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古琴曲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但學生對古琴曲卻十分陌生,他們不喜歡也不知道如何欣賞古琴曲。因此,教學中,教師應該將古琴曲的欣賞置于音樂文化中,讓學生探趣、品趣、玩趣、拾趣、凝趣,趣趣相連賞古曲。
【關鍵詞】琴曲;激趣;音樂與文化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016)60-0014-02
【作者簡介】陸韻梅,江蘇省南通師范學校第二附屬小學(江蘇南通,226000),二級教師。
音樂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和智慧結晶。如蘇少版《音樂》教材中的民歌、戲曲、曲藝、古曲等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是歷史長河中璀璨的寶石。但對于學生而言,這些寶石雖然耀眼,卻十分陌生,不知如何欣賞。以古琴曲為例,古琴曲離學生的生活很遙遠,學生對它很陌生,他們不喜愛也不知如何欣賞琴曲。因此,作為音樂教師的我們責任重大,我們必須改變觀念,巧妙設計教學環節,讓學生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從一無所知到理解接受。下文,筆者以人教版《音樂》六上《陽關三疊》為例,談談如何讓學生感受古曲的魅力。
一、琴箏同臺——探趣
古琴是我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琴曲《陽關三疊》是我國古代音樂作品中難得的精品,但學生很難聽出其激動而沉郁的情感。如何拉進學生與古琴曲的距離,變陌生為熟悉,變漠不關心為躍躍欲試,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究?教師需要找到一把能打開學生好奇心、激發其探究欲的鑰匙。筆者想到了學生熟悉的古箏,于是讓學生比較古箏與古琴的異同,如外形、體積、琴弦的數量等,在有趣的對比中,學生消除了對古琴的陌生感。接著教師進行對比演奏,讓學生領略古琴古樸、蒼勁的音色,感受它與生俱來的歷史滄桑感。在有了直觀感受后,教師播放一段視頻簡介,讓學生明白古琴的造型與“天圓地方”的聯系,知道古琴三尺六寸五分長度的寓意。如此,學生便逐步熟悉了古琴,了解了它的文化含義。這樣的教學設計為學生進一步理解音樂中的文化,感受文化中的音樂打開了一扇窗。
二、聲聲交融——品趣
琴曲中蘊含著文人墨客時而細膩溫婉、時而豪爽奔放的情感。教學中,要讓學生理解琴曲《陽關三疊》情緒的跌宕起伏和波瀾不驚,讓學生品味琴曲的趣之雅、情之濃,教師必須將音樂與文化融合在一起。當然,這種融合一定要讓學生易于理解、接受,在潤物細無聲中,讓學生感受音樂中的雅趣濃情。
古琴有一種常用的演奏技法叫“綽上”,即左手某一手指在琴弦上按一定規律向上方音滑動(可以理解成歌曲演唱技巧中的“上滑音”),這可以產生時而委婉時而蒼勁的音效,表達豐富的情感。筆者通過演奏有“綽上”和無“綽上”的旋律,讓學生聆聽比較哪一個更能表現出作者送友人時無奈、悲涼的心情,這樣學生就很容易感受“綽上”時如同嘆氣般的音調中蘊含的豐富而細膩的情感。為了引導學生邊體驗邊品味,筆者引導學生用自己的嗓音學一學“綽上”的音調,讓自己的聲音滑動起來,唱出“綽上”的獨特韻味,在模仿中品味古琴的韻味,同時了解古琴的演奏方法為樂曲的情感表達起到的烘托作用。接著筆者演奏古曲,逐步引導學生用緩慢的速度、輕柔的力度讀一讀、唱一唱詩句,在朗誦聲與琴聲、歌聲與琴聲等的交融中,學生興趣盎然,一個個宛若古時的琴者。由此可見,欣賞古琴曲,就如同品一杯醇香的茗茶,需要細細地品、慢慢地品,這樣才能品味出它獨特的趣味。
三、身心共融——玩趣
《陽關三疊》每一疊的后半段音調純樸、富有激情,連續的八度跳進及“歷苦辛”等處的反復呈現,激動而沉郁,充分表達了作者對即將遠行的友人的那種無限關懷、留戀和感傷之情。這樣的情感若單一地表達,對于小學生而言無疑是索然無味的,那么,教師應如何讓學生滿懷學習激情而又始終陶醉曲中呢?《詩·大序》曰:“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我們可以借古人之智,在古曲中動一動、玩一玩,需要注意的是古曲中的“玩趣”一定要玩得恰當而巧妙,要既不失趣味又能升華學生對詞曲、旋律、情感的理解。
【教學片段】
師:旋律較之前有沒有變化?什么變化?
生:音區變高了,起伏變大了。(出示旋律對比線)
師:這樣大的旋律對比,對樂曲有什么作用?
師:我們現在的聲音條件還不足以充分地表現出“大跳”音程中的不平靜,我們一起想想辦法,可以用怎樣的身體動作來彌補?
生:在大跳的高音處,“行”這個字上加上連續的跺腳,表現急速的行走,烘托詩人心中的不平靜。
師:你們發現后面還用了什么記號?(重音記號)
師:這個重音記號,說明了艱辛的程度。
師:現在跟著老師的琴聲唱一唱,我們可以將剛才跺腳的方式加進去,渲染歌曲的情緒,每個重音記號處踏一次腳。
師:現在,同學們把大跳中的強度和重音記號中的力度完整表現出來好不好?(教師伴奏,學生演唱)
通過以上教學,不難發現,在隨著樂曲旋律、力度變化的連續跺腳和單獨跺腳等玩趣體驗中,學生更好地體會了古人的深切情感。古人的情感在學生真切豐富、身心共融的表達中得以彰顯。
四、研究樂譜——拾趣
古琴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若要真把它在40分鐘內講解得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為了照顧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理解能力,教師必須樂海拾貝,選出學生最感興趣、最易體驗的部分進行教授。
例如:在《陽關三疊》一課中,筆者給學生介紹古琴的琴譜——世界上唯一的文字記譜方式——“減字譜”?!皽p字譜”是把一些有代表意義的字的筆畫縮減掉,然后重新組合,所以減字譜像字又不是字,每一個減字譜都包含了音的高低、快慢、長短以及雙手在琴上的位置、演奏的方法。所以說,古琴是音樂與文化相融合的最具代表的形式。與其大費口舌地解釋,還不如讓學生研究樂譜,親身體驗古琴的文化內涵。教學中,筆者先讓學生玩一玩古琴,嘗試幾個簡單的演奏技法,比如右手的大拇指向外演奏叫托、食指向內演奏叫抹、中指向內演奏叫勾,學生們玩得不亦樂乎。之后,筆者選擇了一個減字譜: ,讓學生猜一猜是什么意思?學生一下子看出上半部分有一個“大”字,立刻聯想到了大拇指,接著我再引導學生觀察減字譜的下半部分會是什么指法?學生立刻會意,是右手勾第三根弦,左手大拇指按在古琴的第九個徽位上。課堂上,可以看到學生的眼睛是發亮的,身體是前傾的,他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當我提出誰愿意試著演奏出這個減字譜時,大家紛紛舉手。在有趣而活躍的課堂氛圍中,學生們被古琴文化所吸引,由衷地佩服古人的智慧。
五、拓展提升——凝趣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音樂教學中,應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學會唱歌不是目的,重要的是把情感和審美能力的培養滲透于整個教學過程。一首傳承了若干個世紀的古曲,其背后的底蘊是十分深厚的。除了了解音樂作品本身的文化,還需要以此為中心輻射開來,挖掘經典,凝練趣味。
在明白“三疊”的含義后,教師引導學生聯想數字“三”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運用:梅花“三”弄;一而再,再而“三”;孟母“三”遷。
唱完琴曲后,教師告訴學生,1997年,美國發射的第一顆外太空人造衛星上攜帶了記錄人類文明的唱片,而其中就有中國古琴演奏的《流水》。這時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驟增。接著,教師播放琴曲《流水》中的經典片段,引導學生領略“泛音”的美妙、空靈、飄逸,再體會琴曲《高山》的古樸、蒼勁,理解“高山流水覓知音”的真切情誼。
綜上,學生在接觸飽含文化的傳統樂曲、古曲時,需要教師將音樂和文化結合,讓學生在種種趣味中體驗、感悟,這樣學生才能慢慢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感受中華民族音樂的強大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