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玉景
(懷化廣播電視大學,湖南 懷化 418000)
從檔案管理角度談非物質文化遺產辰河高腔的保護
石玉景
(懷化廣播電視大學,湖南 懷化 418000)
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辰河高腔,由于投入不足、人才缺乏、受眾區域狹小和老齡化等問題,對其實施保護已刻不容緩。從辰河高腔檔案建設的現狀調查入手,分析了辰河高腔傳承中存在的問題及其成因,提出了通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進行管理,有效保護和傳承辰河高腔的工作路徑。
非物質文化遺產;辰河高腔;檔案;保護
在湖南省懷化市的辰溪縣,有一種被稱為“世界上最早的意識流藝術”、“中國戲劇的瑰寶”的辰河高腔,由于辰河高腔完整保留了民族和地域特色,早在2006年5月20日,就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然而,由于經費投入不足,辰河高腔傳承后繼乏人,受眾區域限制和老齡化等一系列嚴重問題的影響,如今,辰河高腔瀕臨失傳地步,保護已刻不容緩。本文擬從檔案資源建設的角度談談如何保護辰河高腔。
辰河高腔主要流傳于沅江(湖南省境內)的支流辰河一帶,貴州、重慶與湖南接壤的一些地區也有流傳。辰河高腔包括高腔、彈腔和昆腔,是在民間宗教祭祀、民俗活動中經常演出的原生態地方戲曲。辰河高腔源于弋陽腔(戲曲四大聲腔之一),清朝道光、咸豐年間,湘西地區最早的辰河高腔戲班,就經常應邀到流傳地區巡回演出,當時,辰河高腔流傳甚廣。
新中國成立后,辰河高腔得到一定發展。湖南的辰溪、瀘溪、沅陵等縣相繼成立高腔劇團。其中,以辰溪高腔劇團班子最齊、演出最多、受眾范圍最大,辰溪高腔劇團保存的藝術檔案也最為完整。1950年,辰溪縣委縣政府重視辰溪高腔地方戲曲發展,在當時民間劇團的基礎上組建辰溪縣高漢劇團,并重點培養出王紅云、吳麗君、陳金蓮、戴桂英為代表的大批著名演員。據統計,在冊的專兼職演員6 000多人,戲曲曲牌 500多支,劇本1 200多本。1957年,劇團進京獻藝,演出相當成功,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周恩來、劉少奇、賀龍等的高度評價。
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扶持體現民族特色的藝術院團,扶持對重要文化遺產和優秀民間藝術的保護工作,扶持老少邊窮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文化發展。這樣的導向,使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和珍貴歷史文化價值的辰河高腔,再度得到了辰溪縣委縣政府的重視,并在人、財、物等方面都給予了全力支持,為保護辰河高腔起到了決定性作用。2006年,辰河高腔被國務院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7年,劇團負責人陳剛團長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2009年,劇團啟動人才培養工程。到2016年底,辰河高腔有專業劇團一個,業余劇團6個,演職人員150余人。
2.1 對辰河高腔檔案建設的重視不夠
從根本上講,主管部門、責任部門對辰河高腔檔案建設的認識不高、重視不夠,是造成辰河高腔檔案建設工作嚴重滯后的主要原因。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存在認識誤區,相關職能部門的工作不到位,導致了保護“熱”而檔案管理“冷”的不良狀況。筆者調查發現,七個高腔劇團均無專人負責辰河高腔檔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等工作,更談不上對辰河高腔檔案管理制定相關規范、進行專題研究。從工作歸屬看,文化部門下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由于人員配備不到位,致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檔案管理有名無實。
2.2 對檔案管理的投入不足
調查發現,各劇團現有檔案資料的保存環境不容樂觀,存在著較大的安全隱患,一些極為珍貴的文書檔案只是保存在辦公室配置的鐵皮柜里,防潮、防塵、防蛀、防火等措施不力。調查還發現,辰河高腔檔案的現代化、數字化水平都很低,一些重要的檔案雖然使用了電子手段存儲,也僅僅是簡單的存放在電腦硬盤中,沒有有效備份,這些實體和電子檔案一旦丟失,造成的損失是無法挽回的。產生這一情況的主要原因是經費投入不足,該改善的存儲環境沒錢進行改善,該添置的安全設施沒有經費購買,該采用現代信息技術用于檔案資源管理的辦法得不到推廣和普及。
2.3 已立卷歸檔的檔案質量不高
一是缺乏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管理辦法、實施細則和操作規程,辰河高腔檔案管理無章可循。調查中發現,大家認為保存管理好非遺檔案十分重要,但由于國家沒有明確具體的技術要求,非遺檔案只能按照一般藝術檔案的標準和要求進行分類整理,遠遠達不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應有的管理標準。二是分類不清、歸檔范圍不明確。完整的辰河高腔檔案應該全面反映辰河高腔產生、演變、發展的全過程,真實記錄辰河高腔的劇本內容、展演形式、特征和各類大事活動,應該包括傳承譜系的文本、聲像、實物等原始資料。完整的歸檔案卷應該包括劇本(曲譜)、道具、服裝、臉譜、傳承人生平等信息。作為辰河高腔檔案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申遺過程中,所產生的一切材料都應該科學分類、全部歸檔。然而,我們調查發現,檔案管理普遍存在著收集不齊全、立卷歸檔不規范、分類不科學等諸多問題,這嚴重影響著辰河高腔檔案的質量和價值。
2.4 檔案資源的開發措施不力
辰河高腔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已有十年時間,由于缺乏對辰河高腔檔案資源的有效開發,造成了宣傳不夠、推廣不力、措施匱乏,以致于這一珍貴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被人們廣泛認知,社會影響力也不大。由于人力、物力、財力的缺乏和技術運用的局限,十多年來,辰河高腔很少借助電視、網絡等現代媒體廣泛傳播,辰河高腔檔案資源未能體現應有的價值。
3.1 重視檔案建設、完善必備設施
為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我國已于2011年6月1日起實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辰溪縣委政府作為辰河高腔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的責任主體,必須將辰河高腔的保護納入發展規劃,將保護經費列入財政預算。非遺主管部門,應當全面掌握辰河高腔在所轄區域內的發展情況,組織相關劇團建立辰河高腔檔案庫和數據庫。各劇團要重視辰河高腔檔案資源建設,安排專職人員、添置基礎設備、制定統一標準、形成建存體系。各級部門要為辰河高腔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優先提供場所、保障經費,支持他們積極開展傳承和傳播活動。
3.2 統一歸檔范圍
當前,學術界對非遺歸檔范圍研究相對較少,在檔案建設實踐中,也缺少大家認同的方法。辰河高腔的歸檔范圍要以藝術檔案歸檔標準為基本遵循,充分體現辰河高腔的形成過程和傳承特點。
3.2.1 綜合性材料
包括:辰河高腔劇團每次活動的計劃、方案、總結;辰河高腔參展所形成的材料;辰河高腔獲獎情況;有關辰河高腔原稿、定稿和書籍等;有關辰河高腔的評論、報道、簡報等;申遺中形成的各類材料;劇團大事記、組織沿革史等。
3.2.2 演出記錄
主要包括:詞、曲原稿和正稿;劇照和活動照;角色手記和演員心得;舞臺布景設計圖和制作圖;服裝設計和實物圖;舞美和臉譜設計、實物圖案;道具設計與實物圖;演出日志,等等。
3.2.3 研究材料
有關辰河高腔的研究論文和著作;相關研究課題材料;作品專題研討材料;辰河高腔使用樂器的研究材料。
3.2.4 傳承人情況
應該包括:基本信息;口述或文字記錄;表演、傳授錄音錄像、照片等;重要的研究成果和評論文章;獲獎情況;傳承譜系,等等。
3.3 明確歸檔方法
第一,對已存檔案進行實物化處理。尚存的辰河高腔檔案分為實物和非實物兩大類。對于后者,急需運用攝影、錄音、錄像等技術進行數字化歸檔。第二,建立檔案全宗。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全宗,實現全宗意義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實體管理,必須以《中國檔案分類法》為依據,在文化類目下設文化遺產類目,再分“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類目。第三,立卷。首先,紙質文本立卷,必須根據內容的聯系為脈絡、以時間為順序進行整理。其次,照片檔案立卷,一般以問題、人物、事物分類,要兼顧圖片間的內在聯系,可按專題裝貼在專用的照片簿里。再次,音像材料立卷。早期錄音、錄像,應盡快轉化為光盤進行保存。最后,實物檔案立卷。應迅速對已經收集到的實物檔案材料登記造冊,以檔案規范標注相關信息。
3.4 辰河高腔檔案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第一,提供內外借閱服務。保管機構主動向社會公布檔案信息資源,并及時為利用檔案人員提供服務。必須注意在借閱使用珍貴檔案資料時,保護好知識產權。第二,研制復制品。通過科學的技術手段,對使用效率較高的劇本、道具、臉譜、服裝設計進行復制,特別是對戲劇名家用過的臉譜、樂器、道具等實物檔案進行復制,以滿足戲劇愛好者的收藏之需。第三,組織展覽。辰河高腔檔案類型多樣,豐富多彩。因此,根據個性需求,確定特定主題,定期或不定期的向社會陳列展示,這是辰河高腔檔案開發和利用的重要手段。
在數字化、智能化的網絡時代,保護辰河高腔的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應從抓檔案資源建設入手,發揮好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的作用,借助于現代科技和信息技術,統一收錄范圍,制定規范標準,科學建檔立卷,建設特色鮮明、載體多樣和利用便捷的辰河高腔檔案資源庫,從而更好地實現對辰河高腔的保護與傳承。
[1] 賀曉.辰河高腔國之瑰寶[J].新湘評論,2013,(13):46-47.
[2] 熊曉輝.當前國內辰河高腔研究回顧及展望[J].四川民族學院學報,2016(2):24-32.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辦公廳.藝術檔案管理讀本[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30-34.
[4] 韓英,章軍杰.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檔案資源開發[J].檔案學通訊,2011,(05):72-75.
[5] 陳建,高寧.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建檔保護研究回顧與前瞻[J].檔案學通訊,2013,(05):58-62.
[6] 魏嬌.檔案式管理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應用研究[D].湘潭:湘潭大學,2014.
Protectionofthe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ChenheGaoQiang
fromtheperspectiveofarchivemanagement
SHI Yu-jing
(Huaihua Radio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 Huaihua 418000, China)
Due to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investment, lack of capable people, narrow range of audience, and an aging population, the protection of Chenhe Gao Qiang, a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ith a unique style, is now of utmost urgency. This paper opens with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archive construction of Chenhe Gao Qiang. It then goes on to analyze the problems in the inheritance of Chenhe Gao Qiang as well as the cause of them. Finally, a tentative path is raised to effectively protect and inherit Chenhe Gao Qiang through putting emphasis on archive management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henhe Gao Qiang; Archive; Protection
G122
: A
: 1674-8646(2017)15-0011-03
2017-05-28
石玉景(1982-),女,學士,館員(檔案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