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微
自2016年起,媒體以各種姿勢在眺望學校的未來。在我看來,以這樣的主題,引發這樣的討論,讓一線校長、行政部門人員、大學教授及企業界代表都來參與對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討論中發出的一些觀點,有不少也是具有參考價值和啟發意義的,比如“未來是(基于)現實的未來,不是空想的未來”“未來學校更加開放和多元”,學校學習方式將發生變化,數據和數字化技術將在學校得以廣泛應用,多元投融資體制和管理機制將在深度合作下得以生成與完善,資本、互聯網行業對教育也會更加“虎視眈眈”和志在必得,等等,都說出了一些道理,給人以良多啟示。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未來學校”這么一個好的話題沒有與“未來社會變化”這么一個大背景關聯起來探討。很多關于未來學校的表達,都是感想式的,幾乎都沒有給出有說服力的證據,也未告訴聽者或讀者他們是怎樣得出有關未來學校的推測和預判的。這就使得種種觀點似乎失去了依據,也使討論缺少了共同的前提。大多數意見和觀點,只是就學校論學校,既缺少哲學的洞察力、文學的想象力,也未見有理性的論證與推斷。看來,人們只是喜歡談論未來,卻并不那么善于探討未來!
也許可以這樣:劃定一條時間線(比如說2030年或者更遠),請哲學、信息技術學、社會學、經濟學、文化學、心理學、教育學、人口學、未來學(甚至軍事學、國際關系學)等各界專家判斷一下,在這個未來的時間節點上,將會發生哪些重大的變化(尤其是信息技術、互聯網科學的進步所能帶來的變化)?這些變化會怎樣影響人們的生活狀態、生活方式、學習方式、交往方式、話語方式及思維方式等,從而給個體的學習和成長帶來哪些顛覆性的或不可逆轉的變化?這些變化將對現有學校的形態、功能和性質提出什么樣的挑戰(比如會有多少人將逃離學校,不再選擇這種固定地點、固定時間、固定內容的學習場所)?學校面對這些變化與挑戰,須采取哪些應對措施?
也許還可以這樣:請一些學生、教師和家長,讓他們談談他們對未來生活的猜想,談談他們對現在學校的存在狀態和運行方式的體驗或觀感,談談他們對未來學校、理想學校的憧憬和期盼,然后請各路專家做出回應。最近,我請幾所學校在各年級小朋友中征集以“未來學校”為主題的漫畫。從已經收到的作品看,學校的地理位置都有變化(大多在云端、在樹上、在太空或在海里,且是動態的),學習與生活的內容都是豐富多彩的,方式都是輕松好玩的,科幻色彩極為強烈……這是不是反襯出孩子們在現實學校中較多感受到的是呆板、枯燥與無奈?
我相信,在未來15年甚至更長時間內,學校肯定不會消亡,但也肯定不會對“未來學習”的無時無處不在置若罔聞,它會做出的反應將是:重建學校學習環境,讓未來學校煥發出活力、魅力和磁力!
(作者系華東師范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