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句
在多數情況下,我們需要更長的時間做出決定。
等待越久,結果就越好。
而一旦明確了所需的決策時間,就應該盡可能地拖到最后一刻再做出決定。
作者:弗蘭克·帕特諾伊(Frank Partnoy) , 譯者:歐陽明亮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
分類:經濟管理
面對人生的重大關口,比如擇偶、跳槽、出國……你會當機立斷快刀斬亂麻?還是深思熟慮直到最后一刻才做出抉擇?
事實上,你可能忙中出錯選擇了最差的那個,也可能碰巧抓住了最佳的時機;你可能分析透徹了潛在的危機而避免了損失,也可能因為遲遲沒有決斷錯過了最后一班地鐵。
關于人類的決策機制問題,科學家們的說法聽上去挺讓人悲觀沮喪的。心理學家認為:人類擁有的兩套思維方式——直覺和分析,都可能導致嚴重的認知錯誤;行為經濟學家也表示:人們對激勵因素所做的反應常常缺乏理性、偏離事實,而且這種結果有時是可以預料的。
但時機與延遲在決策中到底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為什么我們的反應要么太快、要么太慢,總是無法把握最佳時機?而目前關于決策問題的諸多研究能夠幫助我們了解什么事情該做,以及該怎樣去做,卻很少告訴我們行動的時機。
本書的作者弗蘭克·帕特諾伊的結論是:等待越久,決定越好。真正的大師都是延遲高手, “慢決策”才能夠領導“快時代”。
帕特諾伊發現,一個優秀的時間管理者,即使面臨燃眉之急,他也會在行動之前盡可能長地做必要的停頓,而有些時間管理者似乎可以放慢時間的腳步。對明智的決策者來說,時間并不是精準刻板的節拍器或者原子鐘,它十分靈活,富有彈性。
在快速反應中,才華卓越的人物總是本能地知道該在什么時候稍作停頓,即使只是瞬間的暫停,就像相聲大師知道在哪里停頓會讓包袱抖得更響。而這個道理同樣適用于更長時間的決策。
有兩個問題對于決策至關重要,無論是涉及個人生活還是職業生涯。一,在特定情況下,我們需要多少時間來做出反應或者形成決策?二,一旦知道了所需的時間,在做出決定前的這段時間里,我們應該做些什么?
帕特諾伊認為,在多數情況下,我們需要更長的時間做出決定。等待越久,結果就越好。而一旦明確了所需的決策時間,就應該盡可能地拖到最后一刻再做出決定。如果時間有1個小時,那就等59分鐘后再說;如果時間有1年,那就等364天后再說。
等待多久,取決于你更在意時間還是成本。事情往往是,尤其在一個飛速的時代里,深思熟慮比追求速度更為重要。
如何從周圍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觀點或問題中,去發現、整合并利用未來趨勢和商機?作者將教你:從不同的角度審視潮流和趨勢,遠離惰性思維與錯誤觀念;培養觀察趨勢的習慣:長存好奇心、主動留意他人忽略之事、靈活多變、縝密思考、以優雅簡約的方式表達思想;學會趨勢整合法;學會交叉思考;借助工作坊模式發現并掌握新趨勢。
產品和品牌也許很容易就能吸引用戶的注意,但是要怎樣才能讓用戶無法忽略呢?只要跟上人類的決策機制,很小的改變就能幫助你吸引大量的用戶。本書要講的是行為科學及相關領域如何影響人性,以及人性如何影響我們的選擇,并且關注這對品牌和企業來說意味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