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花
(湖北工程學院 教育與心理學院,湖北 孝感 432000)
高校心理咨詢師內隱專業認同的研究
——來自SC- IAT 的證據
王玉花
(湖北工程學院 教育與心理學院,湖北 孝感 432000)
采用自陳量表和單類內隱聯想測驗(SC-IAT),以40名高校心理咨詢師和60名心理咨詢師培訓班學員為被試,研究高校心理咨詢師內隱專業認同的特點。心理咨詢師和培訓班學員在外顯專業認同上沒有差異(t=-1.361,p=0.176)。與培訓班學員相比,心理咨詢師的專業認同存在積極的內隱效應(t=5.46,p=0.000)。心理咨詢師和培訓班學員的內隱專業認同與外顯專業認同均相關不顯著,內隱專業認同與外顯專業認同是兩個相對獨立的建構。
專業認同;單類內隱聯想測驗;內隱態度;心理咨詢師
心理咨詢師的成長和發展是一個持續終身的過程,其中要面對的一個重要主題就是專業認同。心理咨詢師的專業認同反映了心理咨詢師對本專業的認同狀況,強調心理咨詢師要對咨詢行業的價值持肯定的態度,認同現在或將來所從事咨詢工作的社會價值,同時認為自身有能力勝任所有的專業工作。[1]在咨詢工作中,專業認同是一個重要的參考框架,它決定著咨詢師面對來訪者的反應和交流,也會影響心理咨詢師的職業耗竭。[2]
目前研究大多集中在心理咨詢師的外部專業認同上,強調專業培訓和職業倫理對咨詢師的影響[3],幾乎沒有看到關于心理咨詢師專業認同的內隱研究,而此類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心理咨詢師需要順利地從理論知識學習和個人直接經驗過渡到自我人格完善和自我成長,這些向內探索的完成都有助于真正提高咨詢師的專業力量,使其對咨詢工作產生更高的內部專業認同;接受咨詢師角色是自我認知的核心部分[4],這也正是個體自我認同構建的過程。因此,要對心理咨詢師的專業認同進行準確的測量,應該同時兼顧外顯測量和內隱測量兩種方法。
在諸多測量內隱認知的方法中,經典 IAT是常用的方法。但是IAT 只能測量個體對事物的相對聯系,而對單個事物的內隱認知的測量就沒有辦法了。因此Karpinski 提出了單類內隱聯想測驗(Single Category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SC-IAT),用來測量個體對單一對象的內隱社會認知*Karpinski A and Lytle J. Measuring implicit gender attitudes, gender identity, and self-esteem using the Single Category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Unpublished manuscript,2005.。評價單一態度對象的內隱方法有利于彌補IAT只能測量相對態度的不足。因此本研究分別采用自陳式的量表和單類內隱聯想測驗(SC-IAT)考察心理咨詢師的外顯專業認同和內隱專業認同,將已完成國家心理咨詢師培訓并取得職業資格證書的學員作為對照組。
1.被試。在湖北地區高校選取44名心理咨詢師(至少已從事咨詢工作兩年以上),66名已完成國家心理咨詢師培訓并取得職業資格證書的學員(簡稱培訓班學員)。所有被試的視力或者矯正視力正常。對數據進行必要的整理后,除去了錯誤率高的4名心理咨詢師和6名學員,40名心理咨詢師中,男14名女26名,60名學員中男23名女37名。被試均熟悉電腦操作,且以前未參加過類似實驗。
2.測試。專業認同問卷由Tyler和McCallum (1998)編制[5]。本研究采用經過臺灣朝陽科技大學蔡常娟修訂的中文版,共有10個項目,采用5點量表計分,從“從來沒有”到“幾乎總是”依次記為1-5分,1表示完全不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分數越高者表明其專業認同感越強。本研究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93。
內隱專業認同的測試首先查閱有關心理咨詢和心理健康教育文獻和書籍,從中收集有關心理咨詢的詞匯,然后通過心理學教師和心理咨詢師的討論進行挑選,最終選擇了6個最能代表心理咨詢關系的概念詞:心理咨詢師、咨訪關系、個體咨詢、心理治療、來訪者、心理輔導。屬性詞分為消極和積極兩類,包括“倦怠的、沖突的、壓抑的、無奈的、悲哀的、無助的”6個消極屬性詞和“快樂的、陽光的、溫暖的、成長的、真誠的、和諧的”6個積極屬性詞。
所有材料用E-prime編成程序,由電腦呈現和收集測試數據,具體步驟見表1。為了預防有反應定勢和偏差,相容任務中概念詞、積極屬性詞和消極屬性詞以1:1:2的比率呈現,保證有50%的正確反應在F鍵上,50%的正確反應在J鍵上。不相容任務中概念詞、積極屬性詞和消極屬性詞以1:2:1的比率呈現,保證有50%的正確反應在F鍵上,50%的正確反應在J鍵上。另外,該實驗將被試隨機分為兩部分,分別完成兩套相反的程序,以此平衡順序效應和反應定勢。

表1 SC-IAT基本程序
3.測試過程。被試隨機分成兩組,一部分被試先在電腦上完成內隱專業認同的SC-IAT實驗,然后再完成自陳問卷,另一部分被試先完成內隱測試,再完成自陳問卷。
4.數據處理。采用Karpinski在研究中所使用的SC-IAT分數的計算方法[6]。將反應時低于350ms和高于10000ms的結果刪除,并將錯誤反應的反應時替換成其所屬組塊的正確反應的平均反應時加上400ms的懲罰。分別計算不相容任務(“心理咨詢”與“消極”)與相容任務(“心理咨詢”與“積極”)反應時之差,并對此數據做D值轉換,代表內隱效應。D值越大,表明測量工具越敏感,內隱效應越強烈。
1.外顯專業認同分析。心理咨詢師和培訓班學員的外顯專業認同的均值分別是3.65和3.77,都略高于中間水平,但兩者沒有顯著差異(t=-1.361,p=0.176)。
2.內隱效應分析。對心理咨詢師在相容任務與不相容任務下的反應時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其結果差異顯著,如表2所示。即當把心理咨詢
概念詞和積極屬性詞歸為一類時,反應快,反應時短,當把心理咨詢概念詞和消極屬性詞歸為一類時,反應慢,反應時長。這意味著,心理咨詢師傾向于把心理咨詢和積極屬性詞歸為一類,心理咨詢師趨向于積極的內隱專業認同。對培訓班學員在相容任務與不相容任務下的反應時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其結果差異不顯著,見表2。

表2 心理咨詢師和培訓班學員相容和 不相容反應時的比較(M±SD)
注:***p<0.001,**p<0.01,*p<0.05,下同
為了進一步了解心理咨詢師和培訓班學員在內隱態度上的差異,將兩組被試的D值與0進行單樣本t檢驗,發現心理咨詢師的D值與0差異非常顯著,培訓班學員的D值與0差異不大,具體見表3。再次說明心理咨詢師存在著積極、正向的內隱專業認同。
3.內隱與外顯專業認同的相關。為研究被試內隱專業認同與外顯專業認同值之間的關系,分別將心理咨詢師和培訓班學員的D值與外顯專業認同得分進行Pearson相關分析,相關均很不顯著,如表4所示。這說明外顯專業認同與內隱專業認同之間沒有相關關系,兩者相互分離,是兩個不同的建構。

表3 內隱效應(D值) 的差異檢驗( 雙尾,以0 為檢驗值)

表4 外顯專業認同與內隱專業認同的相關分析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通過國家心理咨詢師職業資格考試進入心理咨詢行業。但是,從心理咨詢師培訓班學員到合格的心理咨詢師需要大量的個案咨詢實踐和個人成長,以此來促進自我經驗的整合和人格完善。這些向內探索的完成都會影響咨詢師對咨詢工作價值的認同,影響咨詢師角色在自我認知中核心部分的認定。[4]
本研究中,心理咨詢師和培訓班學員的外顯專業認同分數都比較高,兩者沒有顯著差異,呈現比較一致的狀態,反映出咨詢師和培訓班學員對心理咨詢的積極評價程度以及他們所理解的外部世界對這一專門職業的認可程度。一方面心理咨詢已經有比較成熟的理論體系,個人在接受專門培訓和學習過程中,會逐漸認可其中的理論和思想,確認自己在專業中的角色;另一方面,目前整個社會對咨詢行業的價值持肯定的態度,心理咨詢因其代表的專業性和權威性受到重視。
在SC-IAT內隱測試中,實驗結果顯示心理咨詢師存在積極的內隱專業認同,而培訓班學員不存在內隱專業認同。這個結果說明要成為心理咨詢師是一個專業認同持續內化以至自動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個體要將咨詢心理學的重要理論和價值整合進自己的認知體系,要從自己咨詢實踐的經歷中潛移默化地發展、確認自己在專業中的角色,這對個人自我認同有重要意義。王頂明認為專業認同是“學習者對所學專業的接受和認可,并愿意以積極的態度和主動的行為去探究,將該專業視為與自我同一”[7]。當專業認同更多被納入個人的自我認同結構時,說明他們對自己是心理咨詢師這一認知已進入自我圖式,其運行會展現出更多自動化特征。有研究發現,正在接受專業培訓的心理咨詢專業大學生通過實踐體驗、課程學習和職業承諾,其專業認同能隨著時間持續深入內化發展。[8]心理咨詢專業大學生在職業培訓中會有一種對未來咨詢工作的理想主義預期,并帶著這種預期進入職業生涯。在現實工作的挑戰中,他們的認知圖式受到挑戰,開始懷疑否定自我。然而隨著他們獲得更多的經驗、成功和思考,他們的信心也在成長,他們的個人自我和職業自我可以整合成一個和諧的自我,從而形成可持續的內部專業認同,這也正是個體自我認同構建的過程。[9]
研究中,心理咨詢師和培訓班學員的SC-IAT測驗和自陳式量表之間的相關系數均很低,這表明外顯測量和內隱測量之間有良好的區分效度,也預示內隱專業認同與外顯專業認同是兩個不同的結構,彼此間可能是相對獨立的。Wilson等人提出的雙重態度模型可以解釋內隱專業認同與外顯專業認同的分離。該模型認為,人們對同一對象的認知包括處于無意識的內隱水平和處于深思熟慮的外顯水平,這是兩種相對獨立的心理結構,心理加工機制呈現不同的特征。[10]這種差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心理咨詢師由于專業素養沉淀和人格完善而產生的差異,也使他們的專業認同表現出不同于培訓班學員的特點。
研究分別采用自陳式量表和單類內隱聯想測驗(SC-IAT)對心理咨詢師與培訓班學員的外顯專業認同與內隱專業認同進行測量,得到以下結論:(1)心理咨詢師與培訓班學員的外顯專業認同都較高,兩者沒有差異;(2)心理咨詢師的專業認同存在顯著的內隱效應; (3)外顯專業認同與內隱專業認同可能是相對獨立的兩種心理結構。
本研究對心理咨詢師外顯專業認同與內隱專業認同研究還是初步的,所揭示的許多結果還僅僅是一些傾向,但作為一種探索性的研究,其仍然能給我們許多提示。一方面心理咨詢師的專業認同不僅僅是個理論學習和知識積累的過程,還應該包括更多的自我探索、自我成長,最終使專業認同成為個體自我認同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從心理咨詢師和培訓班學員的差異來看,專業認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外顯的專業認同也許容易改變和建立,但是內隱的專業認同則是一個更復雜更長期的過程,其發展要面臨許多挑戰,包括對于心理咨詢的個人定位、對專業承諾的內在化、發展一個系統的自我認同等,這些要引起教育者和培訓者的重視。
[1] 安芹,賈曉明.高校心理咨詢員專業認同的初步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6(2):203-206.
[2] 裴濤,陳瑜,張寧.學校心理咨詢師職業耗竭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10(8):937-938.
[3] 安芹.咨詢師的專業認同對心理咨詢專業工作的影響[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7(7):499-501.
[4] Moss J M,Dollarhide C T,Gibson D M.Professional Identity Development: A Grounded Theory of Transformational Tasks of Counselors[J].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2014(1):3-12.
[5] Tyler D,McCallum S R. Asses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etence and Job Role and Identity among Direct Servic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s[J].Journal of Psychoeducational Assessment,1998(2):135-152.
[6] Karpinski A,Steinman R B. The single category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as a measure of 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6 (1):16-32.
[7] 王頂明,劉永存.碩士研究生專業認同調查[J].中國高教研究,2007(8):18-22.
[8] Gibson D M,Dollarhide C T,Moss J M. Professional identity development: A grounded theory of transformational tasks of new counselors[J].Counselor Education and Supervision,2010(1):21-37.
[9] Swennen A,Volman M,van Essen M.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two teacher educators in the context of Dutch teacher education[J]. Europe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2008(2):169-184.
[10] Wilson T D,Lindsey S,Schooler T Y. A model of dual attitudes[J].Psychological Review,2000(1):101-126.
(責任編輯:張曉軍)
AStudyonImplicitProfessionalIdentityofCounselorsatCollegesandUniversities:EvidencefromSC-IAT
Wang Yuhua
(SchoolofEducationalScienceandPsychology,HubeiEngineeringUniversity,Xiaogan,Hubei432000,China)
To explore implicit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counselors 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40 counselors and 60 counseling trainees were tested by self-report scale and Single Category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SC-IAT).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between counselors and counseling trainees in terms of explicit professional identity(t=-1.361,p=0.176). But compared with the latter, the former have positive implicit effect(t=5.46,p=0.000).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implicit and explicit professional identity for both counselors and counseling trainees, since implicit and explicit professional identity prove to be two relatively independent construction.
professional identity; single category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mplicit attitude; counselors
G645
A
2095-4824(2017)05-0067-04
2017-07-30
湖北工程學院教研項目(2015A18)
王玉花(1975- ),女,四川云陽人,湖北工程學院教育與心理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