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茂平,黃清波
(1.湖南第一師范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5;2.漣源市三甲鄉中心學校,湖南 漣源 417199)
共享發展視域下志愿服務的行為動機
李茂平1,黃清波2
(1.湖南第一師范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5;2.漣源市三甲鄉中心學校,湖南 漣源 417199)
近年來,我國志愿服務蓬勃興起,已逐步發展為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行動。志愿服務均有明確的行為動機。從共享發展的視域分析,志愿服務行為動機可以統一歸結為“利他”與“利己”兩大方面。其中,“利他”動機是志愿者對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是人類對愛的執著向往和追求,是“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理念的集中、鮮明體現;“利己”動機是志愿者在合理訴求下“愛自己”的愿望和追求,是志愿者得到尊重和認可、獲得心理和情感上幸福與快樂的重要途徑和方式,是“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理念的充分體現。
共享發展;志愿服務;行為動機;利他;利己
“動機”一詞源于拉丁語Movere,即“移動”“推動”或“引起”的意思。現代心理學將動機界定為推動個體從事某種活動的內在原因。美國心理學家丹尼斯·庫恩將動機界定為:“行為的動力——我們行為開始、維持、導向和終止的能力。”[1]美國學者皮特里指出:“作用于有機體或有機體的內部,發動并指引行為時,我們稱之為動機……激活性是動機的特征。”[2]從動機的詞義界定分析,動機是一種思想意識,是行為發生的原因、起因,是行為發生的推動因素,是激勵和維持行動,并將行動導向某一目標,以滿足個體某種需要的內部動因。
志愿服務最早出現在西方。聯合國前秘書長科菲·安南曾經指出,志愿服務(Volunteer Service)是利用自己的時間、自己的技能、自己的資源、自己的善心為鄰居、社區、社會提供非營利、非職業化援助的行為[3]。具體來說,它是指以服務社會為宗旨,以奉獻社會、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為目標,以開展公益性服務活動為途徑和手段,具有非營利性、志愿性、公益性及利他性等基本特征的民間服務行動。所謂志愿服務行為動機,就是指激勵和維持志愿者參與、開展志愿服務,奉獻自己的時間、精力、技能或財富的愿望或誘惑因素,是志愿服務的內在機理。志愿者參與的志愿服務行動,都是在一定的行為動機驅使下進行的。美國學者馬克·A·繆其克、約翰·威爾遜指出,激發“善行”的是美德,像慷慨、博愛、感恩、忠誠、勇氣、同情心和對正義的渴望。真正的志愿者擁有正當的動機且只接受正當的激勵[4]。美國學者在此明確提出了志愿服務的行為動機要素。
在我國,志愿服務是雷鋒精神的延續。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志愿服務蓬勃興起,已發展成為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行動,對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產生了廣泛影響。中央文明委2014年2月頒布的《關于推進志愿服務制度化的意見》指出:“志愿服務活動已經成為培育奉獻精神的重要載體,成為新形勢下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的有力抓手。”有學者對志愿服務如此描述:“志愿服務就像天上的星星和月亮,能夠點亮每個人心中的那盞明燈,使人的靈魂得以升華;志愿服務就像一朵朵盛開的玫瑰,能夠使我們的世界變得繽紛多姿和更加美麗。”[5]可以說,志愿服務已成為今天中國社會弘揚真善美的一道亮麗“風景線”。黨的十八大提出,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廣泛開展志愿服務;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必須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堅持共享發展,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注重機會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實現全體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提出,要健全社會力量參與機制,實施“扶貧志愿者行動計劃”。筆者認為,高舉“奉獻、友愛、互助、合作”志愿精神旗幟的志愿服務,是“扶貧志愿者行動計劃”的核心參與力量,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的重要“生力軍”、亮麗“風景線”,志愿服務及其行為動機都是對共享發展理念的有力彰顯與弘揚。
西方學者對志愿服務的行為動機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概括起來說,西方學者的研究,經歷了從“兩因素模型”到“多因素模型”的過程。最早的“兩因素模型”,主要就是“利他”和“利己”;三因素模型就是“利他”“利己”和“社會責任”或“利他”“社會交往”和“物質利益”;“多因素模型”認為,人們參與志愿活動的目標不是單一的,而是一系列的綜合目標,是一個混合體,是為了達到不同的社會心理目標,如“社會交往”“關心幫助他人”“打發時間”“得到尊重和認可”“滿足他人需要”“協助組織達成目標”“個人的充實感”“發展技能”“尋找樂趣”“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自我的表現以及提升自己的形象”等,或“價值觀”“認知”“職業”“社會”“保護”等。西方學者Omoto和Snyder提出志愿服務行為動機的“功能理論”,認為志愿者之所以選擇志愿行為,是因為志愿服務具有某些功能,這些功能可以幫助志愿者實現某些愿望。這些功能主要是“表達個人價值”“增加自我價值感”“增長職業技能”“減輕負罪感”“建立和強化人際關系”及“履行義務”等6個方面的功能[6]。國內學者對志愿服務行為動機也有相關研究,認為志愿服務的行為動機主要包括“親和動機”“利他動機”“結群動機”“榮耀動機”“成就動機”等,也有學者認為,志愿服務的行為動機主要表現為“成就”“歸屬需要”“權力”“自我檢驗”“自我提高”“娛樂”“交往”等[7]。還有學者認為,人們參加志愿活動的動機是多種多樣的,若以“利他”和“利己”劃分,則這兩種動機相差無幾,比例相當[8]。
國內外學術界尤其是國外學者對志愿服務行為動機的研究較為全面和深入,他們的研究結論認為,志愿服務的行為動機多種多樣、較為復雜。筆者認為,從共享發展視域來分析,志愿服務的行為動機,其實可以簡單地從“社會因素”和“個體因素”來考量,統一歸結為“利他”與“利己”兩大方面。為促進他人、社會等志愿者本身以外的變化與發展的動機因素,都可以歸結為“利他”;為促進志愿者本身變化、發展的動機因素,都可以歸結為“利己”動機。2008年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口號——“我參與、我奉獻、我快樂”——就是志愿服務“利他”和“利己”行為動機的典型表現。其中,“我奉獻”,是一種“利他”動機,就是奉獻社會、奉獻他人,是一種不求物質回報的付出,“我快樂”,就是一種“利己”動機,通過參與志愿服務,獲得他人的贊許、肯定、認可,讓自己感受到幸福、快樂、滿足、自豪。對于這一點,我國已有學者進行過相關調查[9]。通過分析調查數據發現,志愿服務的動機主要表現為“利他”與“利己”兩大方面:一方面,大多數志愿服務最主要的動機是感覺志愿工作有意義,幫助有需要的人,回報社會,盡公民的責任,可以說志愿服務的主要動機表現為“利他”,體現出志愿者對公益事業、社會和他人的自覺關注。另一方面,豐富經驗,自我成長,希望發揮個人所長,感覺自己的存在價值,這些主要表現為“利己”動機,成為志愿服務長久持續的動力來源。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Wilson用生物學和社會學的方法來研究動物和人類的“利他”行為。Wilson指出,“人的利他行為是通過基因遺傳而獲得的,是人類的本性,這種利他本性對人類種族的生存和延續有重要意義。”[10]認為人的“利他”行為是人的本性,是先天遺傳的。學者赫啟遜指出,“仁愛是一種不計利害的天然情感,它施之于人,并不希望回報,一個有德的人,總是‘仁愛’、‘利他’之心居首”[11]。赫啟遜更進一步提出了利他的天然本性問題,認為人天然是“仁愛”、“利他”的,是不計利害、不需要回報的奉獻和付出。對此,有學者認為,人的“利他”行為不期望得到任何獎賞,甚至是利他而損己的[12]。這些觀點在一定程度上為“利他”行為提供了動機根源。美國學者馬克·A·繆其克(Marc·A.Music)、約翰·威爾遜(John Wilson)指出:“志愿服務是利他行為的一種形式,目的是為他人、團體、機構、某項事業或整個社會提供幫助而不求物質回報。”[4]2志愿服務的“利他”行為,就是這樣一種天然的、不計利害的、不為物質回報的無私奉獻精神的體現,是人類對愛的執著向往和追求,是共享發展理念的集中、鮮明體現。大學生參加奧運會志愿服務是沒有任何物質報酬的,驅動志愿服務行為的,就是“利他”動機,是個體對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對于社會弱勢群體的扶助,其動機也是“利他”,是受社會責任感的驅動——“我覺得幫助遭受不幸的人是一種道德義務”“為提升他人福利而工作是我力所能及的事”“如果每個人都義務貢獻出時間和精力,貧困和絕望等社會問題就能被克服”[4]47。很多志愿者將志愿服務當作一項事業去奮斗,將奉獻他人作為人生的最大付出和樂趣——“在某種程度上,志愿服務成了一種增加的必不可少的付出。你會很肯定地認為,之所以不能離開志愿服務,是因為有很多任務需要你去完成。”[13]這里所說的“付出”“任務”,就是一種他人、對社會的責任、使命,之所以“不能離開”,是因為“利他”動機在驅使和支撐。這種“利他”行為,有利于促進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
羅爾斯說:“然而,我們必須區別人類之愛與正義感。差別并不在于它們是由不同的原則指導的,因為兩者都包含著一種行使正義的欲望。差別在于前者更強烈和更廣泛地表現這一欲望,它除了正義的義務之外還準備履行所有的自然義務,甚至要超出它們的要求。人類之愛比正義感更寬廣全面,它推動著分外的行為。”[14]羅爾斯所指的人類之愛,在一定程度上,是指一種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與義務,是一種更廣泛意義上的關愛、關心與幫助,旨在推動社會的繁榮發展、人類的文明進步。2001年,馬克·A·繆其克、約翰·威爾遜在美國伊利諾伊州志愿者當中做過一次調查,93%的志愿者都希望他們的社區變得更美好,超過69%的青少年認為自己參與志愿服務是因為“想為別人的幸福貢獻自我”“減少世界的饑餓”等[4]55。志愿者的這種“利他”行為正是源自人類之愛的驅動,外在地表現為“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偉大志愿精神。這種精神,正是志愿服務“利他”行為動機的內在驅動。其中,“奉獻”是對他人不求回報的付出,是志愿者在不計報酬、不求名利、不要特權的情況下參與推動人類發展、促進社會進步的高尚情操;“友愛”是對他人的與人為善、有愛無礙、平等尊重,這種友愛精神,讓他人和社會感到陽光般的溫暖;“互助”提倡的是“互相幫助、助人自助”,是志愿者憑借自己的雙手、頭腦、知識、愛心,對他人、社會開展的各種志愿服務活動,幫助那些處于困難和危機中的人們走出困境,自強自立,重返生活舞臺。受助者獲得生活的能力后,也會投入到關心他人、幫助他人、為社會做貢獻的志愿活動中;“進步”是通過參與志愿服務,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時促進他人和社會文明進步。
法國啟蒙思想家愛爾維修從人性的角度對“利己”觀點作過闡述。他說:“自然從幼年起就銘刻在我們心里的唯一情感,是對我們自己的愛,……不管人們的教育多么不同,這種感情在他們身上永遠一樣:在任何時代,任何國家,人們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是愛自己甚于愛別人的”[15]。愛爾維修提出了“愛自己甚于愛別人”的觀點。亞當·斯密指出,人既有“利己”一面,也有“利他”一面,但“利己”更為根本。斯密分別對人的“同情心”和“自愛心”進行了比較分析,他的結論是,人的本質是“自愛”。當然,自私自利并不屬于“自愛心”[11]。因此,筆者認為,“對自己的愛”與對“他人的愛”同樣都是一種大愛,是一種無可厚非的人類本性,是使自己有更多幸福感、獲得感的必然要求,同樣體現了共享發展理念。2012年,時任上海市委書記的俞正聲在接見上海志愿服務先進集體和個人時指出:“志愿者們活躍在城市各個角落,把責任當作光榮,開展各種活動,生動詮釋‘讓他人高興,我也高興’,‘讓別人快樂,我也快樂’的志愿服務精神。雷鋒可以說是志愿者的先驅,他的無私奉獻行為深深體現了志愿服務精神,是踐行‘他人快樂,自己快樂’精神的典范。”[16]109-110講話中提到的“讓他人高興,我也高興”“讓別人快樂,我也快樂”“他人快樂,自己快樂”表明,志愿服務在服務他人和社會、奉獻他人和社會、滿足他人和社會的基礎上,自己在心理上、情感上也能得到極大的滿足和快樂。這種快樂,是志愿者帶給社會和他人的,也是志愿者在志愿服務過程中所體驗到、感受到的。這種獲得感,是志愿服務的收獲和成就,也表現為一種志愿服務的“利己”行為動機。對志愿者而言,他們在服務的過程,能升華內心的情感體驗,感受人生的應有價值,感受奉獻帶來的內心滿足,增強人生的自信。許多志愿者這樣說:“當我們用心去傳遞愛的時候,我們心中那股暖流就叫幸福。一聲謝謝就像和煦的春風溫暖心田,就像明媚的陽光照亮心底,就像甘甜的雨露滋潤心頭。”[16]112“當聽到游人的感謝,覺得自己做志愿者是值得的,自身價值得到了體現。”[16]113志愿者得到的這種幸福、快樂,是一種被需要的快樂、被理解的快樂,是一種感到生活充實的快樂。一位在婦女健康診所從事志愿服務的志愿者說:“自從我婚后在這里當志愿者以后,我就不是為了獲得報酬而在這里工作。我一直都很喜歡這種類型的工作。”[17]通過這樣的志愿服務,享受人生快樂,真正體現了“服務他人,快樂自己”的價值理念。
志愿服務“利己”行為動機的另外一個方面,就是通過志愿服務,促進個體的成長成才。馬克· A·繆其克、約翰·威爾遜認為,志愿服務能讓志愿者通過直接的實踐經歷來學習。比如,一個患有關節炎的婦女如果想更多地了解這種疾病且想學會如何應對這種疾病,她就會去志愿幫助別人克服關節炎的痛苦。一個在不發達國家做志愿服務的人,也可以是為了更多地了解他國的文化和人民。他們還認為,志愿服務能通過體力上和精神上的挑戰來增長閱歷,如參加搜救活動的驚心動魄、撲滅大火的興奮、伴隨許多抗議活動的恐懼和憂慮等。許多志愿成為應急小組技術員、消防員、搜救員的志愿者在參與志愿服務時,會感到非常興奮和刺激,而這些顯然是他們枯燥、無趣的職業無法提供的。對此,有學者指出,“作為有著獨立人格和獨特個性的個人,通過志愿服務來滿足其社會需要,追求其精神成就。志愿精神‘為己’維度所表明的就是一種人性的人文關照,以此為每個志愿者提供一個自我成長、自我挑戰和自我完善的社會氛圍和精神場域”[18]。這類行為動機主要表現為“社會交往”“得到尊重和認可”“個人的充實感”“發展技能”“尋找樂趣”“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自我的表現以及提升自己的形象”,以及“成就”“歸屬需要”“權力”“自我檢驗”“自我提高”“娛樂”等,都是“利己”動機的內在驅動力,是在合理訴求基礎上的“愛自己”。有些志愿者將參與志愿服務當成是個人需求滿足與才能發展的可能性資源,當成是促進“個人發展”“興趣滿足”和“利益向往”的途徑和手段。他們認為,通過志愿服務,能拓展社交領域、增加人脈資源、豐富人生閱歷、增強社會實踐能力等。以體育賽事中的志愿服務為例,志愿者在大型體育賽事的服務中,付出了時間、精力、體力、腦力和汗水,但同時也培養了能力,提升了自身綜合素質,豐富了社會閱歷,還可以近距離接觸明星,擴大了人際交往的范圍。北京奧運會志愿者當中,91.6%的志愿者參與奧運志愿服務的動機是“親身參與奧運,留下寶貴的人生經歷”;80%的志愿者參與志愿奧運服務的動機是“作為一次寶貴的社會實踐,鍛煉自己”[19]。參加世博會的許多志愿者說,志愿服務可以方便看世博會的開、閉幕式及場館,可以看到一些平時想見但見不到的名人;參與世博會志愿服務可以讓我認識更多的人,擴大我的社交圈等。我國還出臺了一些通過志愿服務來促進就業的制度和措施,“以志愿服務為抓手促進大學生提高就業能力,是當前推動大學生就業的一項新舉措。雖然就業能力不能保證現實的就業,但是它可以增加一個人獲得工作的可能性”。[20]有些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是因為可以增加學分或可以評優加分,有些大學生將參與志愿服務作為“找到好工作”的重要途徑和手段。
[1]Dennis Coon,John O.M ittere.心理學導論——思想與行為的認識之路[M].鄭鋼,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436.
[2]Herbert L.Petri,John M.Govern.動機心理學[M].郭本禹,等譯.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2-13.
[3]共青團北京市委員會,北京青年研究會.志愿者形象及其社會影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
[4]馬克·A·繆其克,約翰·威爾遜.志愿者[M].魏娜,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15.
[5]黨秀云.論志愿服務的常態化與可持續發展[J].中國行政管理,2011(4).
[6]Omoto,A.M.,&Snyder,M..Sustained helping w ithout obligation,motivation,longevity of service,and perceived attitude change among AIDS volunteer[J].Jou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68,.671-686.
[7]吳俊峰,等.大學生志愿服務動機維度構成實證研究[J].上海管理科學,2010(3):44-47.
[8]陳仕相.青年志愿者的先進青年選擇——大學生“社區助理”調查[J].青年探索,2003(1):37-39.
[9]中國志愿者動力機制的理論與實證[EB/OL].中國文明網,http://www.zhiyuanfuwu.com/axxd/201211/t2012 1120_944457.shtm l,(2011-11-13).
[10]彭茹靜.利他主義行為的理論發展研究[J].江西社會科學,2003(7):221-223.
[11]陶倩.志愿動機的層次分析[J].思想理論教育,2010 (11):81-86.
[12]佘雙好.志愿服務概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2013:45.
[13]Flick,Mardi,M ichael Bittman and Jenny Doyle.The Community’sMost Volubal Asset—Volunteering in Australia[M].Sydny: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 ales Social Policy Research Centre,2002:56.
[14]任重遠.利他行為的譜系分析[J].倫理學研究,2009 (2):13-17.
[15]北京大學哲學系.十八世紀法國哲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501.
[16]陶倩.當代中國志愿精神的培養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109-110.
[17]Merrell,Joy.2000.“You Don’t Do it for Nothing’: W omen’s Experiences of Volunteering in Two community W ellW omen Clinics.”
[18]曹剛,等.為己與利他的中道——志愿精神的倫理解讀.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5): 132-135.
[19]魏娜,等.經驗·價值·影響——2008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志愿者工作成果轉化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117.
[20]陶倩,卓凱,裔佳.志愿服務對大學生就業能力提高的作用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4):70-74.
On theM otivesof Volunteering Service from the Perspectiveof Share-Development
LIMao-ping1,HUANG Qing-bo2
(1.SchoolofMarxism,Hunan FirstNormal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205; 2.CentralSchoolof Sanjia Town,Lianyuan,Hunan 417199)
In recent years,volunteering service boomsin Chinaand becomesan activity involving thewhole society.Allvolunteering service hasdefinitemotives.Analyz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hare-Development,themotives can be concluded into two aspects:egoism and altruism.Altruistmotive refers to the volunteers’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the insistent pursuit for love ofhuman beings,which is the reflection of“sharing the achievement thatwe created”.Egoistmotive refers to the self-loving dream of the volunteers,in which they get recognition and esteem and it’s an importantway to achieve individualhappiness.It is the reflection of the concept of“achievingmorew ith sharing and development”.
share-development;volunteering service;motive ofan activity;altruism;egoism
C916
A
1674-831X(2017)01-0099-05
[責任編輯:胡 偉]
2016-11-21
2016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共享發展理念下大學生扶貧志愿服務研究”(16BKS134)
李茂平(1973-),男,湖南邵陽人,湖南第一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主要從事志愿服務與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研究;黃清波(1975-),男,湖南漣源人,漣源市三甲鄉中心學校副校長,中學一級教師,主要從事中學思想品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