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亞沙


【摘 要】工業園區一般被人們認為是環境差、配套設施匱乏的區域,這一固性思維對城市發展帶來一定的不良影響。在城市追求轉型升級,市民關心城市品質、生活環境的今天,我們希望通過對工業鄰里中心的研究和布局做好工業園區環境及配套設施的完善和提升,改變人們對工業園區的既有認識。
【關鍵詞】工業鄰里中心模式;工業片區形象
一、前言
柳州市目前有多個工業園區,目前這些工業園區基本已形成規模,也為柳州市的經濟發展做了很大的貢獻。雖然如此,柳州市民在購房置業的時候基本都不愿去選擇園區周邊的住宅,大家更喜歡生活環境好、周邊配套齊全、公共交通便利的區域,人們已經從關注“住的了”到“住的好”了。
柳州市“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西江經濟帶龍頭城市的發展目標,實現此目標需要擴容提質、增強城市的綜合服務功能。而對以工業立市的柳州而言,目前更是需要轉型升級來應對這種變化,因此工業園區如何提升成為實現柳州城市升級的重要內容。
二、柳州工業園區現狀和雒容鎮南片區規劃概況
柳州市一直走單中心發展的道路,工業園區基本都位于城市建設用地的外緣,周邊交通不便、配套設施匱乏,園區內部也都以生產為主無其他服務設施,因此幾乎所有工業園區給人呈現出來的城市形象都是:藍頂白墻、以單層建筑為主、噪聲和空氣環境污染明顯、是美麗城市的灰色區域,是城市中最不具備吸引力的地方。
雒容鎮南控規位于廣西柳州汽車城中心區的東北部,雒容老鎮區以南,北鄰桂柳高速公路,西接天鵝嶺,東靠連綿起伏的群山,中部有洛清江緩緩而過,規劃范圍5.26平方公里。本區域有著良好的自然環境,通過分析確定本片區將大力發展知識型、附加值高的科技創新型關鍵零部件、汽車電子產業類型,從而輻射帶動整個柳州市的零部件產業升級,提升產品的質量和市場競爭力。規劃本著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的設計理念打造為宜居宜業的生態產業園區。
三、配套設施發展模式:工業鄰里中心模式
(一)工業鄰里中心模式的提出
現狀工業片區基本無配套設施,園區工作人員需要去工業區以外的地區購物消費。因此雒容鎮南片區在新型城鎮化指導思想下,本著產城融合的規劃思路,提出“工業鄰里中心”模式的公共設施配套。“工業鄰里中心”模式具有以下優點:
1.產城融合,職住平衡。減少本區域與外圍區域的通勤交通,有利于綠色交通和節能減排。
2.集聚園區內原本分散的設施配套,提升園區內部的服務能力。現在的園區內的配套主要依靠單個廠區內的自給配套,主要表現為食堂和少量宿舍,配套能力和品質較低。工業鄰里中心是以工業片區為單位去完成配套服務,較容易形成規模,實現量變到質變。
3.成為工業片區的功能中心和形象展示中心。通過鄰里中心特點的了解,可以知道其城市形象將以城市綜合體的形式出現,打破工業園區單一、刻板的形象。
4.解決社會問題。為園區內員工及家庭提供與普通居住區類似的生活配套。
5.在一定程度上,相比單純的工業片區,鄰里中心地塊為政府帶來較高的
土地出讓收入。
(二)工業鄰里中心模式的內涵和內容設置
1.工業鄰里中心模式內涵。
工業鄰里中心是傳統工業區配套設施的升級版,對工業園區要求有更加舒適的生活性、生產性服務設施。工業鄰里中心模式對于尚未開發、相對獨立的區域更加適合作為試點來進行布局。
2.工業鄰里中心功能設置。
(1)服務半徑:本著綠色出行、節能減排的原則,按照人行距離舒適性(人行500米)和自行車出行距離舒適性(自行車出行2-4km左右)考慮,得出服務半徑在500-1000米。
(2)功能設置:必備功能 + 擴展功能
3、工業鄰里中心在雒容鎮南控規中的布點
在了解工業鄰里中心內容的基礎上,結合其服務半徑控制,在雒容鎮南控規中共布置3處工業鄰里中心,分別位于洛清江東北部、洛清江東部及洛清江南部,每塊地總占地規模約3.5公頃,其中包含獨立的公共停車場用地。
(三)工業鄰里中心的指標控制和城市形象
1.鄰里中心地塊指標控制。
考慮土地綜合利用和集約土地,建筑以綜合體形式出現。建筑高度控制≤80米,規劃容積率為2.0-3.0,建筑密度為15-30%,綠地率為≥25%。
2.城市形象。
空間設計:由于工業鄰里中心均面臨洛清江,規劃采用主體建筑后退、臨江面以坡地形式形成觀景平臺的綜合體方式設計,形成通透性好、錯落有致的空間感受。
建筑形象:地塊建筑以綜合體的形象出現,小高層或高層主樓主要為宿舍或者公寓,裙樓為其他配套設施用房。主體建筑高度控制在45-80米,高聳挺拔,與周邊工業廠房形成俯視關系,又可360度無遮擋環繞群山,體現工業區內的高品質生活。
四、要實現該發展模式的反思
要實現該發展模式,不僅僅有規劃就好了,還需要規劃部門、招商部門和企業都有這樣的規劃意識。
首先,規劃部門要確定本區域的規劃定位和職能不要輕易改變;其次,招商部門要在規劃的指導下對該片區工業引入設置門檻,不能見來就收,與規劃相違背;再次,引入的企業功能設置要有所調整,原有的食堂和住宿拋出給建設工業鄰里中心的房開商,企業只需租用即可,也減輕了企業負擔和成本;最后,需要根據劃分好的服務半徑,公建配套和工業園區建設同步進行,確保產城融合。
參考文獻:
[1]李盛.新加坡鄰里中心及其在我國的借鑒意義.《國外城市規劃》1999年第4期.
[2]李炅之.社區商業模式選擇的思考——以蘇州工業園區鄰里中心為例.《世界地理研究》2010年12月 第19卷第4期.
[3]趙超.新加坡產業發展及其對我國的啟示.《開發研究》201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