絲綢之路”是一個國際性的貿易經濟體系,具有多元性、多樣性、多中心的鮮明特征,也是“建設命運共同體”所具有的內涵。李艷芳(2015)從中國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區域/國家貿易投資分析中得到合作具有很大的潛力和發展空間,但同時也面臨著沿線區域/國家經濟增長放緩、全球經貿地位下降、各區域發展平衡以及與中國合作中的經貿發展水平和貿易聯系差距大、經貿潛力實現度不高等問題。
綜上所述,研究中國與東印度洋沿線國家貿易影響因素研究的文獻不多,本文將用引力模型對中國與東印度洋沿線國家(主要為東盟和南盟)的貿易潛力及影響因素進行探討,提出相關的政策性建議 。
三、實證分析
(一)方法與數據說明
本文以貿易引力模型為基本分析工具,使用面板數據進行模型的測算和檢驗,同時參考已有文獻的做法,根據模型參數值和自變量的統計數據計算出理論意義上的貿易值,與實際發生值進行比較,即可得出中國與東印度洋各國家間的貿易潛力。國內外普遍對引力模型作對數轉化后的基本形式如下:
(1)
其中,T 為雙邊貿易流量,Y 通常用 GDP 等更具體的指標來指代作為衡量一國經濟規模的變量,D 為空間距離,通常以兩國首都間的直線距離來表示。參考已有文獻并結合特定對象及數據的可得性等因素,我們構建如下引力模型作為本文的研究模型:
(2)
其中, 表示特定年份中國對貿易伙伴的出口額,表示特定年份中國的經濟規模,本文以名義 GDP 指代,表示特定年份貿易伙伴的經濟規模,同樣以該國名義GDP 指代,表示特定年份中國的人口總量,表示特定年份貿易伙伴的人口總量。 表示中國與貿易伙伴的空間距離,本文基本采用兩國首都間的直線距離來表示,CAFTA 為虛擬變量用來檢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對中國與東盟各國貿易的促進作用。以兩國是否為 CAFTA成員國來表示, 若是則為 1,不是為 0 (下標 i 代表中國,j代表貿易伙伴,t 為年份)。
本文研究中國與東盟以及南亞地區的貿易狀況,采取數據的國家范圍是東盟 9 國(緬甸,越南,柬埔寨,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文萊,不選老撾是因為數據不好查詢,不便于參考)和南盟四國(分別為孟加拉國,印度,巴基斯坦和斯里蘭卡,馬爾代夫與中國貿易額太少,不便于參考)。東盟九國和南盟四國在經濟規模、人均收入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異,選取這些國家的樣本才能更好地貼合實際,才能更加全面地評價中國與東印度洋國家的貿易效應。各變量的取值時間為 2010年到 2014年。
根據本文采用的引力模型即上文中的公式(2),采用面板數據方法來估計各解釋變量的系數值同時進行相關檢驗,考慮到距離這一變量在中國與特定貿易伙伴國間不隨時間而變化,由此會使得面板數據的固定效應及隨機效應檢驗不準確,故本文采用混合模型來估計,混合最小二乘估計結果如表 1所示
(二)實證檢驗結果
從回歸結果看,各變量系數符號符合經濟意義及預期,在 1%的顯著水平上通過了 t 值檢驗,擬合優度較高,說明模型較符合我們的研究設定,可作為潛力測算的依據。
在模型中,由于解釋變量和被解釋變量都是以自然對數的形式表示,所以,在這個線性方程中,各系數就代表著雙邊貿易額對 GDP、距離和人口總量等變量的估計彈性。在所得估計方程的回歸系數中,LnYit 的系數表示中國的 GDP 每增加 1 %,就會使得貿易總額相應地增加 0.991631%,而 lnYjt 的系數則表示,東盟各國的 GDP 每增加 1%,就會相應地推動貿易總額增加 0.572894%。這一方面說明經濟總量對貿易的推動作用是很明顯的,經濟總量越大,對貿易的促進就越大。lnPi的系數表示中國的人口總量每增加1%,則貿易總額會增加 0.910298%;lnPj 的系數表示樣本各國的人口總數每增加 1%,則貿易總額會增加 0.050228%。lnD的系數表明,距離每增加 1%,中國與樣本國家的雙邊貿易就會下降0.340176%。說明運輸成本的增加對外貿的影響很明顯。
上述回歸結果表明,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沿線國家,中國與東印度洋地區國家貿易暢通的關鍵影響因素與國際貿易理論一致:中國與東印度洋地區國家雙方的經濟增長lnY 是促進雙邊貿易的核心變量之一,無論是混合回歸模型還是面板結構模型估計結果,都顯示了貿易流量增長與 lngdp 或 lnargdp 之間的正相關關系,且相應系數均通過顯著性檢驗; 運輸距離是阻礙雙邊貿易流量的另一核心變量,距離變量 lnD與貿易流量均呈反向關系。中國—東盟自貿區(CAFTA)的影響也很顯著。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綜上所述,中國應該繼續積極推進與東盟的自由貿易區建設,充分發揮雙邊貿易的互補性。并且中國作為南盟的觀察員國和與南亞各國有著悠久經貿往來的鄰國,與南亞國家經貿合作與往來正在不斷擴大,中國通過擴大對南亞的貿易、投資等經貿合作,有助于南亞國家提高區內貿易供給能力,可以在促進南盟合作、應對發展挑戰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徐婧.CAFTA 對中國和東盟貿易擴大效應的實證研究[J].世界經濟研究,2008(10): 63-68.
[2]朱翠萍.“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能力、挑戰與應對之策[R].印度洋地區發展報告,2015,(1)08-09.
[3]李艷芳.中國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區域/國家貿易投資分析[R].印度洋地區發展報告,2015,(9)212-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