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東
吉林建筑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管理信息系統作為全國高校管理類專業學生的專業必須基礎課,在管理學課程體系中占用重要地位,通過課程能夠培養學生運用信息技術解決管理問題的能力,在這信息時代人才培養有重要的現時意義,但是該課程在授課內容和授課方法、手段上諸多學校都存在各種問題和難點。總結起來有如下問題:
通過統計分析,國內高校開設管理信息系統課程主要集中在管理學院和信息學院或者計算機學院。大多數理工類高校、綜合性院校,例如哈爾濱工業大學或者吉林大學,管理信息系統課程主要由其管理學院來開設,課程授課的內容更加偏向于信息系統如何解決管理問題,內容側重于系統規劃,分析部分。而財經類院校、農林類院,例如吉林農業大學或者吉林財經大學,校開設的管理信息系統課程,主要由其信息學院或者計算機學院,授課內容更加偏向于系統設計和系統實施部分,突出了軟件工程或者程序開發的比重。前者(理工類以及綜合院校)授課過程中涉及了大量理論部分,例如ERP 和電子商務等等,也涉及計算機基礎及程序涉及語言,由于前序課程開設不足或者晚于該課程開設學期,導致學生在聽課中很難理解系統開發的思想。而后者,財經類或者農林類院校的學生,由于計算機基礎類課程開設的很多,所以對于管理信息系統課程中涉及系統實施的部分更容易理解,但是由于管理學專業背景不足,導致無法從宏觀上把握和掌握管理信息系統規劃和分析部分。可見,管理信息系統課程開設的效果在很多學校都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管理信息系統課程中涉及大量的相關管理專業知識和信息技術知識,而一位授課老師受制于自己的知識體系,無法很好的完整課程中的所有授課內容,因此,可以由兩位或者多位教師共同完整授課。另外,由于該課程內容更新較快,例如大數據等內容更新較快,授課教師應該主動的完善和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和體系。
很多國內高校在講述管理信息系統課程過程中,受制于學時限制以及教師知識結構,授課過程中過于側重于理論教學。但是由于管理信息系統課程內容抽象,學生在理論課堂很易于理解消化。而在實訓環節,大多數高校都是帶領學生熟悉和練習一門程序設計語言或者數據庫軟件,沒有給出一些成型的管理信息系統案例,學生無法通過實訓環節來鞏固理論課堂知識。還有一些學校在實訓過程中,讓學生來練習ERP等軟件,這樣學生無法區分ERP課程和管理信息系統的區別。
由于管理信息系統的授課內容涉及到大量的管理學,經濟學,甚至電子商務知識,因此,為了能夠讓學生充分理解管理信息系統在企業運營中的作用,在開設該課程之前,應該通過管理學基礎,經濟學基礎,計算機基礎等先導課程,降低學生理解信息系統課程的難度。另外,由于管理信息系統課程理論性較強,學生聽完課后,如果不進行應用或者案例實訓,很可能很快就忘記了課程內容,因此,需要在課程完整后,結合學生的專業進行相應的實訓,例如,財務管理專業學生可以通過使用相關的財務管理系統軟件來深化課程理解,例如ERP軟件系統。
通常,很多高校在開設信息系統課程之后,在本學期或者第二學期,會進行管理信息系統課程設計大作業來對課程進行實訓。一部分學校是要求做一個系統開發報告,另一部分學校是要求學生在實驗室運用計算機語言和數據庫編制一個信息系統。一般課程實際學時都是一周。但是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學生都很難獨立的完整任務,最后導致學生抄襲現象嚴重,沒有達到課程設計的最初目的。結合作者多年的授課經驗,在規定的時間內,應該側重系統開發報告中的系統規劃和分析內容比例,最好是結合學生的專業,達到學以致用。另外,報告中應該多運用企業常用的工具,例如流程圖繪畫工具,數據字典軟件等等。
很多高校在講述該課程的過程中,存在照本宣科的現象,再加上課程理論性強,學生很難接受和理解,因此,應該在授課時,結合行業中存在的案例以及教師本人的開發經歷,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例如,在給工程管理專業授課時,結合清華斯維爾,廣聯達等系統開發原理進行講解,使學生清楚信息系統對于本專業的作用。
管理信息系統課程主要內容包括傳統信息系統的開發過程,包括系統開發,系統分析,系統設計,系統實施。大多數學校也只講授了這些內容,但是近幾年來,由于大數據以及智慧城市等背景的出現,管理信息系統已經發生了一些變化,例如出現了數據挖掘系統,智能決策系統,因此,授課教師應該積極的更新自己知識結構,更新授課內容。
管理信息系統作為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對于完善學生的信息技術知識具有重要作用,在工作中也有使用價值,因此,如何通過課程改革提升授課效果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用過分析國內該課程授課現狀,提出了若干改革建議,期望對高校教學有積極促進作用。
[1]袁合,黃梅.對高校管理信息系統建設的探討[J].現代情報,2004(01):129-130+132.
[2]穆緒濤,穆建華,鄒微,孫志紅.管理信息系統的作用及應用[J].現代情報,2005(10):20-21.
[3]姜靈敏.關于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核心課程體系的研究[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7(02):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