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大 李國忠(云南師范大學云南昆明650000)
影響高校體育生體育鍛煉習慣形成的因素分析
□陸大 李國忠(云南師范大學云南昆明650000)
隨著高考體育加試的推廣,各個高校都成立了體育學院或者體育教研室,專門培養體育教育人才簡稱體育生。體育生加試完后的肥胖現象問題突出;此類問題主要是體育生未能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針對以上出現的問題,本文通過查閱大量文獻,就如何培養高校體育生良好體育鍛煉習慣提出個人的觀點和建議,為體育生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和正確認識“終身體育”和“健康第一”提供參考。
高校體育生鍛煉習慣因素分析
近年來,高校生能否長久的堅持體育鍛煉已成為各個高校的體育培養目標,體育鍛煉不僅影響著高校生的學術交流、人際交流和生活質量,更是關乎學生終生體育意識的培養。當代中國正在實施并積極推進素質教育的改革,隨著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提出以及終“終身體育”和“健康第一”思想的樹立,培養大學生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已經日益成為高校體育追求的長遠目標之一。高校體育生作為一名未來體育教師,要求掌握專業理論知識和科學的訓練方法,體育生要注重培養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以及正確樹立“終身體育”和“健康第一”的思想。目前,人們對體育鍛煉習慣概念的界定眾說紛紜,尚未達成統一的共識。國內的教育者認為體育鍛煉習慣是“不需要特殊的練習,由于多次重復而形成的對于實現某種自動化動作的需要”;從生理學角度講,體育鍛煉習慣是“穩固的條件反射,是多次重復刺激逐漸形成的”;大部分學者從心理學角度分析,認為體育鍛煉習慣是“經過反復練習逐步養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監督的自動化行為模式”,“通過重復或練習而鞏固下來能促進身體發展并達到愉悅情感的行為方式”。而毛振明博士則強調習慣從無到有的養成過程,即“是人在后天的長期的體育實踐中形成的參加體育鍛煉的行為定勢(趨勢)和行為模式(樣式)。王華倬博士則認為“體育鍛煉習慣是一個人生活中,體育方面的、經常的、穩定的一種行為模式”。綜上可知,體育鍛煉習慣是后天形成的、相對比較穩定、內在需要的、可持續發展下去的一種活動形式和外在行為的表現。
2.1、明確體育鍛煉習慣概念影響體育生體育鍛煉習慣
國內的教育者認為體育鍛煉習慣是“不需要特殊的練習,由于多次重復而形成的對于實現某種自動化動作的需要”。王廣明在《影響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形成的心理因素研究》指出體育鍛煉習慣是體育需要行為的經常性的表現;教育者認為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主要體現在掌握運動核心技術、獲得良好的運動情感體驗和通過運動興趣的迸發主動參與到體育運動中;王坤和季瀏教授在《青少年體育鍛煉習慣的概念模型構建》中指出體育鍛煉習慣是指在特定情境下,通過反復的鍛煉實踐形成的具有積極的、穩定的、自動化的行為定勢和思維模式。體育需要是產生體育動機的基礎。高校體育生首先對體育鍛煉習慣概念要有一個清晰的、科學化的、理論化的、系統化的認識,不能單一的從某個角度去認識體育鍛煉習慣,作為未來一名體育工作者,掌握專業理論知識、科學的訓練方法以及清晰的概念,許多的高校不清楚體育鍛煉習慣如何培養,導致高考加試后體育生放松自我,滿足于現狀,特別有些運動技能是用進廢退,任何運動技能都要經過三個階段即泛化階段、分化階段和鞏固自動化階段;王瑞元認為運動技能是人體在運動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專門動作的能力;美國心理學家摩爾根和金1996年把動機和行為關系歸結為動機—行為—滿意,體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創造環境,刺激體育生產生運動需要,多關注培養運動動機、運動興趣和運動體驗。清楚的體育鍛煉習慣概念是體育生不滿足現狀且刺激體育生迸發運動需要的前提條件。
2.2、新穎教學方法影響體育生體育鍛煉習慣
教師的教法要不斷與時俱進,不能照搬陳舊的教法。新穎的運動方法和理論知識可以使學生產生運動需要和學習需要,有了運動需要學生就會渴望追求運動方法的掌握,運動動機的產生可以刺激學生自覺進行體育鍛煉,王廣明從心理學角度入手指出正確的體育動機是體育鍛煉習慣形成的有效保證,特別是新穎的教學方法作為外部動機不僅可以增強內部動機還可以引導學生經常鍛煉的主趨勢。學生只有具備了良好的運動情感體驗才能增強對體育鍛煉的興趣,事實證明要提高學生的運動求知欲,讓學生在運動中產生愉快的運動體驗,會對學生的運動興趣有一定的增加度。任紅樺在《高校體育教學方法對大學生體育鍛煉的影響效果分析》指出游戲教學法將娛樂游戲的因素融入到課堂教學的過程之中,根據不同的教學目的加以調適,組織學生進行不同的游戲活動,使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達到體育項目訓練的目的,提升整體的學習效果。特別是體育生需要注意把教學方法活學活用,使自我的運動技能得到提高,教學方法的新穎性會促進體育鍛煉習慣的形成。
2.3、終身體育思想灌輸影響體育鍛煉習慣
終身體育成為當今時代的健康生活主題,終身體育最初由法國教育家保羅.朗格朗在他的代表作《終身教育引論》中提出;國內學者指出終身體育就是終身堅持體育鍛煉和教授體育教育,并伴隨著體育運動的發展和人類對高質量生命的追求而逐漸發展和完善起來;研究者梁曉東指出終身體育對學生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和自我實現有導向的作用且可以提高個人生活質量。體育生確實需要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和自我實現的思想,不能滿足于現狀,需要不斷去體驗各種體育鍛煉;王則珊《終身體育研究》中指出,終身體育是作為現代人一生都所必須追求的終極體育目標,終身體育思想的鞏固與追求不僅可使學校體育的基礎打好,而且可從不斷的體育鍛煉中培養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
2.4、社會評價影響體育鍛煉習慣
現如今,很多高校都開始成立各自學校的體育學院,把體育課程開展與學生的畢業掛鉤。在20世紀70年代的時候,體育沒有專門的課程,思想觀念上出現偏差,出現“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評價現象,導致體育生的心理受到一定打擊。陳梅在《影響體育鍛煉行為的社會心理因素分析中》指出社會評價對運動參度影響較大,處于社會環境中的不同個體,不論具有何種行為都會對他人的看法較為重視。有關的研究證實,體育鍛煉對鍛煉者而言,無論是在生理上還是在心理上,都起到積極的獨一無二的作用,而且這是別的方法和手段達不到的體育鍛煉不可代替。體育鍛煉是一種積極健康的行為,與社會支持程度密不可分;綜上可知,體育生對自己本專業的話題敏感度比較強烈,整個社會的積極評價對體育生培養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影響巨大。
3.1、堅持體育鍛煉可以塑造健碩的體形
體育鍛煉是實施“終身體育”和“健康第一”思想的基本途徑。國內研究者盧元鎮從社會學角度指出體育運動是人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自我完善的必要手段,體育運動集健身、益智、娛樂、消遣、審美、激勵等作用于一身,其內涵也從以往單一的健康性向社會的各個層面延伸,成為我們現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內容,也是人類文明生活的重要標志。高校體育生需要通過閱讀大量的文獻,掌握更多的理論知識和體育鍛煉方法,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不僅可以加深體育生對“終身體育”和“健康第一”思想的認識,而且長期堅持體育鍛煉者可以塑造體形、提高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等功能。
3.2、堅持體育鍛煉帶可提高生活質量
體育鍛煉能夠促進軀體和心理健康,緩解情感問題,發展人的社會功能,提高生活質量。李榮源研究指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可以使老年人的身體成分更趨合理,使老年人的體脂百分比下降,對老年人控制體重有一定的幫助,從而可以防止肥胖,提高老年人的心肺功能和身體素質,達到增進健康和延緩衰老的目的,顯著地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體育作為現代社會新的健康生活方式,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能夠指導人們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生活習慣,堅持體育鍛煉的這種方式已經與生活質量密切相關,特別是對改善患病群體的生活質量非常有效。
3.3、堅持體育鍛煉可改善個人情緒
研究顯示,經常進行游泳鍛煉可以有效的降低緊張、焦慮、抑郁、憤怒和慌張,感受到精力增加,遇到問題可以保持冷靜沉著的心態,做事提高息率;有研究者采用艾森克人格量表,在對大學生人格特征與體育鍛煉參與度的現狀分析,結果顯示,人格越趨向于外向和低神經質的鍛煉者,其參與體育鍛煉的程度也越高;相反,精神質人格維度受體育鍛煉參與程度越低。經常參與體育鍛煉者,社會適應能力更強,體育鍛煉者與他人交談,消除孤獨感,不僅可以是自己的心靈等到一個滿足,還可以通過交友建立一種相互信任、尊重、友好合作的人際關系。
(1)明確概念對解決加試后的肥胖問題有積極作用;教師在講解概念性知識時需明確、清晰;
(2)新穎的教學方法可促進體育生堅持體育運動;教學方法要有創新性;
(3)終身體育思想的灌輸可迸發體育生的體育需要;主要培養學生的運動需要;
(4)社會對體育生的積極評價與體育鍛煉習慣的形成密不可分;加深體育運動的對提高生活質量的重要性。
[1]任紅樺.高校體育教學方法對大學生體育鍛煉的影響效果分析[J].陜西教育(高教),2016,(12).
[2]楊輝.培養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途徑與方法的研究[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6,(11).
[3]王坤,季瀏.青少年體育鍛煉習慣的概念模型建構[J].體育學刊,2013,(05).
[4]關曉瓊.身體鍛煉與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綜述[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3,(07).
[5]馬春林,劉志民.體育運動與生活質量關系研究的進展與趨勢[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1,(01).
[6]李榮源.體育鍛煉對城區老年人體質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體育科技,2006,(04).
[7]陳羲.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J].安徽體育科技, 2006,(02).
[8]梁曉東.對高等學校終身體育教育的研究分析[J].吉首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01).
[9]王則珊.終身體育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1994,(01).
G806
A
1006-8902-(2017)-07-ZQ
陸大(1991-),性別:男,民族:哈尼族,職稱:學生,職務:學生,學位:學士學位,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