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青措
黃南州委黨校
關于黃南州民族學生升學及民族大學生就業現狀及對策
英青措
黃南州委黨校
民族地區初中畢業生上高中難,高中畢業生升學專業狹窄、單一,大學畢業后就業難等問題已成為民族地區干部群眾普遍關注的焦點,議論的難點,影響著民族地區社會穩定及長治久安。
學生升學;就業現狀;對策
近幾年來,黃南州教育工作取得長足發展,辦學條件有了明顯改善,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民族學生整體素質進一步提高。
黃南州民族學生教育情況突出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群眾送子女入學的愿望和積極性很高,初中畢業生升高中人數逐年遞增。二是民族高中畢業生升學率高。2015年上線率為98%,2016年上線率為100%。三是發揮優勢,特色職業教育辦學效益不斷提高,社會影響力不斷擴大。四是民族學生自主擇業的意識進一步提高。
(1)民族教育方式跟不上當前市場經濟形勢的現實需要。長期以來,黃南州農牧區民族教育主要以一類教學模式為主,漢語文教學有差距。為此,絕大部分干部職工子女通過各種關系和渠道到西寧、海東各縣等地借讀,只有農牧民的孩子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在本州就讀。因語言溝通上的障礙,群眾與周邊地區乃至省內外接觸有限,缺乏交流學習提高的良好漢語言環境,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有限,影響到我州的整體發展。
(2)學生年齡、上學路途原因影響升學率。一是牧區初中生年齡小,遠離家鄉到州上及尖扎讀書,在學習環境、生活習慣、飲食等方面難以適應。二是路途遠,費用高,家庭經濟負擔重,家庭教育及父母監管跟不上,還要遭到欺侮、排擠及一些不公正的待遇等,中途厭學、輟學多。以澤庫縣為例,近2015年,高中學生流失率達39%。
(3)民族學?;A設施差,辦學條件較為落后。普遍存在超前規劃不夠,用地面積不足,擴大規模和建設無場地等問題。因條件所限,無法開展理化實驗教學,課堂教學與實驗結合不夠,影響數理化教學質量的提高。
(4)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教師隊伍不穩定。全州各學校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教師編制缺,但又空編多,及時招錄不到位,目前全州空編500多位教師。因教師得不到補充,只能暫時性的以臨聘教師的方式解決,州民族中學臨聘代課教師占到全校教師的50%,這些教師思想不穩定,流動性大,致使頻繁更換教師,影響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5)民族職業教育師資緊缺,基礎設施差。以州職業技術學校為例,教師專業、年齡結構也不盡合理,學校雖然臨時聘用了近50名代課教師,但臨聘教師因收入低,工作積極性不高,難以長期安心工作。無實訓場地,部分專業勉強開設,與實踐的結合不夠,難以培養出實用性的,適合經濟社會發展的專業技術人才。
(6)民族學生就業難,自主擇業,走出黃南擇業更難。一是民族學生等、靠、要思想依然嚴重,在目前市場經濟的現實大環境下,還是把依賴政府安排作為就業的主要途徑,缺乏自主創業的意識和信心。二是因漢語言不過關,返鄉就業意識強烈。三是民族畢業生因所學專業的限制,自謀職業的能力不強,致使大量的高校畢業生靠臨聘就業的方式暫時解決生活問題,無法實現穩定就業。四是民族畢業生因所學專業類同、單一,大多數學習語言文學專業,致使從事科學研究、專業技術工作的很少。
黃南州民族學生升學難,就業難的關鍵是農牧區教育,難點是雙語教育,突出問題是辦學條件、學校管理水平、雙語教師隊伍建設和教學質量。
(1)樹立優先發展民族教育意識。教育是民族振興、全州發展的根本。抓好民族教育,是實現富民強州的首要任務和突破口。要集中力量辦好教育。合理調整教育結構,統籌城鄉教育均衡發展。要正視不足,善于向周邊民族教育做得好的地區學習,積極探索適合黃南長遠發展的教育模式。
(2)加大學?;A設施建設力度,擴大辦學規模。進一步加大投入,夯實基礎。加大異地辦學力度。發展遠程民族教育。樹立典型、樣板學校,發揮輻射帶動示范作用。集中力量,加強州民族中學的圖書室、實驗樓、操場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建設成全州管理規范,設施齊全,特色鮮明、教學質量較高的示范學校。南部兩縣已在民族學校硬件設施、生源等方面具備復辦高中的基本條件。群眾復辦高中的意愿強烈,可以得到社會的大力支持。
(3)加強和穩定教師隊伍建設。加強教師職業道德教育。建立優秀教師人才引進辦法,及時招錄補充教師隊伍,特別是及時補充數理化教師。采取適當提高福利待遇,增加職稱評定名額等措施,穩定教師隊伍。建立教師績效補獎機制。加強學校專職管理人員隊伍建設。民族類、師范類高校要針對雙語教師需求,加快雙語教師培養。
(4)加強基礎教育力度。要重視加強“雙語”教學,做到“雙加強,雙提高”。要以群眾子女能否實現就業為目的,大力推進“雙語”教學改革和發展。要以教學與實驗相結合,重視培養民族學生學習數理化的興趣和積極性,加強農牧區數理化的教育教學質量。
(5)加大民族職業教育力度,培養實用性的民族人才。優化布局,合理擴大辦學規模,發揮優勢,做大做優熱貢藝術類、藏醫藥等特色專業,進一步擴大校企合作力度,建設功能完備的標準化實訓基地,通過產學結合,培養學生技術技能,提高我州職業教育培養人才能力,推動對藏文化的傳承、保護與發展。按照適應當前的實際情況,及時調整專業結構,靈活設置專業科類。加大異地辦學規模,拓寬對口支援渠道。
(6)加大民族學生就業創業力度。一是建立民族大學生失業保障和培訓機制。將未就業的大學生和失業的大學生納入到社會失業人員的范疇,并給予相應的救濟。二是針對畢業生未能及時就業的實際,各級政府要多關心,有針對性地建立健全就業培訓體系,加強就業指導,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三是加大資金和項目支持,建成以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為主體、其他失業人員積極參與的青年創業孵化基地,鼓勵和引導高校畢業生和其他失業人員自主創業,形成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格局。四是取消公務員考錄、事業單位考聘中部分崗位面向全省考錄考聘的規定,我州公務員考錄、事業單位考聘(除特殊專業技術人才)崗位,從本州戶籍的高校畢業生中考錄、考聘,有效緩解我州民族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五是增加高校畢業生“村官”、“三支一扶”等基層服務項目及公益性崗位開發名額。在有效緩解就業壓力的同時,使高校畢業生接受基層鍛煉,提升就業競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