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佳琦范文翔
(1.重慶師范大學 計算機與信息科學學院,重慶 401331;2.南京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基于SOLO分類評價理論的質性評價方式教學研究
——以“教學系統設計”課程教學為例
聶佳琦1范文翔2
(1.重慶師范大學 計算機與信息科學學院,重慶 401331;2.南京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目前,包括教學系統設計在內的許多課程仍然沿用傳統的學習評價方式,側重學習結果,忽視學生認知建構和知識理解過程。以“教學系統設計”課程教學為例,文章嘗試把SOLO分類評價理論應用到課堂教學、課后測評、綜合實踐三個環節中,采用“過程性評價”“總結性評價”“診斷性+總結性評價”不同的教學評價方式,對學生思維層次進行劃分,了解學習過程,從而為學生搭建一個質性的評價平臺,更好地提升其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
SOLO分類評價理論;教學系統設計;質性評價;學習評價方式
近幾年來,隨著MOOC、微課、翻轉課堂等教學新形式的發展及一系列教育的改革,不管是從教師的“教”,還是到學生的“學”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不管在大學還在中學,許多課程教學的考核仍然是把答案細化為采分點,忽視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評價和思維層次的定位[1]。而學生在不同的學習階段具有不同的學習水平,對學習效果的反應也是不一樣的,這種階段是可以被觀察到的,因此教師這種片面的評價方式容易忽視學生學習過程的變化。
在這樣的情況下,文章以“教學系統設計”課程教學為例,將基于SOLO分類評價理論的評價方式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為學習質量的評價和教學質量的提高提供一個更加有效的方法。
SOLO是英文 “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首字母的縮寫,意為“可觀察到的學習結果的結構”,是一種以等級描述為特征,重視實踐,關注學習過程和質量的質性評價方法。SOLO分類法評價理論是由澳大利亞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比格斯和他的同事克里斯在1982年出版的《評價學習質量——SOLO分類法》中最早提出的。
SOLO分類評價理論以皮亞杰的認識發展理論為基礎,該理論認為:個體從出生到成熟的發展過程中,認知結構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斷重構,從而表現出具有不同質的不同階段。根據這個特點,皮亞杰將兒童和青少年的認知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和形式運算階段[2],而比格斯和他的同事通過不斷地分析和研究實例,發現學生的學習過程具有階段性,是從量變到質變的一個過程[3]。雖然學習行為是不能被測量的,但是學生學習行為的結果變化是可以觀察和被評判的[4]。
針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思維處于哪個層次這個問題,比格斯和他的同事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態[5]、能力、思維操作、一致性與收斂、應答結構五個方面,把學生的思維層次劃分為五個思維水平[6],具體層級劃分及描述如表1所示。

表1 SOLO分類評價理論下學生認知事物的發展階段描述
SOLO分類評價理論是一種質性的評價方式,深刻地描述了學生的學習過程與認知水平發展階段之間的關系[7],通過對學習者五個階段的劃分,了解學習者在各個階段的學習特征,較為準確地評價學生思維能力所達到的層次,給予學習者與教師雙向的反饋。對學習者而言,可以通過思維層次的劃分進行自我評價,了解自身所處的學習層次,分析問題發生的原因,改變學習策略,從而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對授課教師而言,這種評價理論為其及時發現問題,轉變教學策略,提高教學質量提供依據。
SOLO分類評價理論具有診斷教師教學、改進教學策略和激勵學生探究式學習的雙重功能[8],是一種質性的評價方式,在歷史和語言類等課程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另一方面,SOLO分類評價理論對其他課程教學也具有獨特的優勢和意義。
(一)為學習質量的評價提供質性的評價方式
SOLO分類評價理論中的五個學習水平組成一個復雜的層級結構,由簡單向復雜、由低級向高級遞進,促進學生用整體和聯系的思路去分析、探究問題[9],并且重視“量”的評價,同時更加重視“質”的評價,這是一種質性的評價方式,它的特點不是要求死記硬背知識點,而是極大地鼓勵學生進行拓展思維,探究性學習,為課程質量的評價提供一個更加有效的、質性的評價方式。
(二)為教學質量提高提供一個更加有效的方法
SOLO分類評價理論一方面可以為教師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提供依據,也可以根據其實際所處的學習層次水平,結合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的辦法。另一方面SOLO分類評價理論不僅要求進行深層次的探究,而且對教學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拓展自己的思維,成為元學習專家。
(三)為開放性題目提供依據
過去課程的開放性題目多采用“采點式”的評價方式,把問題的正確答案設置為很多細的采分點,依據采分點給分[10],僅僅以正確答案為標準,不能區分學生的思維層次,而開放性的題目往往最體現開放性思維,很多教師仍然是讓學生死背知識點,然后敘述一遍,并沒有體現學生在這個知識點方面的思維層次。因此,為了使學生進行更加深層次的探究學習,光有開放性的題目是不夠的,還必須有開放性的評價方式,而SOLO分類評價理論是通過分析思維能力的方式,提高開放性題目的信度和效度,使其真正地“開放”。
針對教學系統設計這門課程,本文分別從課堂教學、課后測評、綜合實踐三個環節來介紹基于SOLO分類評價理論在教學系統設計中的教學應用,通過采用“過程性評價”“總結性評價”“診斷性評價+總結性評價”這三種不同的教學評價,全面深入地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促進其學習能力的提高,具體如圖1所示。

圖1 基于SOLO評價理論的教學系統設計評價模型
(一)課程分析
教學系統設計作為教育技術學課程體系中的核心課程,是以解決教學中產生的問題,優化學習為目的的學科,是實踐性質強、應用范圍廣的一門系統課程[11]。該課程涵蓋豐富的理論,實踐操作復雜,對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都提出了巨大的要求,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習難度加大。由于教學系統設計這門課程所涉及的理論多且復雜,對學習能力的要求增大,容易造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抓不住重點,理解混亂,學習質量下降的情況。
2.學習效果評測難度加大。由于課程要求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測評的題目多為主觀題和開放題,如何設置一個測評標準來真實地體現出學習效果,也成為了擺在教師面前的一個難題。
3.課堂教學難度加大。教學系統設計的課程教學要求高,必然增加了課堂教學的難度,教師必須花更多的時間去熟悉教學內容。如何評價學習效果,對教師也提出了一個挑戰[12]。
(二)課堂教學的應用
課堂教學是教學系統設計課程的基本形式和重要環節之一,通過教師和學生的雙向互動,使學生掌握教學相關的知識點,完成課前設定的學習目標。學習“教學系統設計”這門課程,一方面是不斷地將課堂所授知識內化的過程,另一方面是通過對課堂上出現的問題思考與解答,知識不斷外顯的過程[13],需要教師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地根據學生思維層次的變化,調整策略。以北師大版《教學系統設計》中第4章“教學模式與策略的選擇和設計”章節出現知識點為例:“先行組織者教學策略的過程,有三個階段,包括呈現先行組織者,呈現學習任務和材料,擴充與完善認知結構。”文中出現的這個知識點與學生未來可能從事的教學工作息息相關,大量的信息給學生增加了認知的難度,教師首先可以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學習經歷,描述運用先行組織者教學策略進行教學的過程,然后根據學生的反應水平,確認其所在的認知思維層次,從而評價學生在這門課程上的學習質量和所具備的認知思維能力,具體如表2所示。

表2 學生課堂學習反應水平結構分析表
(三)課后測評的應用
在課堂教學結束后,教師進行測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鞏固、評估學習效果,這種課后測評的方式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評估學生學習質量的重要環節之一。教學系統設計要求學生能理解和掌握各種理論,形成一套系統的教學設計思維,并能結合實際情況,運用到具體的教學當中,是理論與實踐并重的一門課程,而教學系統設計課程的課后測評多為主觀題,且沒有固定的答案。因此,基于SOLO分類評價理論在這里運用是比較實用的,例如:對于學完《教學系統設計》第4章“教學模式與策略的選擇和設計”課程的學生而言,課堂測評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一個問題:“常用的教學測量有哪些?如何才能有效運用這些策略?”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通過歸類和分析,能較為準確地分析出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學習效果,具體如表3所示。在課后評測中,SOLO分類評價法不是以所答對題目數量為衡量標準,而是著重考量學生回答問題所達到的思維層次,促使其思維必須更加開放,客觀地體現出知識水平和能力。

表3 學生課后測評反應水平結構分析表
(四)綜合實踐的應用
綜合實踐是教學系統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培養學生在真實的教學環境下,教學設計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具有質性、層次性和更加有效性特點的SOLO分類評價理論對于綜合實踐有著重要意義。
以教學系統設計——小學語文“ai.ei.ui”為例,教師首先根據小學語文課程的標準,確定需要評價課程的任務和目標,其次根據實際情況預估學生在教學設計實踐所表現出的結構反應水平,設計評價維度表,可劃分為p(前點結構水平),u(單點結構水平),m(多點結構水平),r(關聯結構水平),e(拓展抽象水平),具體情況如表4所示。

表4 教學設計評價維度表
教師在教學設計實踐之前,可以根據評價表細分的評價標準和教學能力要求對學生現有的學習質量進行預評估。同樣,學生也可以根據課程的具體目標和實際學習情況,對學習質量進行評價,判斷自己的思維水平處于哪個層次,為學習能力的提高提供依據。
在教學設計實踐結束之后,教師可以使用之前預評估的學生學習狀況與實際的學習狀況進行對比,通過分析前后學習水平結構層次的不同,發掘出影響學生學習層次變化的因素,然后結合出現的具體問題,找出應對的辦法。同時,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學習水平結構的不同,對自己的學習狀況有一個清晰的認識,結合具體情境,改善學習方法,彌補在教學系統設計課程上某個知識點的不足,從而提高教學設計的能力。
SOLO分類評價理論是分析、評價教學系統設計的綜合性的理論。教師可以通過分析教學設計實踐開始之前和教學設計實踐結束之后學生學習情況的變化,找出原因,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教師預估和學生實際學習水平層次對比分析表如表5所示。

表5 教師預估和學生實際學習水平層次對比分析表
根據SOLO分類評價理論,教師在進行有關教學系統設計課程的相關評價的時候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要根據實踐課程任務、教學目標、能力要求、本班學生具體情況來制定教學系統設計評價維度表。
(2)對評價要進行實踐測量,進行適當的修改,在需要一定區分度的考試中,上述五個等級之間還可以進一步細化,提高可信度,或者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設為3個或者4個等級,體現測試的效度[14]。
(3)教學設計評價維度表里面的指標要盡量開放,同時,教師要考慮課程任務的難度值、效度問題。
SOLO分類評價理論在評價學習者學習過程以及劃分其學習層次方面,具有其獨特的優勢和特點。文章從課堂教學、課后測評、綜合實踐三個方面,論述了基于SOLO分類評價的理論在“教學系統設計”課程中的運用情況,實時地觀察學生學習過程的變化,通過對學習結果在結構上的復雜程度的變化來分析學生學習質量的不同層次[15],及時地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找到問題的應對策略,從而解決問題。
現實教學當中,SOLO分類評價理論在歷史、化學等很多領域已經得到了運用,并且有了很好的反饋,而在教育技術學相關課程的評價方面,這個方法也為我們提供了開放式、質性的評價思路和方法,能否進一步地在更多的課程當中運用,也需要我們不斷地進行嘗試和探索。
[1]吳有昌,高凌飚. SOLO分類法在教學評價中的應用[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95-99.
[2]劉宇,解月光.大學生深層學習的過程研究及思考[J].中國電化教育,2014,(7):56-62.
[3]黃牧航.SOLO分類評價理論與高中歷史試題的命制[J].歷史教學,2004,(12):58-63.
[4]Earl L.Assesment as Learning:Using Classroom as Asessment to Maximize Student Learning[M].Thousand Oak,CA:Corwin Press,2003.
[5]OECD.Strong Performers and Successful Reformers in Education:Lessons from PISA for the United States [EB/OL].(2015-11-12)[2016-5-2].http://www.oecd.org/pisa/46623978.
[6]Lin,Tzung-Jin,Lee,Min-Hsien,Tsai,Chin-Chung.The Commonalities and Dissonances between High-School Students’and Their Science Teachers’Conceptions of Science Learning and Conceptions of Science Assessment:A Taiwanese Sample Study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S1059-0145),2014,(3):382-405.
[7]陳明選,鄧喆.圍繞理解的學習評價——基于SOLO分類理論的視角[J].中國電化教育,2016,(1):71-77.
[8][9]謝偉彬. SOLO分類評價法在思想品德開放題中的運用[J].課程教學研究,2015,(1):37-40.
[10]李佳,吳維寧.SOLO分類理論及其教學評價觀[J].教育測量與評價(理論版),2009,(2):16-19.
[11]杜世友,吳忠良,王毅.PBL在“教學系統設計”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電化教育,2011,(8):96-99.
[12][13]劉京莉.以SOLO分類為基礎的學生學習質量評價初探[J].教育學報,2005,(4):41-45.
[14][15]郭佳,高東懷,寧玉文.基于Canvas LMS的翻轉課堂設計——以西北大學研究生《教育技術學》課程為例[J].現代教育技術,2014,(12):118-124.
(責任編輯 喬磊)
Study on the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pproach Based on the SOLO Classification Theory—A Case Study of 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
NIE Jiaqi1,FAN Wenxiang2
(1.College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China 401331;
2.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China 210097)
At present, many courses,including 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 (ISD),are still adopting the traditional learning assessment method,which emphasizes learning results and neglects the process of students’ cognitive construction and knowledge understanding.Taking ISD as an example,this study attempts to apply the SOLO classification evaluation theory in the three phases of classroom teaching:in-class teaching,after-class assessment,and comprehensive practice. Three different teaching assessment methods,procedural assessment,summative assessment,and diagnostic assessment in combination with summative assessment,will be utilized to divide students’ level of thinking so as to understand the learning process.Consequently,a qualitative evaluation platform will be set up for students in order to better promote their thinking and creative capabilities.
SOLO classification evaluation theory;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qualitative evaluation;evaluation method in learning
G434
A
2096-0069(2017)01-0069-06
2015-10-26
聶佳琦(1992— ),男,江西新干人,重慶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信息技術與教育應用;范文翔(1990— ),男,福建順昌人,南京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信息技術與教育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