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碧珊
華僑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近年來,我國的經濟發展速度持續增長,我國各方面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大,財政支出數額也越來越大,某些地方政府甚至出現了嚴重的赤字,財政收入入不敷出,這從側面對地方政府的財政支出績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國地方政府的財政支出績效管理仍存在著許多的問題。地方政府優化財政支出績效管理刻不容緩。
財政支出績效的內涵主要體現在“績效”二字上,是國家財政支出的效率性、效益性和效果性的集相中反映,相應的,財政支出績效的評價也主要是依據以上三者相關的評價指標來進行。財政支出績效的管理是掌握地方財政資金的具體使用狀況的有效手段,是政府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出發點。通常來說,地方政府財政支出的績效管理主要包含以下三個方面。首先,在財政支出的經濟績效方面,經濟效益的保障是地方政府財政支出績效管理十分重要的職能之一,在保證財政支出盡可能節約的基礎上,使財政支出的經濟效益得到最大化,也是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重要內容之一。其次,在財政支出社會績效方面,與經濟性相比,財政支出的社會績效見效時間更長,衡量標準更加模糊。但社會績效對于地方政府履行公共服務職能的作用而言是不可忽視的。最后,在地方政府財政支出的生態績效方面,生態效益已經成為可持續發展要求下地方政府發展十分重要的一點,也是其必須所履行的職能。[1]促進生態保護、重視生態效益與可持續發展,也是地方政府責任性的重要體現。
目前,我國各地的城市發展情況不同,財政收入與財政支出力度也大不相同。地方政府的財力對財政支出績效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另外,轉移支付、地方政府的資源配置及財政支出結構、對財政支出的監督力度等因素,都不同程度的影響著地方政府財政支出的績效。
不同地區、不同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相應的,各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規模也不盡相同。沿海城市、經濟與政治重心城市的財政收入規模相對較大,對財政支出績效的管理也相對占優。而內陸的、發展較為緩慢的城市則存在不同程度上的財政收入規模小的問題,某些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已經很難維持基本公共服務職能的運轉,很難進一步的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某些地區的產業結構布局不合理,收入結構不良的問題也很嚴重,很難保證財政收入的穩定,對政府財政支出績效產生了嚴重的制約。
目前,為促進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務職的有效發揮,我國政府持續不斷的加大轉移支付的力度,但作用并不明顯。權責不明確是轉移支付制度中最為突出的問題,轉移支付的規模也相對較小,造成地方政府公共服務水平嚴重的不均衡性。[2]另外,目前許多地方政府的財務管理存在違法違規的情況,財政支出得不到有效的監督,監督機制相對落后,嚴重制約了地方政府財政支出的績效。
目前,地方政府的財政支出存在嚴重的支出結構的不合理性,無法形成有效的資源配置,財政資金遭到了浪費。許多地方政府并沒有從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出發,一昧為突出政績和公共服務特色,集中財力資源做大事而不是實事,沒有實現財政支出的統籌安排,影響了地方政府財政支出績效的提高。[3]
從本質而言,財力決定著地方性政府的財政支出規模,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財政支出的績效。而地方性的財政收入與當地的產業結構密不可分,優良的產業結構是巨大、穩定的財政收入的重要保障。因此,地方政府應從優化產業結構入手,招商引資,確保項目投資得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不斷的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稅收收入,確保財政支出績效維持在較高水平。同時加強對稅收的征管工作,尋找新的收入增長點,保障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務能力。
面對地方政府財政收入不足的情況,應以短期的經濟目標為出發點,同時也要重視轉移支付的爭取,倡導完善轉移支付制度,確保地方性的基本公共性財政支出,解決區域性財政支持力度不均的問題。另外,地方性政府應健全對財政支出的監督力度,加強預算管理,加大審計力度。在統籌兼顧的基礎上突出重點,在進行大項目、重點項目的建設的同時,也要時刻關注民生,保障民生方面的投入,確保地方政府財政支出績效管理的高效性。
地方政府財政支出績效管理一方面需要提升財政支出績效水平,另一方面也應該在財政支出績效的評價制度上不斷的完善,使評價標準更加科學化、合理化、準確化,以便能及時的反應地方性政府的實際財政支出狀況,并為地方政府財政支出進行指引和引導。[4]具體來說,首先在以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為目標的基礎上,根據地方性政府的實際情況,制定符合其現狀的評價標準。其次應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轉移支付后效果的評價,及時的對轉移支付規模進行調整,確保地方性政府在保障民生性公共服務的基礎上突出特色,使財政支出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1]牟馨.地方政府財政支出績效管理研究[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5(5).
[2]王志剛.我國地方政府財政支出績效管理的制度研究[D].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2014.
[3]王琳.地方政府財政支出評價體系問題研究[J].中國科技縱橫,2013(21).
[4]李焱.財政支出項目績效評價研究[D].天津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