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曉慧
希望這次高盛又看對了,畢竟他們一向以前瞻性著稱。
2月底的一個周末,受朋友之邀,參加了一個聲勢還算浩大的對沖基金活動。
大概是我們公司有海外投資業務的關系,茶歇時間,主辦方忽然把我拽到角落,塞給我一張票,口氣神秘:“這是高盛午餐圓桌的入場券,特意為你留的,人可不多。”
主辦方這么一說,我果然產生了如獲至寶的感覺,幻覺自己是個VIP。
前兩年去過一次美國高盛總部,坐落在曼哈頓下城的哈德遜河邊上,是個透明的三角形大樓,不遠處就是炮臺公園與華爾街。在金融機構紛紛遷往中城的趨勢下,高盛還堅守在華爾街附近,多少顯得有些與眾不同。
高盛在我心目中一直是個No.1 的投行。在資本圈認識過兩個前高盛的員工,都對高盛贊不絕口。有一個去了公募做海外業務,另一個自己開創了對沖基金。
那個去公募的說,在高盛做宏觀,很快就覺得沒有什么意思。我好奇地問,這是為什么呀。那個人說,準確率太高了,太沒意思了。搞得自己是神一樣,太糟糕了。
還有一個自己做對沖基金的,回了國之后,一直沒怎么推公司產品,這與那些回國的華爾街海歸的高舉高打有很大不同,畢竟他還是高盛核心量化部門——strats成員。問他什么情況,他認真地說, 你知道為什么高盛沒有在次貸危機中受重傷嗎?我說,因為這個事情就是你們搞出來的呀。他淡淡地說,因為風控,記住,高盛的風控才是關鍵。這就是我為什么不擴張的原因 。因為,我在做風控建設,這哪是那么快的事。我頓時肅然起敬。
這兩個朋友似乎把高盛描繪得十分高大上,然而這次的近距離接觸,讓我對高盛的印象有了非常大的改變。
當天中午時間一到,我就馬上跑進票上寫的地址——1號廳,這時才發現,票背后還印著一行字——與國際頂級資本集團以飯言商。
跑進去一看,現場是一張長桌,披著白色桌布,擺著整潔的餐盤。嘉賓們相對而坐。我算是進場早的,后來,陸陸續續進來一些人,桌子很快就坐滿了,大約20多人。
沒過一會兒,主辦方做了介紹詞。從桌子邊上站起3個人,他們自我介紹說是來自香港高盛PM(Prime Services)部門,顏值都還算不錯。
他們大大方方地輪流做起了宣講,主題是,如果大家去香港設立對沖基金,歡迎大家找高盛合作經紀業務,我們這里什么都有。
第一個是他們的MD(董事經理),講的是業務整體;第二個女生講的是高盛PM可提供的具體業務;第三個帥哥講的是,他們與國內某大型券商合作框架下的可提供業務。
這是一個西餐會——他們一邊在上面講,下面的賓客一邊品嘗紅酒,一邊享受一道道西餐,雖然不夠精致,分量倒是十足——色拉、酥皮海鮮湯、鱈魚、牛排……基本都是硬菜,對于這樣的酒店來說,應該也算是比較周到了。
圓桌上,基本都是想做或已做出境業務的對沖基金。臺下冒出兩個前高盛員工自我介紹,臺上臺下頓時拉近了距離。
可賓客們拋出的問題,高盛似乎都難以招架。
一個賓客問,為什么你們服務的策略分類里面,沒見到什么管理期貨類策略。高盛的主管擦了下汗:“因為我們這邊大部分投資人,若投資香港這邊的對沖基金,大多會選主流港股。另外這一類,基本放在宏觀策略中?!?/p>
我在想,可能對于國際投資人來說,如果真要投資管理期貨策略,可能就去美國投資頂級的對沖基金了,而不是到香港,所以這是合理結果吧。
還有一個投資人問了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如果我們在香港開設公司,你們可以幫我們成功募集到國際投資人的資金嗎?
高盛又擦了一下汗:“這是有難度的。因為,你們必須有非常突出與透明的業績,關鍵是特色。我們建議,你們把業績demo趕緊做起來。國際投資人會非常關心一個問題,就是,你們是否真的有誠意把海外這個業務做扎實,是否有獨立的團隊專注于這個市場,而不只是為國內業務做個簡單分散?!?/p>
我想起前一天的海外論壇上,有個嘉賓建議亞太區對沖基金建立一個標準化體系,一旦這個體系被國際接受,那對于國際投資人,投資起來可能也更放心。
高盛代表語重心長地說:“其實,我們早在前幾年就鼓勵大家做海外投資,當時沒什么機構真的開展起來。直到過去1年,國內規模超百億的對沖基金都開始設立海外分支機構。但是你們也知道,現在審核越來越嚴了?!?/p>
真正的境外發展熱潮,竟然是國內對外匯管制之后,這很像房地產限購令出來之后,房價反倒更居高不下,又是一個稀缺促成催化的道理。
會場上,大家基本達成一個共識——如果真要做海外業務,就得全力以赴,如果申請牌照很難,那就通過服務商先把產品做起來。一旦啟動,就最好是一個充分的長期規劃,如此做海外投資業務,才更具有意義。畢竟,境外是個鯊魚市場,不存在任何僥幸。
盡管大家都覺得目前開展海外投資比過去難很多,但一想到有那么多海外投資工具,依然興奮異常。比如可以充分地個股融券,能用更低廉的借貸利息,比如同樣做對沖,A50的成本可能只有國內IF或IH的1/3甚至更低。
“索羅斯基金也是我們的客戶,我們的費用一點都不高?!备呤T工有些自豪地說。
對于國內大部分有實力的對沖基金來說,看重的倒不是與索羅斯一起享用某一家公司服務,而是,更期待自己躋身于國際對沖基金競爭之中,成為其中的一員。
對沖基金出海潮盡管剛剛開始,然而已經悄然啟動。
希望這次高盛又看對了,畢竟他們一向以前瞻性著稱?;蛟S,在這樣的大趨勢下面,高盛的霸氣變成接地氣,也是一種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