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檔案
鄧黎莉,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華羅庚實驗學校英語教研組組長,高級教師,全國新課改杰出教師,江蘇省優秀教育工作者,江蘇省優秀青年教師,常州市特級教師后備人才,鄧黎莉英語名師工作室領銜人。曾數次在省、市評優課中獲一、二等獎,有十多篇論文在國家級刊物上發表。多年來,她一直致力于英語教學和研究,并形成了“走向體驗、走向生活、走向靈動”的教學風格。
一、做孩子喜歡的老師
1993年,我中師畢業,因家境原因,我放棄了保送高一級院校的機會,回到了家鄉,回到了自己曾經就讀的村小。以鄉村為起點,經過城市的繁華,又回到鄉村,面對破舊的校舍,面對這個僅五名教師、六十多名學生的學校,我不免有一點失落。但看到孩子們純真的眼神、活潑的樣子和傾慕的神情,我仿佛看到了十年前的自己,這讓我的內心為之融化,我要回饋鄉村對我的培養,我要讓孩子們幸福地生長!
農村的生態讓我深切地感受著生命,每一株草都有破土的渴望,每一朵花都有盛開的力量,每一個孩童都有成長的潛質。農村的生活也教會我品味寧靜,看炊煙后的喧囂,享日暮后的書香。包班的辛勞未曾磨鈍一顆年輕而活躍的心,為男孩拭去流下的鼻涕,幫女孩梳起神氣的羊角辮,和孩子們一起為新書包上書皮……在蛙鳴蟬唱中,我和孩子赤腳走大地;在塵土飛揚中,我和孩子比賽滾鐵環;在稻谷飄香的季節里,我和孩子搭鍋烹野味……在我的辦公桌上,一年四季都有孩子們采集的花朵,春日的油菜花,冬日的野梅花,到了秋天,還會有幾支雪白的蘆花。
情在左,愛在右,一路播種,一路收獲。在農村的五年,我所帶的班級學風正、班風好,多次被評為先進集體,我自己也被評為“常州市優秀班主任”。可親可愛的鄉村孩子、淳樸真摯的鄉村教育,一次又一次地用純真和博愛激勵著我這顆年輕的心!
二、上學生喜愛的英語課
記得小時候,我最喜歡的學科就是英語,我喜歡讀英語,覺得它是那么的富有節奏、那么的好聽;我喜歡寫英語,覺得它是那么奇特而又富有變化;我喜歡我們的英語老師,覺得她洋氣而又與眾不同……因為喜歡,所以當學校需要一位英語教師的時候,我毫不猶豫地主動承擔了兩個班的英語教學工作。因為中途轉教英語,只有三年農村初中英語學習經歷的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特別是在口語和聽力方面。于是,我加強學習,參加進修,錘煉自己的英語聽說能力。我自學了全冊《新概念英語》,聽遍了英語聽力教材,每天早讀《英語晨讀》……三年后,我獲得了英語自考的大專文憑。在接下來的幾年中,我一直沒有停止對自己英語語言能力的提升,我放棄了節假日,赴南京師范大學進修;我趁暑假期間,獨自去上海“新東方”求學;我長期訂閱《瘋狂英語》,每期必讀;我積極參加由江蘇大學教育系舉辦的英語培訓……功到自然成,面對英語,我聽得明,讀得準,說得暢,寫得清,不再為聽說而苦惱了。
初為人師,我的課堂總是以我為中心,只關注自己把知識講清楚,至于學生怎么學,學得怎么樣,我無暇顧及。充其量只是在游戲和活動中,增進師生的情感,獲得學生的親近與認同,從而讓他們“親其師,信其道”。記得多年前,常州市開展英語評優課活動,我積極參加并早早作了準備:請教學校里有經驗的教師輔導,請教研組集體備課。我詳細地記錄了三大張紙,準備了一份細到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回答問題叫幾個人的詳案,并在家練了一遍又一遍,練到凌晨三點。第二天,我信心滿滿地走上講臺。開始打招呼,唱英語歌,玩游戲,都不錯。接下來,問問題,學生該這樣回答,我就接下去引入新課……哪知學生竟然不是這樣回答的!再問一個,還不是我想要的答案!我一下子懵了,忘記了下面該怎樣教,緊張讓我的腦海一片空白。好不容易回過神來,但接下來的教學,我只顧著看教案,走過程,已無法顧及其他了。熬到下課,我早已面發燙、汗涔涔了。可想而知,這次比賽我以失敗告終。在回去的路上,和我同行并擔任活動評委的副校長在安慰我的同時也指出了問題所在:學他人之長是值得肯定的,但要有自己的主張。在課堂上,我們要時刻關注學生,不能把自己陷在教案里,得跳出來,眼里要有學生!
經過失敗,我靜下心來好好反思自身的問題。第一,缺少歷練;第二,肚子里沒貨。于是,我積極爭取上公開課,不管是教研組公開課、校內公開課還是市里的調研課、家長開放日的展示課,我都將其視作歷練自己的機會。更重要的是,我開始潛心學習,去圖書室借閱各類教育教學書籍,在訂閱的教學雜志上圈劃。我關注前沿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開始學習名師的教學案例。
因為生活的原因,我調入城區的小學工作。來到城區工作,我又面臨新的挑戰。一次,學校迎接市教育局的調研。我知道這次調研的規格很高,要求也高,在推翻了自己精心備的課后,我模仿教學雜志上的設計,認真修改。上課那天,我看到教研室的湯老師帶著幾位經驗豐富的教師走進了課堂……
上完課,湯老師在向學校領導做總結匯報時,充分肯定了我的課堂組織能力和調控能力,肯定了我的教學……她給予我極大的鼓勵,并最終評定這節課為“優”。我沉浸在表揚聲中。在最后送湯老師一行離開學校時,她語重心長地說:“小鄧老師,你的素質很不錯,你學習也很用心。但是,學習別人的課要學他的精髓,不能只是學習表面的做法,要思考他為什么這樣安排,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要知道,學生的喜歡很重要……”原來,我的不足湯老師都知道,她的表揚完全是出于對一個青年教師的鼓勵。我的耳根燙了起來,不由地深深點頭。
在以后的學習中,我不僅關注新穎的活動、巧妙的教法,而且會更多地思考活動設計背后的原因。
學習與思考把我引入了小學英語教學的新天地。我不斷學習,不斷思考,終于獲得了參加市級比賽的機會。凡是參加過優質課評選的教師,都會對那段靜心準備的過程記憶猶新,難以忘懷。的確,那段過程十分艱苦,可以說是一個脫胎換骨的過程。但這又是一個必須經歷的過程。反復的試教,到最后的定教,我感覺自己就像一只被摻進了沙子的海貝,矛盾著、痛苦著。磨課的過程,就是自己被一點點融化,又被一點點塑造,這讓我從模糊走向了清晰。這次的磨煉讓我獲得了巨大的提升,讓我在以后的英語教學中更加注重對教學本質的追求,那就是——要上學生喜愛的英語課。
2014年,我積極參加常州市教師網絡團隊教研比賽,獲一等獎。之后,常州市教科院根據比賽情況重新組隊,由我做組長,攜另兩位老師代表常州市,參加了“領航杯”江蘇省教師團隊教研比賽。在我的“上孩子喜歡的英語課”的理念影響下,我們精誠合作,從教案設計、上課評課到現場答辯,都取得了絕對的優勢,最終在全省參賽的十四支隊伍中脫穎而出,取得了江蘇省小學英語團隊教研比賽一等獎。
在我的成長中,不得不提沈峰老師。初識沈老師是我市教研室請她來上示范課。沈老師的課精美絕倫,孩子們學習得開心自由,我佩服不已,同時也不禁自問:什么時候我也能上出沈老師那樣的課呢?從此,我對沈老師非常關注,并通過各種渠道學習沈峰老師的課,我從網上下載打印了一百多頁沈老師的課堂實錄,并認真研讀;我看沈老師的上課視頻,思考她的每一句話,感覺她的課堂始終以學生為中心,每句話都是精心設計過的,而且活動環環緊扣,步步深入,對于文本的研讀也相當透徹,我為她的教學而傾倒。
親身接受沈峰老師的指導是在蘇州吳江。那次我獲得江蘇省“教海探航”征文競賽一等獎,并作為獲獎代表上觀摩課。上課前,沈峰老師坐在前排,我不免緊張。沈老師見了站起來,笑著對我說:“把風衣脫了上課,這樣精神。”隨即接過我的衣服。簡單的一句話,自然的一個動作,使得我的心立刻安定下來……
在課后的點評中,沈老師特別贊賞我在文本情境前增設的兩個場景,這既是對文本的補充,也為滲透新詞、新句做好了鋪墊,同時,又和文本組成了一個整體……后來,沈老師又多次在線上、線下對我作指導,在一次“教海領航”活動中,她還對我們整個教研組的工作作了全面指導。
在漫漫的教學與研究過程中,圍繞上學生喜愛的英語課,在借鑒、學習名家教法的同時,我也在不斷地進行自我探索和實踐。在我看來,“學生喜愛的英語課”應具備如下特征:
學生活的英語。生活是學習的源泉,英語學習的目的是讓學習者能夠在日常生活中進行交流。因此,我主張把學生學習的教材和學生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把教材轉化成“學材”,將學生的現實生活引進課堂,讓學生們在生活的情境中主動參與、積極體驗,產生真實的感受,從而真正實現“課堂即生活,生活即課堂”的理想境界。
在活動中體驗英語。成功的英語教學應創造多樣的、有效的、貼近生活的情境,并讓學生有機會運用自己學到的語言。學生只有直接參與語言實踐活動,并親身感知和使用才能發展語言能力。因此,我們應該在英語教學中創設一系列的、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產生具體,深切的體驗,進而獲得英語素養多層次、全方位的提升。
說智慧的英語。平庸的教師只是敘述,較好的教師是講解,優秀的教師是啟發。英語教學不能滿足于形式上的新穎有趣,而應提高語言教學的思維含量,讓學生體驗智慧碰撞帶來的成就感。對英語教學而言,要激活語言,首先要激活學生的思維,讓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開啟并活躍學生思維、生成言語智慧的過程。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多提開放的、利于學生思維的問題,多為學生提供思維的空間,留給學生思維的時間,把語言的發展和思維的發展結合在一起,從而達到語言與思維同生共長的境界。
三、做同行擁戴的領跑者
“成功的團隊沒有失敗者,失敗的團隊沒有成功者。”在調入金壇區華羅庚實驗學校后不久,我就成了英語教研組組長,這是一個二十余人組成的團隊。組內,我讓大家牢記“一根筷子與一把筷子”的故事,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我深知,做一名優秀的英語教師首先要有扎實的學科素養。我注重教師的專業發展,鼓勵老師們參加英語本科學歷的進修。此外,老師們還參加各類培訓,有的參加了英語口語訓練班,到“英語角”與外籍教師對話,練習口語;有的報名參加英語等級考試,在過關考級中不斷給自己施加壓力,獲得進步。英語教學的活動性、情趣性要求教師盡可能的多才多藝,這就需要我們教研組加強對教師英語教學基本功的培訓。我們的英語教師都很好學,多數教師都有一項拿手活,她們當然就成了我們校本培訓的指導者。吉揚老師擅長書法,她就指導大家練習英語書寫;溫曉玲老師口語表達純熟,她就指導大家練習語音。在同伴的引領下,老師們練就了多種教學技能,為提高教學水平增光添彩。
在我們教研組中,老師們把教學當作事業。教科研既是打造教研組特色的基石,更是促進教師可持續發展的助推器。
2007年,我們承擔了常州市重點課題“擴大閱讀量,培養語感的研究”,老師們邊學習邊研究,在研究中、合作中,我們組編寫了系列英語校本教材《快樂閱讀》,出版了《中小學英語銜接教程》,對如何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對語篇意識下的英語對話教學和閱讀教學做了深入研究。我們有多篇論文相繼發表。2013年,我們教研組的課題“小學英語教學中以任務型活動促思維的研究”被省教研室立項,現已順利結題,并有多篇研究成果發表。2016年年初,我們教研組又開始進一步研究該課題……借助課題研究,老師們對教學、學生、教材等的認識又有了新的提高。研究中的教師們,仿佛插上了翅膀,在小學英語教學的天空里自由翱翔。
面對一棵樹的秀美與一片森林的浩瀚之美,我們更多地會被森林的浩瀚之美所感動。在英語教研組中,我們每一個教師個體都一枝獨秀,而由其組成的整體更是魅力十足。我們一方面自信地發揮著自己這個整體的力量,另一方面虛心地吸收其他整體的能量,并幫助兄弟學校的教研組成長。2008年以來,我們教研組先后與常州市金壇區堯塘小學、建昌小學、河頭小學等學校的英語組結對,一帶一,組幫組。結對一個組,發展一門學科,培養一批新人。經我們引領過的薄弱學校,如今英語教學均已走在全市前列。現如今,在完成金壇區小學英語名師工作室的建設之后,我又承擔起新的任務,成為常州市英語名師工作室的領銜人,指導、帶動常州市小學英語青年教師成長。
正是這一系列多層次、多方位的校際互動,給了我一次又一次虛心獲取教學經驗,提高教學水平的機會。我校英語教研組也先后獲得“江蘇省新課程實驗先進集體”“常州市首屆優秀教研組”“常州市第二屆示范教研組”等稱號。
回望我耕耘過的英語教育園地,那里已山花爛漫,佳木蔥蘢,而我則一路向前,放飛心靈,追尋更加好的自己。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華羅庚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