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敬偉,曹希霞
(蘭州財經大學,甘肅 蘭州 730101)
“95后”女大學生心理健康存在的突出問題及教育對策
劉敬偉,曹希霞
(蘭州財經大學,甘肅 蘭州 730101)
隨著“95后”女大學生比例的逐年提高,這一群體中凸顯出的心理問題備受關注。她們在心理適應、學習認知、人際交往和求職就業等方面程度不同地存在心理健康隱患,制約著她們的身心健康和綜合發展。高校學生管理部門應該制訂切實可行的教育對策,提高“95后”女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效,進一步促進女大學生全面發展。
“95后”女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教育對策
新世紀以來,受到現階段教育體系、高校連年擴招等多重因素的影響,我國普通高校中女大學生比例逐年提高,引發廣泛關注。根據《中國婦女教育發展報告》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普通高校女生占學生總數的比例一直呈上升趨勢,2012年女生總數正式超過男生。時至今日,“95后”女大學生在大學校園中儼然成為教學和管理的主體,以筆者所在財經類高校為例,截至2016年10月,根據各學院統計數據顯示,“95后”女大學生比例接近70%。女大學生比例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大學校園的文化和生活氣息,為校園增添了亮麗的風景。然而,不容忽視的是,新世紀以來,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呈現下滑趨勢,特別是部分“95后”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令人擔憂。“在某女子高校的問卷調查中,有90%的女大學生反映存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由于心理不健康而造成的焦慮、神經衰弱、性格孤僻、人際關系緊張等問題,在女大學生中的存在呈上升趨勢。[1]”
高等教育對于女大學生來說是人生自我發展和完善的重要階段,通過4年的專業學習和文化熏陶,對于女大學生的人生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女大學生和男大學生在大學階段處于相同的發展環境中,在心理健康方面呈現出一定的趨同性,然而“受到性別和情緒情感等因素的影響,女大學生在適應新環境、學習、工作和人際關系處理等方面比男生更常出現困擾。能否對其進行及時有效且合理的引導將很大程度上影響女大學生的健康成長。[2]”“95后”女大學生受到成長環境、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的綜合影響,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問題既有一定的普遍性,更有較大的特殊性,必須認真分析研究并進行合理疏導,進而提出有針對性的教育對策。唯此不但能提高女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更能促進她們在大學階段以青春勃發的陽光姿態實現個體的全面健康發展。
受到學業壓力、就業壓力和成長壓力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在“95后”女大學生正常發展的人生階段,她們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惑和問題。根據學院反饋、現場訪談和問卷調查,目前她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集中在心理適應、學業認知、人際交往和就業選擇等方面,在較大程度上影響并制約著她們的身心健康和學業發展。
從高中到大學對于學生群體而言是人生中的華麗轉變。大學階段的學習模式、教學模式、生活模式與高中階段相比發生了巨大變化,由學習占據生活全部的成長模式轉變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綜合模式。對于大學生活的正確認知應該成為大一學生的人生必修課。如果不能及時調整自己以盡快適應大學生活,那么很容易出現心理困惑甚至產生抑郁感。
許多大一女生處于大學生活的開始階段,她們并沒有認真思考大學4年生活的規劃以及發展問題。美麗的校園、啟發式的教學模式、充足的課余時間、豐富的社團活動等,生活和學習的多樣性在給予她們陌生感和新鮮感的同時,也使她們感到一定的迷茫和孤獨,不知如何調整自我并發展自我。
根據所在學校各學院調研反饋的情況分析,近30%的大一女生由對于大學時代的綜合發展缺乏科學認知,導致了一系列心理問題的產生。她們對學習環境、人際關系、學習方式的適應能力較差,問題突出,出現了自我封閉、自我懷疑、自我否定,甚至自暴自棄,引發偏激、抑郁等一系列問題。女大學生的這些心理問題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重視和深思。
高中時代學習幾乎成為生活的全部,而大學時代學習成為生活的核心。受到教學模式、學習方式、考核方式的綜合影響,大學時代大多數學生不得不面臨學業角色地位的轉換問題,即由高中時代的中心角色轉換為大學時代的普通角色。
“95后”女大學生來自獨生子女家庭的居多,家長的全部期許和自身的發展期望使大多數女大學生將精力更多地投入學習中,力求學有所成。這樣的心理期許在激發她們學習動機的同時,也給她們帶來了一定的心理壓力。
大學時代,專業知識進一步精細化和深入化,學習模式方面,被動學習和主動學習的比例關系發生了較大改變,積極主動的探究式學習成為提高成績和發展自我的關鍵所在。大學期間,絕大多數女生的學習成績是很出色的,特別是獲得獎學金的學生中女生占比非常高。
對于少部分缺乏科學學習方法的女大學生來講,她們沒有認識到自主規劃學習的重要性,依然期望以死記硬背來提高成績,付出和收獲不呈正比,她們在學習過程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學習困惑和苦悶。長此以往,她們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便會受挫,對學業倍感迷茫,產生較大的失落感。
對于部分優秀的女大學生來講,她們對自己的學業期許很高,但是心理較為脆弱,承受力較差。面對更具競爭力的學習對手時,當自我認為成績不理想時很更容易出現失望和苦惱,缺乏對自我的科學定位和合理判斷,甚至會走向偏執和極端。近年來出現的因不能承受學業壓力而選擇輕生的案例中,以優秀女生居多。如筆者所在學校近兩年學生輕生的案例中女生占比高達90%,以一本招生的會計、金融類專業居多。這一現象在令人扼腕嘆息的同時,更應該引起思政教育管理者深思。
當今時代,大學生除了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外,還應該全面提升綜合能力,而較強的人際溝通能力和良好的人際關系理應成為必備的綜合素養之一。大學時代學生要不斷加強與教師和同學的溝通與交流,完善人格,具有團隊合作意識,培養善于人際交往和協調人際關系的能力。但是,現實生活中,大學生對此不夠重視,沒有形成科學的認知。“大學時期是一個生理、心理、思維等各方面由成長到成熟的時期。這一時期,大學生對自己和周圍的一切還難以做出全面、中肯的評價,也難以對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有正確的理解,于是就會產生認識上的偏差。[3]”
在具體的校園生活中,受到獨生子女生活模式、網絡化時代、智能手機的多重影響,當今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尤其是女大學生的交際圈變得狹窄,不愿意交流,也不會交流。
首先是在與同性之間的交往方面缺乏集體意識,以自我為中心,導致關系不夠融洽。通常女大學生更具備善良、寬恕的美德,更傾向于建立親密的朋友關系以獲得情感支持。但是,由于家庭背景、經濟狀況、性格特點等方面的差異,加之網絡新媒體等的影響,少數“95后”女大學生存在社交恐懼、心胸狹隘、敏感多疑、盲目攀比、虛榮功利等傾向。
其次是與異性交往方面較為單純,缺乏自我保護和安全防范意識。處于青春成長期的“95后”女大學生,她們的性意識已經萌發,渴望和異性交往,并表現出對異性的愛慕。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她們缺乏交往經驗,安全感較差,甚至會產生一定的恐懼感。
導致這一現狀的因素較多,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中學階段家長和學校過于追求學習成績的提升,忽視了女生的心理問題。步入大學階段后,家庭和學校教育中關于與異性交往的教育缺失,部分女大學生對于如何正確與異性交往,如何樹立正確的戀愛婚姻觀念感到十分茫然。第二,在面對戀愛時,女大學生往往對雙方交往的“度”把握不好,也不知道如何保護自己,容易為情感困擾。近年來,因戀愛失敗而自殺或被殺的女大學生比例逐年增高。第三,“95后”女大學生面對的誘惑非常多,很容易受到社會上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及功利化婚戀觀的影響,認為“學得好不如嫁得好”,從而盲目攀比,過分注重穿著打扮等外在形象,輕視自身專業技能和知識內涵的提升。這些問題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女大學生的身心健康。
近年來,受到高校擴招和就業市場供求關系變化的影響,大學生就業變得日益激烈。有數據表明,2017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在770萬以上,加上出國留學歸國人員以及處于待業的往屆畢業生,預估屆時將有1 000萬人競爭有限的工作崗位。與此同時,今年校園招聘企業的數量雖然并沒有比往年減少,但是提供的崗位數量相對減少了。無論是從每年人山人海火爆的招聘現場還是從報考公務員的人數和競爭程度來看,大學生在面臨就業時承擔了較大的心理壓力。同時,一個隱形的現實是,就業市場對于女大學生存有一定的性別歧視,這無疑給“95后”女大學生帶來了雪上加霜般的挑戰與壓力。
校園時代,“95后”女大學生成才愿望強烈,在校期間學習成績普遍較好,但在社會實踐、職業規劃和意志力方面相對薄弱,而且在求職就業時,大部分女生害怕吃苦,更傾向于選擇相對穩定、工作環境舒適等的工作崗位,加之社會大環境造成的就業壓力,女生就業難更為突出。因此,有些女生在大四之前就對畢業找工作有恐懼心理,甚至對未來缺乏信心、消極逃避。“考研、就業對女大學生來說是嚴峻的考驗。專業受限、性別歧視均可引發不良情緒,加之情緒波動大、易沖動,自制力及抗挫折能力較男生差,在全國高校自殺大學生中女生人數明顯高于男生。[4]”
當今大學校園中,“95后”女大學生在心理適應、學習、人際交往、就業等方面均出現了一定的心理問題,這些心理問題程度不同地影響到她們的身心健康發展。作為學生管理者,我們應該認真總結和分析這些心理問題,并在相關部門的配合之下制訂出較為完善并且切實可行的教育對策,幫助女大學生走出心理困境,實現她們的青春夢想。
首先,應該大力完善高校心理健康咨詢體系,做到點面結合。目前,各高校都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有校級心理健康咨詢中心,進行心理健康狀況的篩查、提供心理咨詢、指導和康復等服務。但由于心理問題常常帶有隱秘性,有些學生的心理問題早在中學階段就已存在,但是因學業緊張等因素并未被發現和重視,進入大學后才表現出來。由于心理問題的特殊性、復雜性和敏感性,存在心理困惑和障礙的學生往往不愿主動去學校心理健康咨詢中心找專業教師解答自己的困惑,女生性格偏于細膩,在出現心理不適時更是如此。因此,要建立健全各級心理健康咨詢體系,從宿舍長、班級心理委員、班主任、輔導員到學院主管學生工作的領導、學校心理健康咨詢中心工作人員,環環相扣,緊密關注女生心理動態。要特別重視宿舍長和班級心理委員在觀察和發現班級學生心理問題方面的作用,對于生活中遭遇家庭變故、情感挫折、學業困難、突發疾病等情況的女生要及時關愛、疏導,發現異常立即向班主任、輔導員匯報,防止學生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
其次,切實建立心理危機應急處理機制,要對重點女生進行定期談話。在實際工作中,應該將女生的心理談話工作常態化、制度化,不能等到發現異常才去補救。班主任特別是女性輔導員要對所負責班級的女生,尤其是來自單親、離異、經濟困難家庭的女生和學習成績落后、性格孤僻敏感、人際關系失和的女生定期走訪談話,并做好談話記錄和資料存檔,隨時更新,形成動態數據庫。對于問題比較嚴重的女生,要安排其到學校心理健康咨詢中心進行咨詢,仍不能解決問題的,要轉到專業的心理機構去治療。我們應該做到心理問題早發現、早預警、早干預、早處置,一旦出現心理問題引起的突發事故,校方能最快地啟動應急機制,有效、妥當地處理。
為切實做好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須建立一支專兼結合、專業互補、相對穩定、素質較高的女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從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機構、思政課教師到學院主管學生工作的領導、專兼職輔導員、班主任,再到班級心理委員、宿舍長、大學生心理協會等,形成一張緊密聯系的工作網絡。
首先,強化心理咨詢及輔導師資建設。要把對心理健康教育師資的培訓學習列入學校師資培訓計劃,重視對各級各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培訓,包括相關思政課教師和從事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領導、輔導員、班主任等,通過培訓,不斷提高他們的專業知識和相關技能,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走向科學化、規范化、專業化。
其次,要充分發揮高校女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在高校建立的心理咨詢和衛生保健機構中注意調整咨詢人員的性別比例,增加咨詢人員中的女性人數。女大學生遇到心理困擾時更愿意與女教師溝通。[5]”許多女大學生在生活中遇到難題特別是生理上的困擾時,常羞于向人請教,女教師的指導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她們的親近感、安全感和信任感。
再次,充分重視學生干部的橋梁作用。要對女生宿舍長、班級心理委員等學生干部加強心理健康的專門培訓,提高他們的工作素養和技能。在宿舍成員出現獨來獨往、與宿舍其他同學關系緊張、失眠、神情恍惚、自言自語等行為時,要多加觀察、關注和關愛,有明顯異常情況的,要及時上報班主任、輔導員,及時疏導,以期在心理問題萌芽階段及早預防和化解。
要充分發揮校園文化活動育人和環境育人的功能,在各類校園文化活動中強化女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通過各類大學生社團,開展與女生身心健康成長密切相關的豐富多彩的活動。女生部發放調查問卷,了解女大學生身體健康狀況、班級和宿舍人際關系、心理壓力的主要來源、消費觀、婚戀觀、事業目標、就業期望等方面的情況。生活部舉辦寢室文化節,引導女大學生關注寢室,注重寢室成員之間關系的處理,因為這是女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微觀環境。學習部開展主題教育,指導女生正確面對和化解學習、生活、求職就業中的壓力,舉辦“建立正確的婚戀觀及如何用法律保護自我”為主題的圖片展,引導女生正視戀愛、婚姻問題,建立正確的婚戀觀,加強女生法制觀念教育。開展“榜樣就在我身邊”優秀女生事跡宣講會,由創業、就業、考研等方面自立自強的女生進行現身說法和宣講,引導女大學生合理定位就業目標,查找不足,充實自我。實踐部積極組織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并開展實踐指導,幫助女大學生接觸和了解社會,鍛煉實踐能力,以期提高女大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
其次,通過在院刊、校刊、心理健康雜志中開辟女生專欄,發表女生撰寫和摘錄的關于心理健康成長的優秀文章,引導女大學生關注自身成長,更好地認識自我、提升和完善自我。利用智能手機的優勢,加強網絡互動,在院校和班級微信、微博等公眾平臺發布和宣傳有助提升女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信息和文章,在潛移默化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要加強對“95后”女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研究,將心理健康教育與促進學生成才結合起來,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形成理論成果,豐富理論知識。要結合女生生理、心理特點和“95后”大學生特點,對“95后”女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發生、發展、成因和教育對策、方法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在女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方法途徑的研究上進一步創新,更好地豐富和發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為探索新時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供良好借鑒。
綜上所述,提升女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質量是加強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必然要求,要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各項預防管理體系,全方位、多角度推進女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從而促進女大學生全面發展。
[1]魯沂.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探析[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1,13(5):27-30.
[2]施德寶.90后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及對策——以福州某高校為例[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14(4):45-49.
[3]鄭維東.淺議大學生的人際交往[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2009(3):124-125.
[4]張寧.異常心理學高級教程[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5]李玲.關于加強女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江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08,18(2):15-17.
G40-03
B
1671-1246(2017)20-0141-04
甘肅省2016年度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研究一般項目“財經類高校女大學生全面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及教育對策研究”(XCSXY201611)階段性成果;蘭州財經大學2016年度宣傳思想工作研究一般項目“財經類高校女大學生價值觀現狀與教育策略研究——以蘭州財經大學為例”(LCSZ2016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