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開立,孫 媛,程曉馨,劉曉宇,王 茜
(大連醫科大學,遼寧 大連 116044)
高等醫學院校全人教育理念的哲學基礎及啟示
張開立,孫 媛,程曉馨,劉曉宇,王 茜*
(大連醫科大學,遼寧 大連 116044)
高等醫學院校是培養未來醫學人才的搖籃。長久以來,我國的高考制度和某些教育制度不合理,使得工具主義傾向在教育中占主導地位,片面強調升學率的應試教育成為學校的主要教育目標。全人教育倡導人文精神的培養,是較素質教育更高、更深入的教育。旨在追溯全人教育產生的歷史根源,剖析全人教育理念的哲學基礎,探討高等醫學院校全人教育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義,從而推進全人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全面實施。
醫學高等院校;全人教育;哲學基礎
全人教育是以促進人的整體發展為主要目的的教育理念,它旨在創造一個和諧的教育環境,滿足各類學習者的需要。教育是深受哲學思想與社會需求影響的社會活動,有什么樣的哲學觀點就會有什么樣的教育理念,而全人教育理念即整體論哲學觀點在教育活動中的應用與體現。本文旨在追溯全人教育產生的歷史根源,剖析全人教育理念的哲學基礎,探討高等醫學院校實施全人教育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義,現介紹如下。
全人教育的哲學基礎是“整體論”,它涵蓋了廣泛的哲學取向與教學實踐,其目的是盡可能充分地發展個人潛能以培養完整的個體?!叭恕币辉~來源于希臘文(holo),“全人”(holistic person)教育強調教育的內涵應該包含對完整人的培育,其目的是幫助個人建立完整的人格[1]。
全人教育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的蘇格拉底和柏拉圖。蘇格拉底強調個人要學會認識自己,通過發掘潛在的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只是幫助學生將自身的思想抽離出來。柏拉圖在他的《理想國》里提出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發展人的全部潛能。提倡對兒童實施自然教育法的法國思想家盧梭指出,教育就是要培養自然的人,也即自由的人,他的這種自然教育理論是全人教育理念最主要的來源之一。在現代意義上首次提出“全人教育”這個概念的是美國教育思想家隆·米勒(R. Miller),他創辦了第一份以全人教育為宗旨的專業期刊——《全人教育評論》。1990年6月,針對美國官方發表的“目標2000”(Goals 2000),80位支持全人教育的學者在芝加哥簽署了《2000年的教育:全人教育的觀點》,這一“全人教育宣言”引領了一場世界性的全人教育改革運動[2]。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及思想家孔子、孟子等所推崇的教育理念也都蘊含著豐富的全人教育思想。在《論語》中,孔子提到了知、仁、勇,指出全人的條件各有不同,“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逼渲小俺扇恕币部衫斫獬伞叭恕盵3]??梢?,全人教育思想與我國傳統文化有著哲學基礎上的相容性。全人教育所依賴的整體論哲學思想與中國傳統的儒家、道教及佛教道義間有許多相同與相通的地方。整體論認為世上萬物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全人教育主張人的真實存在是從客體的存在,到社會的存在,到超時空的存在,到無限的存在,到宇宙的存在[4]。正是在這種哲學思想的指導下,古今中外的哲學家、教育家的全人教育思想的萌芽相互融合,終于形成了世界范圍的教育改革運動——全人教育。
醫學與純自然科學不同,它橫跨諸多學科,不但具有自然科學的屬性,還具備人文科學的社會屬性。因此,醫學院校在給學生傳授專業知識、培養醫學技能的同時,更應注重全人教育。然而,目前國內大部分醫學院校的全人教育還處于空白,部分院校只是開設了醫學人文課程,而且大多仍存在課程變動性大、缺乏整體規劃、缺乏相關教材或教材更新緩慢、教學質量難以保證等問題。許多學校將政治思想教育替代人文教育,忽略了對醫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另外,由于醫學專業課程設置相對比較多,教學安排比較緊張,因此學生往往過于偏重專業課程的學習,對各種政治學習、醫德教育和文化活動存在抵觸情緒,缺乏熱情。目前,全人教育在臺灣、香港地區開展較好。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在2013年推出亞洲首項“環球醫學領袖培訓計劃”,在傳統醫學訓練上,特別提到了全人教育,以促使學生畢業后能滿足整個社會的發展需求。
長期以來,傳統的應試教育導致大學生進入大學后在面臨巨大的環境轉變時,其排解壓力的經驗有限,心理調適能力有限,他們對未來的信心不足、耐力不足,情緒的宣泄也過于依賴本能。弗洛伊德的本能論指出:人有生本能和死本能,生本能是對外的侵犯,死本能是對內的自我侵犯,無論是內侵犯還是外侵犯,最后都會受侵犯動機的影響轉化為具體的或親社會、或被社會認可、或反社會的侵犯行為。既然侵犯的沖動是本能的必然,如何讓沖動導致的本能侵犯行為更接近于被社會認可或親社會的具體行為,如何通過教育理念的轉變,增強對于人類本能體驗的可控能力,應是當今大學教育所要尋找的核心本質[5]。
全人教育是當代教育的大趨勢,但這一教育目標的實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醫學院校的全人教育應根據全人教育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使其成為人格完整的社會人。
為了使醫學院校的大學生能夠在身體、知識、智力、道德、批判性思維、創造性、精神、價值操守等方面都得到發展,我們不僅要關注個體各項素質指標的進步,也應關注個體人格養成的動態發展過程。醫學院校應增加全人教育理念下大學生生活倫理類的教學內容,幫助大學新生快速地適應大學生活,并確定個人未來的發展方向。
為了幫助大學生更好地認識自我、挖掘潛能、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培養團隊精神,應開展如攀巖等體驗拓展類的教學內容,還應增設傳統武術、體育舞蹈等體育文化類課程,鍛煉學生的身心素質。讓大學生在鍛煉中體會體育的精神,體會體育對于身心健康的積極影響,體會個體積極向上、敢于挑戰、敢于超越自我的樂趣。
醫學院校的大學生更應有對于美的正確認識,開創手工工作室、畫廊、演藝廳等,將藝術與醫療人生完美結合,運用熟練的醫療技術幫助患者恢復健康。
在大學期間醫學院校還應有計劃、有組織地多為學生增加服務社會的義工工作。大學生面向社會宣傳正確的保健知識,為社區的老人和孩子提供基本的醫療健康服務,為各個領域提供義工服務等,培養大學生服務社會、關愛他人的義工精神,增強大學生對個人、家庭和社會的責任感。
全人教育理念下醫學院校還應開設如逆境生存、情緒管理類的課程,讓大學生具備在突發事件中、在群體災難事件中的心理調節能力,正確面對焦慮、抑郁、悲傷、憤怒等不良情緒,增強大學生的抗逆能力、情緒管理能力。
綜上所述,高等院校推廣全人教育理念具有深厚的哲學基礎和重要的現實意義。在兼顧中國傳統醫學院校教學特色的基礎上,培養出既具有國際視野,又有本土根基的創造型醫學人才,增強學生對于國家的歸屬感、對于人類的責任感,為中國高等醫學院校的教育改革做出應有的貢獻。
[1]Sirous Mahmoudi,Ebrahim Jafari,Hasan Ali Nasrabadi,et al.Holistic Education:An Approach for 21 Century[J].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tudies,2012(2):178-186.
[2]Ron Miller.學校為何存在?美國文化中的全人教育思潮[M].張淑美,蔡淑敏,譯.臺北:臺北市心理出版社,2007.
[3]董云川.通識教育溯源:西方與本土的視角[J].學園,2011(2):37-41. [4]小原國芳.小原國芳教育論著選(上、下卷)[M].由其民,劉劍喬,吳光威,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5]謝安邦.全人教育的理論與實踐[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通訊作者:王茜)
G40-03
A
1671-1246(2017)02-0018-02
大連醫科大學校級教改課題(204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