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偉龍
(韓山師范學院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廣東 潮州 521041)
首先說明,本文中的文藝特指文學藝術,非泛指文學與藝術;其文藝理論即為文學理論而非其他藝術的理論。而“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是根據2015年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根據時代變化和實踐發展,不斷深化認識,不斷總結經驗,不斷實現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良性互動,在這種統一和互動中發展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1]和董學文《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文藝學論綱》[2]一文提出來的。其中“21世紀”即指在全球化背景和中國在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統籌協調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努力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當下;“中國的”即非“西方”與“西化”的,而是從中國本土經驗和民族優秀文化傳統中概括與原創的;“馬克思主義”即符合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有機統一的世界觀與方法論體系,而非所謂的西方馬克思主義、新馬克思主義與后馬克思主義的。
雖然習近平總書記不是專門的文藝理論家,但卻有著豐富且系統的文藝思想。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這些重要講話充分體現了作為“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的習近平文藝思想。其中《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作為“指導文藝工作和文化建設的綱領性文獻”,不僅“定方向、立綱領,點問題、提神氣”,“充分體現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方法論……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思想光芒,”[3]而且“預示和展現了未來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發展路徑和基本趨向,令我們從中窺見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的胚胎、萌芽和藍圖”,“為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的誕生提供了雛形,做出了示范?!盵2]因此全面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并從學理和學術的層次解讀和闡釋、探討和歸納其“作為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的文藝思想,是當前文藝學界一個重大而又意義深遠的課題,這也為從根本上改變我國文藝理論界長期失語或以西方文論為中心而亦步亦趨的現狀,進而提供中國的文藝理論話語成為可能。
就當前對習近平總書記文藝思想的研究而言,除各種講話讀本外學界已有不少研究成果,擇其要有:
一是作為宣傳或文藝部門領導側重宣傳或闡釋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如黃坤明的《弘揚中國精神凸顯文藝靈魂》[3]19-21《高度重視和切實加強文藝評論工作》[4]等文章。
二是作家或文藝界人士對講話精神的理解體會與闡述。如張抗抗《先行先覺先倡》、尚長榮《傳承中華文化:從自省、自覺到自信》、錢念孫《樹立文藝批評的浩然正氣》、高洪波《校正文學的時代方向》[5]7等文章。
三是理論批評家們對習近平總書記講話中“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的解讀。如白燁《“為人民”:創作的中心與文藝的軸心》、張未民《人民大地文學有為》、馬龍潛《以人民為本位的文藝觀》、張晶《人民是文藝審美的主體》[5]8等文章。
四是對習近平總書記“文學應具有時代性、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能量”及當下文學創作與批評的標準進行闡述。主要有陸貴山《文藝觀念的拓展和批評理論的創新》,董學文《掙脫阻礙文藝健康發展的思想桎梏》,髙建平《論學院批評的價值和存在問題》,張永祿、王杰《文藝批評是公共話語的引領者》,蔡炮、熊元義《文藝批評與學術創新》等文,以及張江教授主持的在《人民日報》開設的論評專欄《文藝觀象》所刊發的系列文章[5]9。
五是將習近平《在文藝座談會的講話》與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進行比較,研究分析其文藝思想傳承與發展。如陶東風《從黨性、階級性到民族性與人民性》[6]、趙炎秋《重視普及與呼喚精品》[7]等論文。
六是從治國理政的角度來探討。以2015年丁國旗的國家社科重點項目“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的理論突破研究”及其《文藝的作用不可替代》[8]等系列文章和2016年劉曉哲國家社科項目“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思想的文藝育德觀研究”等為代表。
七是從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繼承與創新角度進行探析。主要有董學文《馬克思文藝批評方法的本質特征》[9]《開展有創見的理論學習和研究》[10]《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內核”是什么?》[11]《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文藝學論綱》[2]《馬克思主義文論研究存在的問題在哪》[12],崔柯《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歷史依據與理論起點文藝理論與批評》等。
八是從中華美學、中國精神和中國傳統文化角度進行闡述。如張晶《試論中華美學精神的基本特質》[14]、潘雯《中國精神:推進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藝發展的關健詞》[15]等。另外還有陳方劉、董根洪主持的2016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傳統文化觀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習近平總書記的中華傳統文化觀研究”和朱志榮主持的2016年藝術學重大項目“中華美學與藝術精神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等。此外王小濤的《習近平文藝思想初探》(山西財經大學2016年碩士學位論文)和趙云輝的《中國共產黨文藝管理思想研究》(安徽大學2016年碩士學位論文)等文,標志著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在青年學生中產生的影響和受到的關注。而王列生主持的2016年藝術學重大項目“習近平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精神研究”則標志著對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研究的深入。
實事求是地說這些成果是豐富、深刻的,也是應該和值得吸收與借鑒的基礎和前提。但因各自關注或選擇的角度不同,亦存在宏觀的揭示多微觀的研究少,政治政策價值宣傳的多而學理學術分析的少,對個別問題(如人民性、創作論、批評論等)的探討多而全面綜合、系統研究少,現象描述的多而深層因果探討的少等不足。因此,本文企圖在借鑒以上已有研究成果基礎上,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和《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為了行文的簡潔,下文引用而未注明者均來自這兩部文獻)為中心,同時亦突破就講話文本說講話文本的狹隘研究思路,管窺習近平總書記豐富、深刻、獨到而又自成體系的“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當然,限于篇幅,很多問題不可能全面展開,因此本文只提出問題,而對問題的深入論證則另需通過系列專文來完成。
在我們看來,習近平總書記豐富的文藝思想不僅繼承和包含傳統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的五論,即:文學本質論、文學創作論、文學作品論、文學接受鑒賞批評論和文學發生發展論,而且還創造性地發展了人民性的人民文藝論、文學“精品”創作論、文藝媒介論和文藝治國理政及黨管文藝的文藝管理論等。
一般而言,傳統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主要包含文學是什么及文學的作用或功能有哪些的文學本質論;文學創作的主客體條件、一般過程及其規律是什么即文學創作論;文學作品的層次、要素及其各自的特征有哪些的文學作品論;文學欣賞的主客體條件一般過程和規律、如何進行文學批評及批評的原理與方法等的文學接受鑒賞批評論;以及文學是怎樣起源和產生的,文學發展的一般規律是什么的文學發生發展論等在內的傳統五論,這是中國現當代文學理論的基本構架,而這些也是習近平總書記文藝思想的主要內容,其中:
關于“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人民需要文藝、文藝需要人民、文藝要熱愛人民”“文藝的一切創新,歸根結底都直接或間接來源于人民”“人民的需要是文藝存在的根本價值所在”“偉大事業需要偉大精神”“舉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都離不開文藝”“文藝是鑄造靈魂的工程”“文藝是給人以價值引導、精神引領、審美啟迪”,以及文藝要“發揮文藝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獨特作用,積聚和傳播正能量,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無處不有,成為中國人的獨特精神支柱,成為百姓日用而不覺的行為準則”等思想,是對傳統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文學是審美的意識形態,具有審美認識、教育與愉悅功能”等文學本質論的繼承和發展,是其人民的文學本質論。
關于“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深刻認識文藝在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通過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創作生產出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偉大的文藝展現偉大的靈魂,偉大的文藝來自偉大的靈魂”“文藝創作是觀念和手段相結合、內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創新,是各種藝術要素和技術要素的集成,是胸懷和創意的對接”“文藝創作方法最根本、關鍵、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生活”要“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等,是其為人民的文學創作論表現。
關于文藝作品要有“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要“書寫和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時代的進步要求,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以及文藝要“引導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我們要緊緊抓住生活的本質和主流,既要避免高大全、刻板地摹寫現實,也要防止遠離時代、脫離群眾,絕不能把支流當主流、把現象當本質,絕不能把低俗當通俗、把欲望當希望,絕不能把單純感官娛樂當精神快樂。”等,是其為人民的文學作品論表現。
關于“偉大的時代呼喚杰出的詩人、作家、藝術家,呼喚偉大的文藝作品?,F代、文明、健康的社會,需要與之相匹配的剛健、有力、向上的精神文化。”“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文藝的一切創新,歸根到底都直接或間接來源于人民”“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要“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文藝的作用不可替代”等,是其對傳統馬克思主義文論關于文學起源于勞動并隨社會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的為人民的文學發生發展論。
關于“追求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恒價值?!妗俏乃囎髌返纳?,‘善’是文藝作品的價值之源,‘美’是文藝作品的持存之道,三者緊密聯系、不可分割。我們應將真善美作為文藝作品永恒的價值追求,努力在文藝作品中實現真善美的有機統一”“人民的需要是文藝存在的根本價值所在”,要“以藝術的形式反映生活的本質、提煉生活蘊含的真善美,從而給人以審美的享受、思想的啟迪、心靈的震撼”,以及“文藝批評就要褒優貶劣、激濁揚清”“要以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為指導,繼承創新中國古代文藝批評理論優秀遺產,批判借鑒現代西方文藝理論”,要“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和鑒賞作品”“倡導說真話、講道理,營造開展文藝批評的良好氛圍”,而“不能套用西方理論來剪裁中國人的審美,更不能用簡單的商業標準取代藝術標準”等,是其為人民的文學接受批評論表現。
首先,習近平總書記在繼承經典馬克思主義關于文藝的黨性、階級性觀點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人民性的人民文藝論,事實上以上五論均以人民性一以貫之的,因此,上文五論中均在前面冠以“人民論的”或“為人民的”字樣,如人民論的文學本質觀、為人民的文學創作論、為人民的文學作品論、為人民的文學發生發展論、為人民的文學接受批評論等,而這樣的表述恰恰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對傳統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五論的傳承、發展與創新。同時,習近平總書記還指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一個一個具體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愛恨,有夢想,也有內心的沖突和掙扎。”而“一切轟動當時、傳之后世的文藝作品,反映的都是時代要求和人民心聲。我國久傳不息的名篇佳作都充滿著對人民命運的悲憫、對人民悲歡的關切,以精湛的藝術彰顯了深厚的人民情懷?!币虼?,他說,“熱愛人民不是一句口號,要有深刻的理性認識和具體的實踐行動。對人民,要愛得真摯、愛得徹底、愛得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歷史創造者的道理,深入群眾、深人生活,誠心誠意做人民的小學生?!彪m然對人民或人民性,經典馬克思主義及其作家也有所關注,但如此鮮明突出地強調和提倡,習近平總書記無疑是第一個。
其次,現代社會媒介變化日新月異,媒介在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中地位和作用也越來越重要,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的出現和運用,其對文藝的影響也越來越大。習近平總書記在繼承經典馬克思主義關于世界、作家、作品、讀者文學活動四要素的基礎上,立足當下,指出網絡、媒介(新媒體)等在文學活動中的重要作用,創造性地提出文藝媒介論。而其中關于“講述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需要大情懷、大手筆和大氣魄.對生活有深厚積累,對時代有總體把握,也需要熟悉人民群眾的需求特點,還需要掌握最新的傳播手段”,以及文藝要“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提高國際話語權,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精心構建對外話語體系,發揮好新興媒體作用,增強對外話語的創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等就是其文藝媒介論的表現。
再次,習近平總書記在繼承傳統馬克思主義(尤其是毛澤東思想)關于文學創作的“普及和提高”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文學“精品”創作論。比如關于在現階段的在文藝創作方面,存在著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廣大文藝工作者一定要堅守文藝的審美理想、彰顯文藝的獨特價值,尊重藝術規律,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用情、用功、用時間去錘煉作品,生動書寫中國精神。要建立健全作家藝術家深人群眾、體驗生活制度,深化“走轉改”活動,探索“結對子、種文化”工作機制,引導廣大文藝工作者努力做到“動心、動情、動腳、動手、動腦”。動心,就是用心學習領會習近平重要講話和黨的文藝方針政策,加以貫徹落實。動情,就是帶著感情投入偉大時代的偉大實踐,用心觀察體驗生活,歡樂著人民的歡樂,憂患著人民的憂患。對人民愛得真摯、愛得持久。動腳,就是邁開雙腿深入改革開放第一線、社會生活最基層,長期蹲點、結對子,吃透生活底蘊,汲取創作營養,不斷進行生活和藝術的積累。就像柳青那樣,不為外物所動,在農村一蹲就是十幾年。動手,就是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和發掘主題、思想、情節、人物,以時代的發展變化為藍本,把人民的喜怒哀樂傾注于筆端。動腦,就是放飛想象翅膀,打開創意空間,大膽探索創新,反復鍛造打磨,推出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精品力作。
最后,習近平總書記還在繼承經典馬克思主義關于文學批評要堅持“歷史的、美學的”觀點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相統一,“真善美”相統一和包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主義”和“中華美學”在內的“中國精神”為標準的文藝批評論。他提倡“中國精神是社會主義文藝的靈魂”“我國作家藝術家應該成為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通過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作品,書寫和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時代的進步要求,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鼓舞全國各族人民朝氣蓬勃邁向未來?!本唧w對于文藝批評而言,就是要強調批評精神的當下性。落實于文藝理論,是強調理論架構的深刻性。只有當下的問題意識與深刻的理論背景相結合,文藝研究工作才能實現“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和鑒賞作品”。同時這種“中國精神”,體現在文藝創作、批評和理論里,還需要被持續深化為能引領大眾認知的、能迎接后全球化時代的思想挑戰的文藝研究范疇,而不只是規約性的概念。文藝研究者,以及其他工作在社會思想前沿的人文科學工作者,對“中國精神”的理解和呈現,不僅是基于當下的價值論,更是出自于主體的建構性,即他們需要從“中國”的主體意識出發,以歷史的、包容的、生動的、思辨的方式與語言建立起大眾對“中國”的深層精神認同和情感結構。
在繼承經典馬克思主義關于文藝作用的認識上,創造性地提出了文藝治國理政論和黨管文藝的文藝管理論。關于這點,已經有學者提出:“文藝工作是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重視優秀傳統文藝經典的價值和作用,重視中西文藝文化的交流互鑒,并通過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對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開創文藝工作新局面作出了全面部署。習近平總書記的文藝思想是中國傳統文藝治國理念的延續,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繼承和發展,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體現出鮮明的中國特色和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思想光輝,是根據現有國情、民情、文情與時倶進提出的新思想、新戰略、新理念。習近平總書記懂得文學而又善于以此治國理政 ,他用事實證明文藝的價值與作用不可替代?!倍P于黨管文藝,則主要體現在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第五部分,其標題就是“加強和改進黨對文藝工作的領導”,同時又以文學評論作為加強和改進黨對文藝工作領導的抓手,把文藝評論工作作為文藝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文藝繁榮發展的重要力量,又把評論作為黨領導文藝工作的有效方法和有力手段。同時又強調黨應該改進工作作風,應該依靠文藝工作者,應該尊重藝術規律。比如他說:“加強和改進黨對文藝工作的領導要把握住兩條: 一是要緊緊依靠廣大文藝工作者,二是要尊重和遵循文藝規律。”這些思想無疑是對經典馬克思主義文藝管理觀的發展與創新。
首先,我們認為,從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即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有機統一的世界觀與方法論體系,和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內核”——為無產階級和勞動群眾贏得歷史上應有的文藝地位和美學權利,也即為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提供文藝和審美上自由和解放的理論武器而言,習近平總書記文藝思想的本質就是“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因此,對習近平總書記豐富、深刻而又自成體系的文藝思想的研究,也是當前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研究事業的一部分,可為馬克思主義在當今中國文藝理論領域的發展研究,為當下文藝及文論發展所面臨的挑戰,文學創作與批評及文化建設等,厘清錯誤認識、提供正確方向和價值標準,找到中國的解決方案,推進中國文藝繁榮,也可為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的文藝理論建設做出貢獻。
其次,從習近平總書記文藝思想的來源而言,通過厘析,我們可以發現其總體可分文論和文學兩類。其中文論來源主要有四:一是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毛澤東、鄧小平、胡錦濤等經典馬克思主義思想家的文藝思想;二是普列漢諾夫、別林斯基、杜勃羅留波夫、車爾尼雪夫斯基、盧那察爾斯基、巴赫金等馬克思主義文論家的文藝思想;三是西方現當代各種文藝思想,其中包括西方馬克思主義、精神分析學派、形式主義、闡釋學、文化批評學派及后現代主義等;四是中國傳統的古代文論,包括儒、道、禪等各派各家文論觀點。文學來源指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文藝思想的豐富文學素養,主要有二:一是中國傳統文學的素養,包括中國古代、現當代各個時期和詩、詞、歌、賦、小說、散文等各類文學作品;二是豐富的外國(包括西方與非西方)文學的素養,包括古希臘、俄羅斯、蘇聯、美、德、英、法、意、西班牙、印度以及拉美等國家或地區的文學。因此,對于習近平總書記文論思想的研究,可以有助于我們摸清中國古代傳統文論的家底,做到古為今用;也為如何良好地吸收和借鑒國外文化優秀傳統和經驗提供一個洋為中用的范例。
再次,就中國文論失語的現狀而言,當前中國文論的話語體系、內容、表現形式以及中國古代文論研究等均以西方文論為坐標,或是對西方文論轉述,或“以西釋中”等;從中國當前的文藝創作而言,諸如有數量缺質量,機械化生產、快餐式消費,調侃崇高、顛覆歷史、以丑為美,追逐利益、脫離大眾與現實等現象越來越嚴重,文藝批評沒有或沒有正確的標準、捧殺或棒殺流行等問題越來越突出;尤其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統籌協調推進“五位一體”和“四個全面”,努力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當下,習近平總書記的“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凸顯出建設中國文論話語、繁榮文藝創作與文藝批評的緊迫性與必要性。
總之,習近平總書記文藝思想的意義與影響主要體現為:在學理上,其一是對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寶庫的發展與豐富,其中包括對傳統文藝理論中本質、創作、作品、發生發展和接受批評五論,以及創新的人民文藝論、文藝媒介論、文學精品論、文藝管理論等;其二是對中國傳統文論和美學思想發展與豐富,如文藝與治國理政、“中國精神”與“中華美學”等;其三是對改變中國當代文論失語現狀和建設中國文論話語的意義和影響。在實踐上,則表現為:其文藝思想在凝心聚力實現中國偉大復興,發揮文藝和文藝工作者力量,指導中國當前文藝創作與批評,實現文藝創作與批評繁榮,黨管文藝,解決中國文藝問題的意義和影響。限于本文的篇幅這些重大和重要的問題,只能提而不論了。
[1]習近平.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的話[N].光明日報,2015-01-25.
[2]董學文.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文藝學論綱[J].文藝理論與批評,2016(3):4-10.
[3]黃坤明.弘揚中國精神 凸顯文藝靈魂[N].人民日報,2014-11-25.
[4]黃坤明.高度重視和切實加強文藝評論工作——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C]//白燁.2014中國文壇紀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
[5]白燁.總報告[G]//白燁.中國文情報告:2014-2015.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6]陶東風.從黨性、階級性到民族性與人民性——兩個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的比較研究[J]. 甘肅社會科學,2016(3):1-7.
[7]趙炎秋.重視普及與呼喚精品——讀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和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J].中國文學批評,2015(2):20-26+125.
[8]丁國旗.文藝的作用不可替代——習近平治國理政視域中的文藝觀研究[J].文學評論,2016(5):35-41.
[9]董學文.馬克思文藝批評方法的本質特征[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3(7):67-74.
[10]董學文.開展有創見的理論學習和研究[N]. 文藝報,2013-09-l3.
[11]董學文.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內核”是什么?[J].中國語言文學研究,2015(1):1-9.
[12]董學文.馬克思主義文論研究存在的問題在哪[G]//上海交通大學文藝理論與文藝批評研究中心.文藝學論叢:第一輯.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3.
[13]崔柯.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歷史依據與理論起點[J].文藝理論與批評,2016(3):20-22.
[14]張晶.試論中華美學精神的基本特質[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15(3):3-10.
[15]潘雯.中國精神:推進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藝發展的關鍵詞[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6(4):6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