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漯河 462002)
高職醫學生就業焦慮緩解對策探析
張艷
(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漯河 462002)
高職醫學生就業焦慮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醫學生圍繞如何實現就業而表現出的認知、心理和行為焦慮狀態,是一個變化的動態過程。緩解高職醫學生就業焦慮應結合當前基層醫學人才市場需求和醫學生個性特征,依靠個體主動與外力推動,從社會支持、高校援助、自我調適、政府援助、家庭援助等方面進行。
高職;醫學生;就業焦慮
高職醫學教育是高等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面向城鄉基層培養普及型全科醫生和面向各級醫療衛生機構培養護理、藥學與相關醫學類技能型人才的雙重使命[1]。有研究和事實證明,在當前影響高職醫學生就業的高等醫學教育改革滯后、社會總體就業形勢嚴峻等客觀因素還將繼續存在的情況下,緩解高職醫學生就業焦慮無疑是解決就業問題的有效途徑。高職醫學生適度的就業焦慮是正常的,可以使其積極主動地尋找工作,但長期、過度焦慮可能會對順利就業及身心健康產生消極影響,需要采取相應對策予以緩解。緩解高職醫學生就業焦慮應結合當前基層醫學人才市場需求和醫學生個性特征,依靠個體主動與外力推動,從社會支持、高校援助、自我調適、政府援助、家庭援助等方面進行。
1.1 正確引導公眾,提供寬松的就業環境
第一,規范就業市場,加強輿論監督,使就業信息最大程度地透明化、公開化,營造公平、公正、公開、競爭、擇優的良好就業氛圍,消除就業歧視,抵制不良風氣,為高職醫學生提供寬松的就業環境。第二,媒體應當大力宣傳扶貧助學政策,以正確的輿論引導公眾積極探索對高職醫學生的援助措施。
1.2 社會多方參與,不斷完善就業信息
當前,高職醫學生獲取就業信息只是狹隘地鎖定在雙選會上,較少關注網絡就業信息。因此,政府應當積極牽頭,社會多方積極參與,醫學院校要加強與醫院、企業等招聘單位的溝通及合作,將各方面的就業信息進行匯總,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高職醫學生就業信息庫,為高職醫學生就業提供便利。
2.1 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把創新創業教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
一是深化校企協同育人,推進產教深度融合。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制定學校《關于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明確全體教師創新創業教育責任,進一步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修訂各專業學分制人才培養方案,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養成教育有機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二是圍繞最新技術和生產實際推進專業教學。對接最新職業標準、行業標準和崗位規范,緊貼崗位實際工作過程,調整課程結構,更新課程內容,深化課程改革。
2.2 加強教育引導,建立個性化就業指導體系
首先,高校應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就業指導工作相結合,對高職醫學生進行系統的就業教育引導,使其樹立正確的就業價值取向。其次,加強高職醫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從新生入學起,針對不同年級、不同時期、不同專業、不同個人,配備不同的專業人員對其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與展望教育,幫助高職醫學生提前做好職業準備,防止在畢業時忙于尋找工作而無法保質保量完成學業。最后,高校應加強就業信息整合,及時發布就業信息,實現用人單位、高校、高職醫學生間就業信息的無縫對接。
2.3 加強心理疏導,開展就業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高校應采取措施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培養,實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職業化和專業化。其次,設置就業心理健康教育有關的課程、開展相關知識講座、舉辦相應的實踐活動等,將就業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職醫學生日常生活。再次,做好心理咨詢工作,及時對出現就業焦慮的高職醫學生開展心理疏導工作,同時采取措施積極預防高職醫學生產生就業焦慮。最后,建立高職醫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充分利用互聯網新技術與平臺,建立網絡心理互助平臺。
3.1 轉變就業觀念,科學規劃職業生涯
高職醫學生要認清當前就業形勢,堅持以“為人民的健康服務”為己任,充分認識社會發展和個人發展的關系,提前調整就業期望值,逐步轉變陳舊的就業觀念。同時,要培養良好的就業心態,客觀評價自己,增強就業能動性,在實習中鍛煉自己,在就業中認識自己。高職醫學生通過找準職業興趣,確定自身優勢,明確日后職業切入點,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在此過程中,要不斷克服浮躁、自卑、自傲等不良心態,提高自身抗壓能力,學會自我調整,提升適應能力。
3.2 提升個人綜合素質,迎接就業機遇和挑戰
首先,高職醫學生必須通過學習不斷提升專業技能和就業競爭力,增加個人就業砝碼。在專業技能學習中,要特別注重臨床實踐能力培養,充分利用實習實訓基地鍛煉操作能力,努力實現“畢業即就業,上崗即上手”。其次,要積極參加各類社團活動,不斷提高溝通、表達、人際關系協調等能力。最后,高職醫學生必須提高心理素質,正確認識自我,增強自信心,以良好的心理狀態迎接就業機遇和挑戰。
3.3 注重就業社會資本積累,積極尋求社會幫助
社會資本是一種與物質資本、人力資本相區別的,存在于社會結構中的個人資源,它以規范、信任、網絡等形式為結構內的行動者提供便利[2]。高職醫學生應在充分利用家庭、社會關系基礎上,積極主動地尋求教師、朋友、高校就業服務機構等組織團體的支持,以便多方位、多視角獲得就業信息及經濟、情感支持。高職醫學生尤其要重視父母、親友提供的就業信息,它們大多真實可靠,符合自身實際情況和求職意愿,若合理積累和利用,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就業競爭力與就業質量。
4.1 加強宏觀調控,引導高校合理設置專業
政府要根據國家“十三五”發展規劃、產業調整結構指導目錄及教育部下發的《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專業設置管理辦法》《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專業目錄(2015)》等相關文件精神,依托國家醫療衛生保健政策要求和區域行業發展人才需求,引導高校面向醫療衛生、健康管理、養老服務、醫療信息、移動社區醫療等新興產業及相關服務業,改造傳統專業,開設急需專業(群或方向)。校院(企)共建基地,共建研發或服務協同創新中心,深化相關專業課程改革,突出專業特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重點打造能夠發揮引領輻射作用的國家級、省級特色專業,提高專業技術協同創新能力,帶動專業建設水平整體提升。
4.2 強化服務意識,完善就業扶持政策
第一,政府應強化服務意識,協調有關部門制定就業扶持政策,除大力宣傳使高職醫學生熟悉、了解這些政策外,還應積極加強監管使其落實到位。第二,完善勞動人事制度、戶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對涉及高職醫學生切身利益的問題進行明確規定,保障高職醫學生合法權益。第三,政府應出臺相關鼓勵政策,支持高職醫學生自主創業,引導其到基層建功立業。
5.1 認清就業現實,降低就業期望值
當前,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非常迫切,甚至成為一種病態心理。因此,父母應在把握高職醫學院校培養目標、認清就業現實、準確評估子女實際能力基礎上,憑借他們豐富的閱歷和社會經驗,為子女提供真實可靠的參考意見,幫助高職醫學生正確分析自我,準確定位,找準職業發展目標。
5.2 進行良性溝通,提供情感支持
父母在給予子女支持的過程中,應注意支持方式的選擇。不要強制子女服從自己的選擇,而要尊重子女的選擇;在子女找工作期間,不要過多打聽就業情況,不要將子女與其他人做比較,營造寬松的就業心理環境;多與子女進行良性溝通,做好就業焦慮緩解工作,從物質、精神方面給予理解和支持。
總之,高職醫學生就業焦慮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醫學生圍繞如何實現就業而表現出的認知、心理和行為焦慮狀態,是一個變化的動態過程。所以,緩解高職醫學生就業焦慮要從實際出發,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解決實際困難。只有這樣,高職醫學生才能從心理上擺脫各方面壓力,以積極的心態迎接人生挑戰。
[1]徐雪平.高職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及對策探索[J].衛生職業教育,2015,33(5):23-25.
[2]莊潔.“社會資本”理論研究綜述[J].發展論壇,2003(1):79-80.
G448
A
1671-1246(2017)09-0025-02
2016年度河南省大中專畢業生就業創業研究立項課題“高職醫學生就業焦慮現狀及緩解對策研究”(JYB201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