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敏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統計學院
匯率均衡理論綜述
李秋敏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統計學院
本文對匯率均衡理論進行梳理和綜述,包括基本要素均衡匯率理論、行為均衡匯率理論、均衡實際匯率理論。
匯率均衡理論;匯率制度
匯率是宏觀經濟的基本變量,同時也是影響一國經濟的重要變量,匯率的高估或低估都會對國家的經濟協調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匯率高估可能會導致經濟出現通貨緊縮,國際收支赤字的不可維持,短期內會抑制經濟增長,長期卻可能對經濟增長有改善作用。匯率低估可能會導致經濟出現通貨膨脹,或者國際收支順差,短期內會促進經濟的增長,長期則可能抑制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因此利用均衡匯率來估計和測算合理的匯率水平是匯率決定分析的重要途徑。均衡匯率最早由英國經濟學家Gregory(1934)P提出,英國經濟學家Keynes(1935)P在《國外匯兌的前途》中給出了均衡匯率的定義,而均衡匯率的較完整的概念則由美國的Nurkse(1945)提出。均衡匯率指使國際收支保持平衡的匯率,均衡匯率理論研究對均衡匯率有影響的基本經濟因素,并構建理論模型。Nurkse對均衡匯率的定義得到許多經濟學家的認可和贊同。20世紀80年代之前的均衡匯率理論從理論上給出定性的概念和含義,80年代之后,隨著現代計量經濟學的發展,尤其是協整技術,可以從統計學意義發現實際均衡匯率與各種決定因素之間的協整關系,并以此確定均衡實際匯率,判斷匯率是否失調。隨著計量經濟學方法在均衡匯率上的成功,使得均衡匯率的理論得到了真正的發展。
在均衡匯率理論的研究中,由于方法和角度不同,出現了不同的均衡匯率理論。理論系統比較完整且有一定成果的主要有:基本要素均衡匯率理論(FEER)、行為均衡匯率理論(BEER)、自然均衡匯率理論(NATREX)、均衡實際匯率理論(ERER)。
Williamson(1982)P提出基本要素均衡匯率理論。FEER模型在充分就業情況下,計算基本經濟因素與可持續的資本流動相一致時的均衡匯率。FEER模型集中分析本國和相關貿易國的財政政策、經常賬戶的變化和趨勢、GDP、貿易量、大宗交易商品價格、資本項目等基本經濟因素,抽象掉了短期因素和周期性因素的影響,揭示了均衡匯率的本質,提供了簡單系統的均衡匯率方法。李雙久,楊敏(2011)基于基本要素均衡匯率模型,運用協整檢驗的方法,選取對人民幣匯率相關的經濟變量,利用FEER模型實證研究了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及其偏離均衡匯率的程度。研究結果表明2005年中國匯改之后,人民幣存在不同程度的低估,隨著各經濟變量對匯率的敏感程度增加,今后人民幣匯率的估值水平將呈一定程度的上升趨勢。
Clark和McDonald(1998)在 FEER 模型的基礎上提出了行為均衡匯率模型(BEER),確定一組可以決定實際匯率波動的經濟變量,找出實際匯率與這些經濟變量之間的關系,最后確定實際均衡匯率。邵彩虹,王曉丹(2012)依據行為均衡匯率理論,選擇國內生產總值、廣義貨幣供給量、凈出口額和實際利率作為影響因素,進行協整檢驗和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廣義貨幣供給量和凈出口額是影響人民幣匯率的兩個重要因素,廣義貨幣供給量的彈性大于凈出口額的彈性,但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凈出口額對人民幣匯率的貢獻程度大于廣義貨幣供給量的貢獻程度。
ERER模型由Edwards于1989年提出,Edwards(1994)P等人繼續將其補充和修正逐步得到完善。ERER模型是一個內外均衡匯率模型。均衡實際匯率是關于資本流動、國際貿易條件、稅收、政府消費、勞動生產率和技術進步等經濟變量的函數。ERER模型用簡約的單方程來測算內外均衡實際匯率,樣本數據的獲取更容易,計算量更少。我國是發展中國家,處于經濟轉型期,因此均衡實際匯率理論ERER模型比較適合研究人民幣的實際匯率。傅強,姚孝云(2012)P選擇GDP、廣義貨幣、外匯儲備、政府支出、勞動生產率、開放度、貿易條件、中美實際利率差為解釋變量,構建均衡實際匯率BEER模型,利用協整檢驗方法和誤差修正模型,實證分析1994年至2010年人民幣的實際匯率與均衡匯率的偏離。ERER模型適合發展中國家的均衡匯率的度量和評價,但是也存在一些缺陷,比如模型中的某些變量不能取得樣本數據;而某些變量,反映發展中國家在經濟轉型期的特點,卻在檢驗時不顯著。因此均衡實際匯率的精確度還需進一步研究。
均衡匯率理論主要分析經濟變量對均衡匯率的影響,根據不同的研究方法和觀察角度,有各種類型的均衡匯率理論。以上四種均衡匯率理論各有其優缺點,因此選擇哪一個模型來研究匯率均衡,還需考慮模型的適用條件和貨幣國家的經濟情況,不可一概而論。
[1]Dornbusch R.Expectations and exchange rate dynamics[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6,84(6):1161-1176.
[2]李婧.人民幣匯率制度與人民幣國際化[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11(2):76-83.
[3]劉柏,張艾蓮.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制度選擇[J].經濟縱橫,2013,(8):94-97.
[4]黃梅波,王珊珊.人民幣事實匯率制度研究:基于籃子貨幣權重的經驗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2013,(9):37-88.
[5]楊滌.匯率分析范式轉換與人民幣匯率問題研究[J].世界經濟研究,2004,(7):20-25.
[6]周青,宋福鐵.匯率決定理論新研究-相對收入購買力平價理論[J].上海金融,2006,(11):49-53.
[7]姜波克,陸前進.匯率理論和政策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27-53.
[8]楊長江,鐘寧樺.購買力平價與人民幣均衡匯率[J].金融研究,2012,(1):36-50..
[9]李富國,任鑫.中國貨幣替代模型實證研究[J].金融研究,2005,(11):46-55.
[10]劉紹保.人民幣匯率與貨幣替代關系的實證研究-基于1997Q4 ~2007Q1中國的實際數據[J].國際金融研究,2008,(1):70-74.
李秋敏(1976-),女,四川成都人,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統計學院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金融計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