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行為司法犯罪化標準探討
——以犯罪客體為主線

2017-03-09 01:29:38
湖北工程學院學報 2017年5期
關鍵詞:資金

郭 瑋

(北京師范大學 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北京 100875)

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行為司法犯罪化標準探討
——以犯罪客體為主線

郭 瑋

(北京師范大學 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北京 100875)

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作為金融管理本位的立法,極易被濫用。為防止其對社會經濟產生消極影響,應準確領會立法原意,結合金融管理秩序的客體進行司法犯罪化。在認定“公眾”時,應考慮特定的相對性,無論特定與否,只要嚴重侵害了國家的金融管理秩序,就應當納入犯罪圈。在認定行為人“主觀目的”時,只有當行為人將集資款用于資本和貨幣經營時,才可能擾亂金融管理秩序。要通過客體約束構成要件,防止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成為“口袋罪”。

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司法犯罪化;金融法

近年來,我國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件呈爆發增長趨勢,大案要案頻發。發案數量、涉案金額、參與人數的上升幅度,均達歷史峰值。根據2016年《中國企業家刑事風險分析報告》,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在民營企業家犯罪觸犯頻數上僅次于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罪,位居第二。與此同時,一些涉案企業因資金周轉需要,為解決融資難問題向社會籌資或借貸,主觀上并無非法資本和貨幣經營的惡意,客觀上也未侵犯我國金融管理秩序,卻被視為金融犯罪,如“孫大午案”。張明楷教授認為,作為犯罪化的具體類型,“司法犯罪化”也可被稱為解釋適用上的犯罪化。即在適用刑法時,將迄今為止沒有適用刑法作為犯罪處理的行為,通過新的解釋將其作為犯罪處理。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雖然罪狀較為具體,但如何準確理解“公眾”“存款”等詞匯,成了司法人員必須面對的挑戰。在司法實務中,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的行為較為多樣,一些新的融資模式如P2P網絡借貸、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股權眾籌等迅猛發展,犯罪分子往往會利用人們對于上述新興融資模式缺乏了解的現狀,打著新興融資模式的幌子進行非法集資,造成巨大危害。為了不隨意出罪入罪,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行為司法犯罪化的標準值得進一步澄清。

一、“非吸”行為司法犯罪化的實質標準源于客體

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是一把雙刃劍,若運用不當,極易對社會經濟產生負面影響。我們在認定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過程中要嚴格犯罪標準,而客體正是我們認定犯罪過程中需要牢牢把握的一條主線。之所以要設立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主要是為了保護我國的金融管理秩序,嚴控金融門檻,確保金融安全。如果國家對公眾存款的吸收沒有一套嚴格的制度和管理秩序,就會使社會的存貸款管理秩序陷入混亂。因此,認定犯罪的實質標準應為是否破壞了我國的金融管理秩序,若忽視客體的要求,盲目增添其他入罪標準,則會不恰當地擴大犯罪圈,打擊正常的融資活動。有學者認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入罪標準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為欺詐。非法集資的本質是欺詐,這是造成出資人與集資人之間信息不對稱,進而容易使出資人被置于不利地位的重要因素。如果沒有虛假宣傳等欺詐行為,則因出資人具有正常人的判斷能力而決定是否出資,這屬于民事意義上的意思自治。二是以超過企業利潤比率的高額回報吸納資金。企業的利潤率低于約定的吸納資金回報率,也就意味著這種資金吸納方式明顯使民眾的資金安全受到威脅,這是違背企業經營規律的,也使集資人處于集資活動的“火山”上。因此,那種故意隱瞞企業利潤情況,并以“連環集資”方式維持企業經營的行為,應當被認定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1]此觀點矛盾在于:首先,欺詐、高風險與金融安全有一定的聯系,但對投資人利益的保護并不能取代對金融安全的關切。按照上述邏輯,只要行為人對投資人虛假宣傳或者隱瞞企業實際利潤率吸納資金,使投資人的資金安全處于受威脅的狀態,那么無論該行為是否危害到了我國金融管理秩序,或者是否使投資人遭受重大財產損失,都構成犯罪。事實上,在司法犯罪化中,社會危害性的嚴重程度是關涉民間融資行為犯罪化的內在依據。民間融資刑法規制的根本是是否危害金融秩序與安全,然而并不是所有危害金融秩序與安全的行為均能納入刑法調控的視域,只有當這些行為達到嚴重的程度時刑法才能對其予以犯罪化評價。[2]行為人虛假宣傳或者隱瞞企業實際利潤率吸納資金的行為并不一定都達到了嚴重的程度,將上述行為一概予以犯罪化,模糊了各類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行為的危害層次,降低了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社會危害性,擴大了犯罪圈。此外,即便是欺詐犯罪,被害人對犯罪的產生也負有很大責任,如果沒有被害人的密切配合,行為人的欺詐行為就不可能實現。非法集資案件的被害人在非法集資過程中也扮演了一定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促推非法集資數額不斷走高,甚至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對因非法集資者資金鏈斷裂造成的投資損失具有一定的責任。以行為人欺詐或者高風險為由盲目入罪,看似保護了投資人的利益,實則違背了立法的初衷,在保護的法益上喧賓奪主。其次,美國學者海曼·P·明斯基認為,投機性融資所占的比重越大,經濟中總的安全邊際就越低,金融結構就越脆弱。金融領域不同于實體經濟領域的地方在于它的虛擬性和投機性,但是投機性不等于欺詐,也不一定帶來“實害”,因此不得將投資虧損等風險出現作為動用刑法的理由,也不得借助于非法集資的犯罪化這一公權力來追討正常經營虧損的資本。相反,如果這樣,在形式上似乎是國家關心投資人的利益,其帶來的實質性結果卻是促使投資更加盲目和任性,引發投資人過重的投機心理,金融交易的安全性不僅沒有得到提升,反而會因刑法打擊及國家在利益上的“背書”,刺激投資人冒險心態。[3]經濟犯罪具有自身的規律性,在民間集資等投機活動中,各種不確定因素較多,人們往往無法準確預見經濟的走向,也無法準確判斷企業利潤的漲跌。在難以獲得正規金融機構貸款的情況下,為了吸引資金投入生產經營,企業家們往往不得不向公眾作出收益的承諾,否則將很難吸引公眾資金。罔顧經濟活動的客觀規律,過于強調投資人利益,一旦企業家無法兌現承諾,就認定為欺詐或者高風險,甚至以企業家是否還本付息為標準立案,這不符合刑法本意,也影響了正常的融資活動。因此,以犯罪客體為主線,以是否破壞國家的金融管理秩序且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為標準,是較為科學合理的。最后,民間融資刑法規制必須以謙抑為本,是作為應對民間融資犯罪的非主要手段和最后手段而存在的。[4]而我國立法往往缺少對經濟活動領域違法行為的規律性認識,在沒有動用民商法、經濟法和行政法手段予以有效調整的情況下,就匆忙地予以犯罪化,可能使刑罰的觸須不適當地延伸到經濟活動的某些領域。[5]在經濟領域,不實宣傳或者欺詐現象普遍存在,只要這種行為沒有威脅或實際侵害到局部或整體的金融安全秩序,刑法就沒有理由搶先介入,而應“讓位”于其他法律來調整。換句話說,在處理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行為時,一定要圍繞該項罪名所保護的法益,即國家的金融管理秩序來認定,如果沒有侵犯該法益,國家不可以保護其他法益如投資人的合法權益為由盲目入罪。

二、“非吸”行為司法犯罪化的若干具體標準

1.應緊扣客體理解“公眾”含義。關于“公眾”,一般理解為“不特定的多數人”。然而從邏輯上看,不特定與多數在很多情況下是相互矛盾的,這種矛盾也導致了對公眾的不同理解。根據最高人民法院2010年《關于審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未向社會公開宣傳,在親友或者單位內部針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的,不屬于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該條規定雖然將親友及單位內部等特定人員排除出公眾的范圍,縮小了公眾的范圍,但目前關于公眾的理解,仍有以下三種觀點:第一,不特定說。該說認為,應從集資對象是否具有不特定性或開放性方面來界定“社會公眾”的含義。[6]第二,不特定且多數說。該說認為,公眾是指不特定且多數的人。[7]第三,不特定或多數說。該說認為,“不特定”是把握公眾含義的重要向度,但在人數多且特定的情況下,如果否定其公眾特征可能會不適當地排除對某些具有實質違法性的行為的處罰。[8]

筆者認為,要準確理解公眾的含義,要依據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立法目的以及該罪名所要保護的客體來進行考量。有學者認為,應從集資對象是否具有不特定性或開放性上來限定“社會公眾”,而不能僅僅因為集資對象人數眾多就將其認定為“社會公眾”。這是因為,之所以強調非法集資行為構成犯罪必須具備社會公眾性,其主要原因在于集資人往往利用信息不對稱的優勢,使得投資人在不了解相關信息和潛在風險的情況下盲目投資,以致一旦最終血本無歸往往會認為遭欺詐而勢必極力追討,從而影響社會穩定。如果集資的對象特定,例如僅針對親友和單位內部員工實施的集資,由于信息來源比較對稱,特定的投資人對于相關信息和潛在風險往往都有充分了解,即使最終投資虧本也會認為是正常的投資結果,因而不會引發危害后果。[9]這種觀點立足于維護社會穩定,保障投資人權益的角度來定義公眾,其實是片面的,沒有充分考慮犯罪客體。犯罪客體在司法認定中作用巨大。犯罪構成應是包含有事實和價值兩方面內容的構成要件,犯罪客體是價值要件,它是評價行為是否構成犯罪,是否構成該罪,以及行為社會危害性大小的重要要件。純粹的行為事實所形成的犯罪構成模型是不完整的犯罪構成模型。在這一犯罪構成模型中,由于缺乏犯罪客體這一價值評價要件,從而不利于對行為的社會危害性作出科學的評價。[10]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客體是國家金融管理秩序,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結合客體來認定犯罪構成要素。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的行為往往導致國家儲源減少,銀行資金緊張,有損合法金融機構的正常融資,影響到國家的幣值穩定與宏觀調控。對于公眾而言,無論是“不特定”還是“多數”,都有可能破壞國家的金融管理秩序。一般而言,面向不特定的公眾吸收存款,波及面更廣,容易使更多的人血本無歸,但如果僅根據行為手段來判定行為的危害,未免牽強。如A向不特定人群募集資金,總共吸收了30位投資人共計60萬元的資金。而B向特定人群募集資金,吸收了60位投資人共計60萬元的資金。其實A與B對金融管理秩序以及國有金融機構的壟斷利益的破壞是一樣的,不能僅以B向特定且多數的人群募集資金為由而否定其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從某種意義上講,所謂的“特定人群”是否真的喪失了其社會性、公共性?筆者認為未必,我們對于特定與否的認定應更加靈活。人群的特定與不特定只是相對的,無法用理論進行如數學般精確的界定,誠如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在著名的Ralston Purina案中所說的那樣:“就其最廣泛的意義而言,公開意指一般大眾,與共同具有某些利益或者特征的個人群體不同。不過,從實踐角度來看,這種區分意義不大,很明顯,向所有紅頭發的人,向芝加哥或者舊金山的所有居民,向通用汽車公司或者美國電報電話公司的所有現存股東發出證券要約,其公共性——就這個詞的任何現實意義來說——并不比不受限制地向全世界發出要約要少。這種要約雖然并非任何人都可以自由接受,但從性質上來說完全具有公共性。”[11]對于打著“特定人群”旗號進行非法集資的行為,相關的司法解釋也有涉及,《關于辦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規定:在向親友或者單位內部人員吸收資金的過程中,明知親友或者單位內部人員向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而予以放任的,以及以吸收資金為目的,將社會人員吸收為單位內部人員,并向其吸收資金的,應當認定為向社會公眾吸收資金。因此,在司法實務中,我們應當靈活認定“特定”與“不特定”。

雖然根據《關于審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社會公眾即“社會不特定對象”,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應忽視關于“多數”的要求。《解釋》第三條規定,個人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對象30人以上的,單位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對象150人以上的,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這說明,我們在認定“公眾”的過程中必須考慮到“多數”的問題。無論是“不特定”還是“多數”,只要嚴重侵犯了國家的金融管理秩序,擾亂了金融市場,就應當納入犯罪圈。

2.行為人主觀目的應為間接融資。關于本罪主觀目的的爭論,主要圍繞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展開,直接融資是指資金需求方與資金融出方之間通過協議,直接進行貨幣資金的轉移,典型的如通過發行股票、債券募集資金。間接融資是指擁有閑置貨幣資金的單位或個人通過存款或者購買銀行、信托、保險等金融機構發行的有價證券等方式,將資金提供給金融中介機構,然后由金融機構將資金提供給需求方使用,從而實現資金的融通,這種融資方式最為典型的是通過向銀行貸款獲取資金。[12]有論者認為,本罪的主觀目的既包括直接融資也包括間接融資,無論是出于放貸等貨幣、資本經營的目的,還是出于自己生產、經營的目的,均可以構成本罪。主要理由包括:第一,存款應作實質解釋,存款的本質是還本付息,如果行為人未經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批準,向公眾吸收資金并承諾還本付息,就屬于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第二,行為人以滿足自己生產、經營的需要而吸收公眾資金的行為擾亂了國家的金融管理秩序并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除了導致銀行存款量下降外,行為人的生產、經營能力可能有限,未必能按其向公眾承諾的利率還本付息,公眾盲目投入到行為人處的資金存在巨大的安全隱患,甚至可能導致公眾資金血本無歸,影響公眾的經濟生活水平。第三,行為人吸收公眾資金后究竟是用于自己的生產、經營活動,還是用于放貸等貨幣、資本經營活動,可能無法查清,若因為無法查清公眾資金的用途、去向等而宣告行為人無罪,這無疑會起到鼓勵行為人隱瞞其資金去向的作用,也有放縱犯罪之嫌。第四,《刑法》第176條對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罪狀規定并沒有對行為人主觀目的作出限制。據此,行為人吸收公眾資金后,無論是用于放貸等貨幣、資本經營,還是用于自己生產、經營,均可以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論處。[13]

筆者認為,基于本罪的立法目的、本罪的客體,以及民間融資的現狀,應將該罪的主觀目的限定為間接融資,即只有行為人非法吸收公眾資金并將其用于放貸等貨幣、資本經營時,才符合本罪的構成要件。理由如下:第一,存款是商業銀行和具有經營存款業務法律資格的其他金融機構接受其客戶存入資金,存入資金的客戶可以隨時或按約定時間支取本金和利息的一種信用業務,即銀行對存款人的一種以貨幣表示的債務。對金融機構而言,吸收存款的主要目的在于籌措信貸資金,通過運用以賺取利差,而非單純為存款人提供保管金錢價值的服務,否則無法解釋何以金融機構向存款人支付利息,而不是存款人向金融機構支付保管費。[14]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作為金融犯罪,我們在解釋存款一詞時,應以金融學為基礎。將本罪行為的目的理解為貨幣、資本經營,這樣也符合文理解釋。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集資詐騙罪,該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使用詐騙方法非法吸收公眾資金。集資詐騙罪不使用“存款”一詞,而是使用了“資金”一詞,“存款”與“資金”的含義截然不同,這也表明集資詐騙罪具有騙取公眾資金的目的,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具有吸收公眾資金并開展貨幣、資本經營的目的。第二,由于國有金融機構嚴格的信貸管理制度,其資本主要流向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幾乎難以獲得自身發展的資本。盡管國有單位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30多年來不到40%,但其獲得的貸款資源卻占金融機構貸款總量的70%以上,而對國民財富貢獻高達60%的非國有經濟,只能從主流金融機構拿到不到30%的貸款。[15]在民營企業較為發達的蘇浙一帶,存在大量的民間資本,較低的銀行利率不能刺激民間資本積極進入金融機構的庫存,另一方面民營企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資本而又難以從正規金融機構獲取。民間資本有貸出去的欲望,而民營企業有借進來的需求,一需一求促進了民間金融市場的急劇發展。[16]與此同時,民間借貸主體的風險防范意識普遍較弱,很多投資人信息的獲得主要依靠“小道消息”“內部消息”,心存僥幸盲目信任集資人,投資者在高額回報以及以錢生錢的利誘下,特別是集資人在前期有能力給予回報的情況下,他們貪圖之心更加強烈,從而加大投入,將一切風險都拋之腦后。[17]由此可見,在該罪中,由于金融機制的缺陷,行為人吸收公眾資金用于生產、經營具有一定程度的可寬宥性,投資人盲目投資的過錯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該罪的可罰性,從刑法謙抑的角度出發,有必要對行為目的作限縮解釋,只限于生產、經營。第三,將吸收公眾存款行為目的限定為生產、經營,有助于區分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與民間借貸。民間借貸作為歷史悠久的融資方式,為資金富裕者提供投資渠道,為資金緊缺者提供資金來源,使雙方互通有無。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民間借貸是指金融機構及其分支機構以外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及其相互之間進行資金融通的行為。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民間借貸的利率可以適當高于銀行的利率,但最高不得超過銀行同類貸款利率的四倍,超出此限度的,超過部分不予支持。根據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取締地下錢莊及打擊高利貸行為的通知》,民間個人借貸活動必須嚴格遵守國家法律、行政法規的有關規定,遵循自愿互助、誠實信用的原則。民間個人借貸中,出借人的資金必須是屬于其合法收入的自有貨幣資金,禁止吸收他人資金轉手放款。我國對民間借貸的限制有兩方面:一方面是禁止吸收他人資金轉手放貸。另一方面是民間借貸的利率不得超過銀行同類貸款利率的四倍。民間借貸其實是公民及其他組織出于生產、生活的需要在國家允許的利率范圍內向他人借貸。若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行為的主觀目的也包括生產、生活,極易與民間借貸混淆,擴大刑法打擊面。第四,從本罪的客體出發,也能得出該罪的主觀目的是間接融資的結論。本罪所保護的社會關系是國家的金融管理秩序,國家制定法律禁止非商業銀行組織、個人從事商業銀行才能做的放貸款事項就是為了維護現有的金融秩序,只有當行為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用于資本和貨幣經營時,才可能會擾亂金融秩序。而當其將集資款用于合法的商業、生產運營時,則不會對金融管理秩序造成損害。[18]上文中,有論者指出,因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行為很可能會導致投資者血本無歸,威脅社會穩定,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且在認定該罪時,如果將行為人主觀目的局限于生產經營,會導致行為人隱瞞資金去向,有放縱犯罪之嫌。筆者認為此觀點值得商榷。從本罪的客體上看,本罪保護的是國家的金融管理秩序,而不是投資人的財產權益,雖然投資人遭受嚴重損失可能會對該罪有所影響,但不應影響定罪,而應主要體現于量刑階段。在司法實踐中,如果行為人能夠及時歸還欠款,很可能不作為犯罪處理,如果行為人無法歸還欠款,出于社會穩定的考慮,往往以犯罪論處,這種“以危害結果論罪”的傾向嚴重脫離了立法的初衷,值得反思。此外,主觀目的是認定犯罪的重要因素,有助于防止客觀歸罪。事實上,不止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很多犯罪如集資詐騙罪、盜竊罪、詐騙罪、貪污罪等,都有“非法占有”的主觀目的,若以上述犯罪“非法占有”的主觀目的無法認定為由,主張取消主觀目的,則是荒謬的。以影響打擊犯罪為由盲目擴大打擊面,有刑法工具主義之嫌。司法實踐證明,行為人的生產經營目的并不是無法認定,我們可以從行為人行為當時的客觀表現來推斷,如其在行為的最初究竟有沒有進行融資活動的能力,有沒有兌現其承諾的可能性,對于一個企業來說,可以通過查驗其當時的許可證書、廠房設備等硬件設施,綜合周圍群眾的所見所聞來判斷其是否具有正常經營、還款付息的能力。[19]

三、結 語

在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行為司法犯罪化的過程中,為了兼顧“金融自由”與“金融安全”,我們可以以犯罪客體為主線,并將之貫穿于各犯罪要素的認定中。只有行為人以間接融資為目的,向不特定或多數的公眾非法吸收資金,具備嚴重的社會危害性且達到司法解釋的犯罪標準,才能進入刑法的規制范圍。在投資人遭受經濟損失時,我們仍應圍繞犯罪客體,以上述標準仔細考察,判斷國家的金融管理秩序是否被侵犯以及侵犯的程度,不可單純以企業家是否能夠還款為標準開展司法活動,以保護企業家的合法權益,保證刑法的正確適用。

[1] 姜濤.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限縮適用新路徑:以欺詐和高風險為標準[J].政治與法律,2013(8).

[2] 袁林.民間融資刑法規制完善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136.

[3] 郭華.非法集資的認定邏輯與處置策略[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6:55.

[4] 祝二軍.證券犯罪刑事立法原理[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0:49.

[5] 儲槐植.再說刑事一體化[J].法學,2004(3).

[6] 劉憲權.刑法嚴懲非法集資行為之反思[J].法商研究,2012(4).

[7] 賀衛,王魯峰.論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公眾”的界定標準[J].法學,2013(11).

[8] 丁嘉.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構成要件的解釋與認定[J].政治與法律,2012(11).

[9] 李振林.刑法規制非法集資限度問題研究[J].時代法學,2012(4).

[10] 歐錦雄.犯罪客體的實踐價值[J].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5(3).

[11] 彭冰.非法集資活動的刑法規制[J].清華法學,2009(3).

[12] 劉鑫.民間融資犯罪問題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14.

[13] 古加錦.關于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幾個爭議問題之思考[J].河南警察學院學報,2016(6).

[14] 李玫.銀行法[M].2版.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4:230.

[15] 馬光遠,吳英.中國民間金融之殤[J].中國報道,2012(97).

[16] 盧勤忠.非法集資犯罪刑法理論與實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260.

[17] 鄧小俊.民間借貸中金融風險的刑法規制[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6:69.

[18] 劉憲權.刑法嚴懲非法集資行為之反思[J].法商研究,2012(4).

[19] 劉健,李辰辰.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之辨析——兼評《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J].法治研究,2012(3).

(責任編輯:胡先硯)

ADiscussionoftheJusticeCriminalizationStandardforIllegalAbsorptionofPublicDeposit:TakingCriminalObjectastheMainLine

Guo Wei

(ResearchCenterofCriminalLawScience,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

As the legislation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standard, it is easy to abuse the crime of illegal absorption of public deposit. In order to prevent its negative effect on social economy, we have to accurately take in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legislation and understand the constitutive elements on the basis of the object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order. In understanding the meaning of “public”, we are supposed to take the specific relativity into account. In reality, whether it is “specific” or “not specific”, a behavior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a crime if it seriously violates the state’s financial management order and disrupts financial markets. In determining the “subjective purpose”, a suspect may disrupt financial management order only when funds collected are used for capital and currency operation. When we limit the components by criminal object, we can prevent the fact that the crime of illegal absorption of public deposit becomes “pocket crime”.

illegal absorption of public deposit;justice criminalization;finance law

D924.33

A

2095-4824(2017)05-0093-06

2017-08-16

郭 瑋(1987- ),男,河南駐馬店人,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歡
資金
一周超大單資金凈增(減)倉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單資金凈增(減)倉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單資金凈增(減)倉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單資金凈增(減)倉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單資金凈增(減)倉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單資金凈增(減)倉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單資金凈增(減)倉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單資金凈增(減)倉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單資金凈增(減)倉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單資金凈增(減)倉股前20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看片基地久久1024| 亚洲视频四区| 国产第一页免费浮力影院| 97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国产精品亚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美女被操黄色视频网站| 亚洲综合二区| 无码区日韩专区免费系列| 亚洲日本在线免费观看| 久久综合丝袜长腿丝袜| 伊人天堂网| 亚洲最大看欧美片网站地址| 国产精品lululu在线观看| 高清色本在线www| 国产人人干|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91丝袜在线播放动漫 | 国产办公室秘书无码精品| 97久久超碰极品视觉盛宴| 国产精品无码作爱| 久久香蕉国产线| 国产91av在线| 萌白酱国产一区二区| 欧美不卡二区| 亚洲第一黄片大全|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无码制服丝袜| 毛片大全免费观看| 日韩人妻无码制服丝袜视频| 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6| 国产精品林美惠子在线观看| 在线欧美日韩| 22sihu国产精品视频影视资讯| 精品午夜国产福利观看| 欧美性久久久久| 黄色网址免费在线| YW尤物AV无码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白浆在线播放| 国产乱子伦精品视频| 色综合天天综合中文网| 欧美成人亚洲综合精品欧美激情| 日本黄色a视频| 亚洲精品成人7777在线观看| 尤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永久免费人妻精品| 国产喷水视频| 免费毛片视频| 免费女人18毛片a级毛片视频| 亚洲水蜜桃久久综合网站| 国产欧美精品午夜在线播放| 国产a v无码专区亚洲av| 操操操综合网| 一级全免费视频播放| 欧美一级在线| 亚洲人成影视在线观看| 国产呦视频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a在线视频| 好紧太爽了视频免费无码| 亚洲第一香蕉视频| 成人一区在线| 日韩在线影院| www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国产主播喷水| 免费日韩在线视频| 国外欧美一区另类中文字幕| 重口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AV在线麻免费观看网站| 激情无码视频在线看| 色哟哟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影院一区二区h| 国产无吗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欢| 污污网站在线观看| 麻豆精品国产自产在线| 一区二区理伦视频| 国产黄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97| 国产va在线| 国产内射一区亚洲| 丁香婷婷激情综合激情| 男人天堂亚洲天堂| 国产麻豆91网在线看| 亚洲三级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