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麗針 ,艾樣紅 ,2,李朝暉
(1.江西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江西 上饒 334000;2.圩上橋鎮衛生院,江西 撫州 331800)
人文視野的醫學生素質教育探討與實踐
何麗針1,艾樣紅1,2,李朝暉1
(1.江西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江西 上饒 334000;2.圩上橋鎮衛生院,江西 撫州 331800)
對醫學生人文素質進行調查,針對醫學生特點,提出醫學院校要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探索人文素質教育方法,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優化課程結構,創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
醫學生;人文素質;科學素質
20世紀70年代開始,醫學模式由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醫學與社會人文科學緊密聯系起來。醫學生應具有以下素質:為社會服務的精神及醫德修養、嚴謹求實的科學素養、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團結協作精神。學校應將科學素質與人文素質培養相結合,為社會培養“德高醫精”的高素質醫學人才。
1998年,教育部《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指出:“大學生基本素質包括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其中文化素質是基礎。我們所進行的文化素質教育工作,重點是指人文素質教育。”人文素質是指人們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綜合品質,包括4個方面:一是人文知識,涉及人文領域的基本知識,如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二是人文思想,它是支撐人文知識的基本理論及內在邏輯,反映基本的文化理念;三是人文方法,它是人文思想中所蘊涵的認識方法和實踐方法,與科學方法強調精確性和普遍適用性不同,人文方法重在定性,強調體驗,且與特定的文化相聯系;四是人文精神,它是人文素質的核心,是人類文化或文明的真諦所在,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從根本上說都是人文精神的具體表現[1]。
人文素質是醫學生諸多素質中最核心、最基本的素質。近年來,有些學校忽視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過于強調人才的實用性,而著眼于培養“醫匠”,這種“重專業輕人文”的做法使得醫學生只會做事,不會做人。功利主義、拜金主義思想嚴重,道德意識淡薄,缺乏對理想信念的追求,沒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恐于承擔社會責任,他們一旦遇到挫折,心理便無法調適,極易走向極端。在社會經濟迅猛發展和多元文化沖擊的時代背景下,筆者認為醫學院校可通過加強人文素質教育,使醫學生成為既有豐富醫學專業知識與較強技能、又有較高人文素質,既有創新能力、又有協作精神的全面發展型醫學人才。2醫學生人文素質調查與分析
通過問卷調查、個案訪談、會議討論等形式對我校醫學生人文素質進行調研,如醫學生對人文素質教育的認識、醫學生人文知識自查和人文素質自評等,分析人文素質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探討人文素質教育方法和途徑,構建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模式。
精心設計調查問卷,如“人文素質教育調查問卷”“人文素質選修課調查問卷”等。調查對象為我校2016級臨床醫學、護理、助產、醫學美容技術、醫學影像技術、藥學、醫學檢驗等專業學生,發放問卷400份,回收387份,有效回收率96.8%。針對“制約醫學生人文素質提高的主要因素”問題,35.0%的醫學生認為是社會主流導向,27.0%的醫學生認為是學校缺乏相應的措施,24.0%的醫學生認為是個人缺乏興趣,14.0%的醫學生認為是課業負擔太重。關于對自身人文素質的評價,57.0%的醫學生自評一般,7.0%的醫學生自評高。問及“你覺得培養人文素質最有效的途徑是什么?”,73.0%的醫學生認為是“開設系統而全面的人文課程”,其中大多數醫學生希望開設歷史類選修課,一部分醫學生希望開設文學、藝術類選修課,只有不足10%的醫學生希望開設哲學類選修課。
對醫學生進行“人文知識摸底自測”,發現醫學生人文知識匱乏、知識面窄、人文意識淡薄等。調查結果表明,學校人文素質教育現狀不容樂觀。
人文素質教育是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通過知識傳授、環境熏陶以及實踐,使其內化為人格、氣質、修養,成為人的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2]。學校要加強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培養醫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其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較強的專業技能和較高的人文素質。
清華大學老校長梅貽琦認為,“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教師的首要任務是育人,做學生靈魂的工程師。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時期,教師的言傳身教不僅會對學生在校階段的學習產生影響,還會對學生的一生產生深刻的影響。
醫學院校的教師大多是醫學專業畢業生,師資隊伍結構單一、知識背景相似。學校可以從改善師資隊伍結構和教師的繼續教育等方面人手,提升教師人文素質,促進學校的人文素質教育發展,從而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第一,做好人才引進工作,引進文學、歷史、哲學、藝術類教師或畢業生充實師資隊伍,使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教師比例合理,逐步完善師資隊伍結構。第二,尊重教師,營造“兼容并蓄,學術獨立,思想自由”的大學氛圍,創造良好的學術環境,提升教師人格魅力,拓寬知識面,提高科學素質和人文素質。第三,通過進修、培訓、講座等方式,為教師搭建人文科學繼續教育平臺。
美國佩利格里諾教授曾說:“醫學是最人文的科學、最經驗的藝術,并且是最科學的人文。”醫學的學科特點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統一。醫學院校人才培養目標是適應醫藥衛生事業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熱愛醫藥事業,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豐富的專業知識、較強的溝通能力和人文精神的應用型衛生技術(研究)人才。醫學院校開設的課程分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三大類,自然科學包括化學、生理、微生物等學科,社會科學包括醫學心理學、衛生經濟學、法律等學科,人文科學包含馬克思主義哲學、醫學倫理學、醫學史等學科。
根據我校各專業的教學計劃,臨床醫學、護理、藥學、醫學檢驗、康復治療技術、醫學影像技術專業的人文社科類課程學時占校內總課程學時的百分比分別為21.6%、29.1%、21.5%、25.9%、25.7%、22.1%,其中人文學科課程學時占校內總課程學時的百分比過低,建議增加這類選修課的數目和課時。
大學的選修課分為公共選修課和專業選修課,其課時可以占到總課時的60%左右。學校應當鼓勵學生跨學校、跨學科、跨專業選讀選修課,尤其是人文學科的選修課。可采取多種形式進行選修課教學,課程名稱要讓人耳目一新,如古詩吟誦、中國十大古畫欣賞、考古有趣且美、我行我攝等,以凈化學生心靈,陶冶情操,開闊視野,培養創新思維。
大學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地標之一。城市的自然山水、文化底蘊滋養了大學,而大學以其濃厚的學術氛圍和蓬勃向上的精神為城市的發展注入活力。我們不喜歡千城一面,更恐于千校一面。每所大學都有其發展歷史、校園文化、優秀校友和特色專業等,要注重探索自身特質,形成獨具魅力的大學精神。學校的建筑風格、景觀設計、綠化美化等是大學精神的有形載體,而校風、學風等是大學精神的根本所在。
創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是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一是加深學生對校園文化的理解。例如,新生入學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參觀校史館,因此,可通過新生入學教育,使醫學生了解學校的淵源、愿景、校訓;舉辦醫學生宣誓儀式,當醫學生念到“竭盡全力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維護醫術的圣潔和榮譽”時,他們能體會到一名醫學工作者的神圣職責。二是開展系列校園文化活動,給學生提供展示才華的平臺,如“五四”藝術周、新年晚會、大學生辯論賽等。三是舉辦各種人文社科類講座,如“漢字的演變”“與九零后作家對話”“上饒文化元素探討”等,提高醫學生人文素質。四是借助學生社團的魅力,使學生在社團活動中塑造自我,提高人文素質,如我校的考古、文學、笛子、拉丁舞等方面社團。五是通過社會實踐,使醫學生汲取城市的文化素養,如到敬老院看望老人、參觀信江書院、采訪非物質文化繼承人等。
總之,醫學教育重在培養醫學生以人為本、關愛他人、尊重生命的人文精神。醫學院校要將人文社會科學與醫學專業教育相結合,尋求提高醫學生人文素質的有效途徑和措施,如通過提升教師的整體素質,優化課程結構,在圖書配置、師資培訓、校園環境等方面加大經費投入等措施,培養具有人文精神的高素質醫學人才。
[1]任玲艷.高校人文氛圍的營造及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4,16(7):111-113.
[2]楊秀蘭.醫學的人文性與醫生的人文精神[J].醫學與哲學,2004,25(5):42-45.
G40-012
A
1671-1246(2017)23-0010-02
注:本文系2015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JY1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