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松珩
地方政府不敢輕舉妄動的真正內因卻是兩個字:反腐。
在新年伊始的時候,我曾經撰文展望2017年,稱中央對金融業和實體經濟泡的不信任感不斷加重,在通貨膨脹風險不斷積累,金融市場杠桿危如累卵之際,中央對“金融去杠桿”已深感任務之緊迫,2017年定是去杠桿、回歸本源的一年——2016年底財政部重提地方政府債務劃斷的43號文,便是明證。
只是這話還沒落地,地方政府便“噼里啪啦”地過來做我這論斷的反例:新疆自是“一路”的中心,喀什更是中國未來油氣中心,擴大固定資產投資無可厚非,也算是師出有名,其他省市湊熱鬧可就有些說不過去,已經上報的省市報送的固定資產投資目標加總就已超過了40萬億——你除了感嘆錢不是錢以外,真不知道要感嘆些什么了。
不過,不知道感嘆什么不要緊,關鍵的是,你還得問這么一句:錢從哪兒來?
40萬億,可真不是個小數目,去年我國GDP為68.91萬億元,這40萬億的固定資產投資目標就已經接近去年GDP的60%——多個省市的固定資產投資目標這一項就已經超過去年的GDP,這實在是讓人大跌眼鏡:單看這數據,要么以為中國經濟又已經進入到2008年的委頓之境,不得不加大刺激規模;要么以為今年中央定下的GDP增速目標是10%抑或更大。
這里面各種原因,說穿了,不外乎一條——換屆。
2014年底,預感經濟過熱的財政部,一紙43號文,要求地方政府舉債新老劃斷,除了發行地方債之外,地方政府已不得違規擔保或負債。果然,地方政府融資受限之后,在沒有地方政府基建投資“護航”下,2015年中國經濟果然萎靡不振。
僅從字面理解,這是一向愛“怒懟”中央的地方大員對財政部的一次屈服,但實際上,43號文雖是表因,地方政府不敢輕舉妄動的真正內因卻是兩個字:反腐。
反腐浪潮引得地方政府沒法再做刺激,更不敢如往常那樣“怒懟”部委,自然只能乖乖聽命,甚至于2015年后期經濟已出現頹勢,國開基金開始釋放資金提振需求的時候,地方政府也是畏首畏尾,不敢加大力度去刺激經濟。綜上,2015年地方政府需求萎靡可并非43號文一家之功,反腐才算是幕后功臣。
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說,僅憑財政部處罰幾個典型、重提43號文,并不一定會讓地方大員們“束手就擒”,地方與部委的“怒懟”傳統還將持續。
不過,追根溯源,算上人民銀行不斷收縮貨幣供給,中央財政、貨幣兩大部委均已釋放緊縮之意,與地方政府呈“怒懟”態勢,總不可能是無緣無故的——而這原因,便是通脹來襲。
國外經濟已成頂牛之勢,美國、歐洲的通脹數據皆有回升,尤其是金融危機后國力不斷增強的美國,其通貨膨脹率早已超過美聯儲設定的目標,加息預期已經愈演愈烈,而新上任的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其上任之前并提出一攬子刺激計劃以提高本國收入水平;而歐洲雖然面臨難民問題和分裂,但主要國家德國、法國與英國的經濟數據顯示其已走出低谷。
對于全球最大工業國而言,外部經濟的好轉對中國意味著外需的增加——同時也意味著外貿的增加和國家財富的增加:在宏觀經濟分析中,外部進口增加也被我們稱為“輸出通脹”。
而看看國內,就更加明顯了:且不說今年1月的CPI數據已大超預期,單看社會消費這一趨勢就已是一目了然了,作為社會大眾消費的領先指標,香港消費、奢侈品消費數據早在去年就已回暖,而根據經濟發展的慣性,不論現在是否刺激,社會消費在這半年內走高的趨勢可算是板上釘釘——而從1月通脹數據上看,非食品指標早已大步流星,無非是食品價格不斷下跌,才拖累了通脹的步伐。不過,雖說豬肉和生菜價格跌得歡,但生豬庫存早已跌穿預警線久矣。如果經濟回暖,大家豬肉消費一起來,食品價格很可能就不會再是通脹的拖累,而是通脹的幫兇了。
我的本業是做投資,說穿了即是預測經濟周期、預測政策動向——財政部去年重提43號文,著實欺騙了我,讓我忘了“怒懟”傳統,沒有預測到工業品在發改委和地方政府的推波助瀾下暴漲的這一波行情。不過,政策可以怒懟,經濟周期可沒法怒懟。如果政策上“怒懟”之勢繼續,今年通脹可就無法控制了——若真如此,房價可能又止不住了。
“怒懟”誰勝誰負,就在今年“兩會”后揭曉,所以,如果你要買房,最好關注下兩會的勝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