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磊
【摘 要】21世紀的今天,環境問題已成為影響人類健康、制約社會發展的首要問題之一。世界各國紛紛出臺相關法律構建環境法制,以減少環境問題的產生。環境權作為一項公民的基本權利,在保障公民環境權益、控制環境問題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環境權的法律保護機制上,行政法保護與傳統的民、刑法保護相比,具有獨特的優越性。且根據我國既有的環境法制建設,結合我國行政法制的發展前景,可以看出行政法對于環境權的保護具有現實上的可行性。但我國對于環境權研究時間較短,因此在很多方面存在不足之處,對公民環境權進行行政法保護還需進一步完善。
【關鍵詞】環境權;環境行政訴訟;公眾參與;公眾知情
公民環境權作為環境法律關系的主要內容,對于環境法律關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行政法保護與傳統的民、刑法保護相比,具有獨特的優越性。且根據我國既有的環境法制建設,結合我國行政法制的發展前景,可以看出行政法對于環境權的保護具有現實上的可行性。但我國對于環境權研究時間較短,因此在很多方面存在不足之處,對公民環境權進行行政法保護還需進一步完善。
一、將公民環境權在行政立法上加以確認
目前我國還未明確將公民環境權納入行政立法,而僅僅規定了公民環境參與權與知情權以及環境訴權。只有將公民環境權在立法上加以確立,當發生環境侵權的時候,公民才能依據法律的規定保障自身的環境權利。依法監督實施法律運行。
二、環境權保護的法理依據
我國對環境權理論的研究時間較短,對于環境權的權利地位未在憲法中明確規定。國家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足以看出國家對待環境問題的高度重視。盡管對于環境權是否能夠作為法理學上的一項基本人權,我國法學界尚且存在爭議。但在筆者看來,環境權自身具備基本權利的主要特征,應當享有優先保護的法律地位。
首先,環境權具有應然性。在按照基本權利的理論,所有的基本權利都屬于自然權利,或說天賦權利,即人與生俱來的不可被剝奪的應然性權利。環境權正是如此,它的存在不因法律的規定而存在,而為人天生所享有。任何人不因其人格的好壞多得或喪失環境權。
其次,環境權具有普遍性,公民環境權的權利主體是全體公民,任何人不分國籍、年齡、性別均享有在健康舒適的環境中生活的權利。公民環境權的客體是環境權益,是人類對環境的共同利益。主體的普遍性和利益的共同性,體現了公民環境權是一項普遍性的權利,符合基本人權的基本特征。
最后,環境權具有不可替代性。人類所賴以生存的環境目前來說僅有地球,這個有限的生存空間對于人類來講是唯一的選擇,是無法被替代的。所以地球上的整體環境對地球上生活的人類來講也是僅有的選擇。生態環境的破壞意味著人類的生存基礎正在逐漸喪失。因此從該種意義來講,環境權是對生存權的保障,代表的是人類最根本的需求。綜上所述,環境權在權利性質上屬于基本權利,理應受到法律的保護。
三、民法保護與刑法保護的局限性
一項新生的權利,必將尋求有效的法律保護途徑。而對于一項權利的法律保護必然不是單單一個法律部門的孤軍奮戰,定要有多個法律部門的相互配合。在對環境法進行保護的過程中,民法、刑法以及行政法等法律部門均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但若從這些法律部門對于環境權保障的作用和程度上來看,行政法無疑要優于同樣擁有基本法地位的民法和刑法,這種優勢是由行政法的性質決定的。
從公民環境權民法保護的角度來看,一方面,民法所調整的僅限于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而對于環境權的侵權主體而言,不僅僅包括工廠企業等民事主體,還包括行政主體尤其是環境行政主管部門在內的行政機關。其因行政不作為而導致的環境嚴重污染事件在現實生活中屢見不鮮,極大程度上侵犯了公民的環境權,對于這種情況下政府責任的追究則無能為力。另一方面,環境不是客觀上的物,不具備人身依附性,無法成為民事物權的客體。同時民法是一門私法,無法對具有社會公益性特征的環境權進行有效調節。
從公民環境權刑法保護的角度來看,一方面因為刑法自身嚴厲性的特點,雖有明確的條文規定對于破壞環境構成犯罪的行為的懲處,但由于刑法的相關規定對于一般的環境侵權而言起刑點過高,因此對于絕大多數環境侵權無法進行規范。另一方面,許多危害環境的行為雖未直接造成實際人身或財產損害的結果,但其對生態環境所造成的潛在的損害,卻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對于這些行為,亦無法通過刑法保護的手段予以追究。
綜上所述,公民環境權的刑法保護和民法保護之所以存在著局限性,除因其主客體關系與環境權的不匹配外,還因兩種法律保護均依賴于司法權而得以實現。這必然導致了保護機制的相對滯后,僅僅是一種事后的救濟,而非一種事前的預防,能夠起到的保護作用十分有限。
四、行政法保護的優越性
行政法保護的優勢取決于其自身性質,具體有如下特點:
行政法調整范圍具有廣泛性。社會生活中的環境侵害事件因牽扯社會關系較為復雜,涉及面較廣而難以通過其他專門法律來進行系統化調整,但大多數的此類事件都在行政法調整范圍之內。在企業排污造成環境問題出現之時,行政法能夠第一時間介入進行調查,采用行政管理手段對環境問題進行管理,并通過行政處罰、行政強制執行等行政手段進行規制。對于環境行政管理機構的不作為而引發的環境糾紛,認為侵犯自身合法權益的公民可以提起行政訴訟,通過訴訟程序尋求救濟。多樣性的保護手段可充分應對不同類型的環境糾紛,充分保障了公民的環境權。
行政法律制度具有預防性。相比其他法律制度對公民權益的事后救濟,行政法律更側重于對侵權行為的事先預防。在環境問題尚未出現之時,環境行政管理機關通過對企業排污、公民資源利用等進行嚴格監督,有效防止環境損害事件發生。行政法律規定了嚴格的行政機關內部管理制度,要求環境行政部門嚴格執法,積極作為,避免因其不作為而對公民環境權造成損害。
五、環境權行政法保護的可行性
我國環境法制構建隨著環保實踐的發展而趨于完善,行政強制機制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在執法實踐中發揮著愈加重要的作用。其中影響最大的是環境行政許可和環境行政處罰。財產罰是通過要求違法行為人繳納一定數量的金錢的處罰形式。作為一種經濟制裁方式,不對違法行為人產生人身性的影響。采用財產罰的目的,一方面剝奪違法行為人部分財產權利,用以對其違法行為的懲罰與警告;另一方面,處罰金額可用于因違法行為受到損害的環境的恢復與補償。其典型的處罰方式為罰款和沒收違法所得,分別適用不同的情況(例:《水污染防治法》第82條、《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法》第77條),處罰力度居中。
行為罰是對違法行為人限制、剝奪部分行為權利的處罰方式,主要適用于未按照行政許可法的規定進行環境開發建設或不具備環境行政許可而私自開發建設的行為人。采用行為罰的目的在于防止環境污染事件的出現和對已發生環境損害的恢復。其主要處罰方式為責令停產停業(例:《水污染防治法》第71條、《大氣污染防治法》第55條)、暫扣吊銷許可證,處罰力度較為嚴厲。
上述幾類處罰形式共同構成了《行政處罰法》的基本框架,通過對違法行為人進行不同程度的處罰,有效懲治了環境違法行為人,彌補了因違法行為所造成的環境損害。
參考文獻:
[1]吳衛星:《環境權研究:公法學視角》,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
[2]于群、余曉嵐:《論環境權的行政法保護》,《當代法學》200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