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世彥
【摘 要】新疆托里縣贊格利克金礦床處于西準噶爾銅金鉻多金屬成礦帶,賦礦巖石為強硅化、黃鐵礦化、毒砂化凝灰質砂巖、細粒閃長巖等,初步認為該金礦床為受巖漿期后熱液控制的構造蝕變巖型金礦。文章就贊格利克金礦地質特征、成礦原因、找礦前景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贊格利克金礦;地質;成因;遠景
礦區位于準噶爾地塊西緣,達爾布特大斷裂南東側,在成礦區帶上屬西準噶爾銅金鉻多金屬成礦帶,成礦地質條件良好。
1.區域地質特征
1.1區域地層
1.1.1石炭系.
區域內僅出露下石炭統地層,為圖幅內分布最廣、時代最老的地層。它組成準噶爾界山區的各主要山系,為一套厚度巨大的地槽型噴發一沉積建造。按剖面的巖性特征,下石炭統自下而上可分為三個組;希貝庫拉斯組、包古圖組、太勒古拉組。
1.1.2二疊系。
區域內僅見有下二疊統一赤底組(P1ch),分布不廣,僅局限于達爾布特大斷裂北側,從沙爾布拉克至阿克庫拉一帶的斷陷凹地中,呈北東一南西向的帶狀延伸。
1.1.3侏羅系。
分布于圖幅東部,呈北東向的帶狀延伸,區域內出露面積約25平方公里,見有下、中和上侏羅統。為一套典型的大陸湖相沉積,其上被上第三系和第四紀松散堆積物所覆蓋。
1.1.4下白堊統吐谷魯組(K1t)。
區域上僅分布于圖幅東南角,北東南西走向,見有上下兩個亞組。巖性主要為灰綠、褐紅色砂巖、泥巖夾砂礫巖的不均勻互層。南西延伸為第四系覆蓋。
1.1.5第四系.
區域上第四紀堆積廣泛發育于圖幅東南部及達爾布特河谷地區沖積層(Q3al)沿達爾布特河谷分布,形成第二級堆積階地,階地高3~8米,堆積物由礫石、砂及亞砂土組成。厚度3~10米;洪積+風成堆積層(Q3-4pl):分布于圖幅東南角的平原地帶,下部以亞砂土為主,其上不均勻的散布著由中一細粒砂堆成的固定砂丘,估計厚度不小于20~30米。
1.2區域構造
區域內構造較為發育,構造線方向以達爾布特大斷裂為界分為顯著不同的兩個部份,在該斷裂以北總的為北東向,無多大變化;在該斷裂以南,中部呈近南北向,西南部變為近東西向、可見北西及北東向。區域內褶曲構造復雜,多呈高角度緊閉形態,樞紐起伏顯著,有時形成倒轉產狀;區內斷裂構造極為發育,它們屬于不同時期形成、具不同的規模、不同活動性質、不同活動歷史的斷裂,這些斷裂縱橫交錯,破壞了褶曲構造的完整性,并明顯的控制著區內超基性巖及脈金礦等的空間分布;根據區內所有構造形跡的性質、序次、復合關系及成生聯系等劃分出南北向構造體系、北東一北東東向構造體系、北北西向沙爾布拉克壓扭性斷裂。本區域內金礦大多與中酸性巖體外接觸帶發育的張扭性斷裂有關。
區域內侵入巖較發育,其中又以花崗巖分布最廣,超基性巖、閃長巖及與花崗巖有關的中酸性脈巖次之,石英脈為本區重要的賦礦巖石。區內巖漿活動與內生成礦作用極為密切,目前已知的鉻鐵礦與超基性巖有關,金礦則與花崗巖有成因關系。
2.礦區地質特征
2.1地層
礦區地層屬北疆地層區-北準葛爾地層分區-瑪依勒山地層小區,本區的地層自下而上劃分為:希貝庫拉斯組(C1xb)、包古圖組(C1b)、太勒古拉組(C1t)三個組,時代均屬早石炭世,礦區出露地層以太勒古拉組(C1t)、包古圖組(C1b)為主,沿溝谷及包古圖河分布第四系(Q)。
2.2構造
礦區除個別地段見小褶曲外,整體表現為向南西陡傾的單斜構造;礦區內以壓扭性斷裂構造為主,早期壓扭性斷裂主要位于礦區北東部和中北部;晚期北西-南東向斷裂位于礦區中部,北北西向斷裂位于礦區西南部。
2.3變質作用
區內小斷裂構造十分發育,構造巖分布較普遍,主要沿北西、南北向張扭性斷裂發育,往往可形成小規模的破碎蝕變帶。帶內碎裂巖化作用強烈,形成構造角礫巖、碎裂巖,地表多伴有硅化、褐鐵礦化、碳酸鹽化等,是本區主要的控礦作用。
3.礦體特征
3.1礦體地質
金礦體主要位于礦區中北部,產于下石炭統包古圖組(C1b)地層中,主要巖性為凝灰質粉砂巖,成分由斜長石、少量石英組成,填隙物為火山灰和細小炭質。賦礦圍巖主要為蝕變凝灰質粉砂巖,與礦化關系密切的蝕變有硅化、毒砂化、黃鐵礦化。
3.2礦石成分
礦石中所見金屬礦物主要為黃鐵礦、毒砂,少量輝銻礦,鉆孔中局部見少量星點狀磁鐵礦、磁黃鐵礦,偶見黃銅礦和方鉛礦。地表所見氧化礦物有褐鐵礦、砷華。
3.3礦石類型
金礦石按氧化程度可分為原生礦石和氧化礦石。通過鉆探及地表槽探揭露,礦體的氧化深度均不超過50米,主要表現為強褐鐵礦化、赭石化;硫化礦位于氧化帶以下,50米深度之后應為原生礦石,礦石礦物主要為黃鐵礦、毒砂及少量輝銻礦。目前探礦工程所見礦體平均品位小于2.5×10-6,多在1-2×10-6之間,屬低品位礦石。
4.礦床成因及找礦遠景
4.1礦床成因
通過對已有成果的總結和研究,我們認為贊格利克金礦有如下特征:
(1)礦區以金、銀、砷、銻、鉍等元素為主的綜合異常,低阻高激化物探異常和金礦化均圍繞乃比克花崗閃長巖體分布。從礦區金、銀、砷、銻綜合異常及鉆孔中化探曲線顯示,金礦體分布與金砷異常密切相關,在平面圖上顯示出套合型好,在剖面圖中則顯示強的正相關。
(2)金礦化體均位于距巖體接觸1000米以內不同方向的斷裂破碎帶中,含礦巖性主要為破碎蝕變的凝灰質砂巖、粉砂巖、含礫砂巖、閃長巖等,礦化與巖性無明顯關系。
(3)毒砂化、黃鐵礦化、輝銻礦化、硅化與金礦化密切相關。在鉆探編錄中基本可依椐是否含毒砂來劃分礦化與非礦化。
(4)礦區北東向閃長巖脈發育,金礦體切穿閃長巖脈,閃長巖脈切穿花崗閃長巖體,說明金礦化與該區較晚期的構造有關。
從已有資料總結來看,礦體受北西向張扭性構造帶控制,與金礦化有關的蝕變主要為黃鐵礦化、毒砂化、硅化、輝銻礦化以及絹云母化、綠泥石化、碳酸鹽化等,反映了主要成礦物質應來源巖漿期后中溫熱液,礦體就位空間為巖體外接觸帶附近構造裂隙。礦床類型屬應為受巖漿期后熱液控制的構造蝕變巖型金礦。
4.2找礦遠景
(1)本區位于西準噶爾鉻、金、鐵、錳、水晶、寶石沸石、膨潤土、煤石油成礦帶之包古圖銅金礦化集中區,南東已發現包古圖金礦,該礦床屬中-低溫熱液型,產于包古圖組,受北東向、北西向構造控制,該脈群包括大小12條含金石英脈,深部鉆探揭露隱伏(盲礦)礦脈體52條,長一般20-90米,其中地表大于100米的3條。總體走向呈北東及北東東向,大致平行分布,傾向北西,陡傾,傾角多在75°左右。形態主要為脈狀、網脈狀,常呈舒緩波狀、膨大狹縮狀,偶見分枝復合現象。圍巖蝕變主要有硅化、黃鐵礦化、絹云固化、碳酸巖化、綠泥石化。與贊格利克礦區的控礦構造、圍巖蝕變,礦(化)體特征基本一致。
(2)根據地球化學異常,在礦區已發現具一定規模的礦(化)體,賦存于包古圖組,受北西向構造控制,已發現金礦(化)體12條,主礦體Ⅵ號礦體,長350米,平均水平厚度1.29米,傾向南西,傾角71-81°。單工程金品位1.10-4.56×10-6,礦體平均品位2.42×10-6。求得333+334級礦石量65.86萬噸,金金屬量1126.91千克。
(3)經過2013年工作,圍繞乃比克巖體發現多條不同方向含金的蝕變帶、石英脈(Ⅳ號礦體、L1、L2等礦體),且金品位較北西向構造帶中圈出的礦體高。在礦區東部巖體與位于接觸部位發現橫穿巖體、圍巖的構造蝕變帶,帶中發現規模較大的青磐巖化,且光譜樣有0.36-0.76×10-6金礦化顯示。證明該區有進一步找礦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