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梅
【摘 要】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進步,教育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教育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在一定程度上還能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在當代教育中,政治是學生學習生涯當中必學的科目之一。但隨著時代的進步,政治課在也被更名,在從“思品”當中更名為“道德與法治”,在課程內容當中也做出較大的改動。在整個教育體系當中,這種更名在某種意義上更加證明了法制教育在當今教育當中的地位,所以加強學生的法制教育勢在必行。
【關鍵詞】法制精神 重要意義 影響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4.065
在當今教育發展過程當中,政治課已由傳統的“思品”更名為“道德與法制”,這種更名不僅與時代相接軌,在一定意義上還意味著當今法制教育的重要性。現如今,加強學生的法制觀念不僅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還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本文將著重講述在學生教育當中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為什么會產生更名這種現象。
一、為什么會產生更名這種現象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教育在發展過程中占據了重要的位置。在整個教育體系當中,傳統的“思品課”也被更名為“道德與法制”,在教材的名稱上做了改動。近年來,隨著教育的不斷發展,法制教育在國民經濟當中占據了重要的成分,在整個教育體系當中,應當嚴抓學生的法制知識課程。青少年正處于成長的階段,所以形成一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對于青少年來說至關重要,不僅影響著學生的身心健康,對學生以后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嚴抓學生的法制課程勢在必行。
相對來說,無論是“思品課”還是“道德與法治”在根本上來說都是政治課,對學生的終身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道德與法制”在內容上來講是在教材內容上注入了新的、與時代相關的內容,在形式上能夠帶領學生與時代相接軌。在政治課程當中,法制內容上的更新與法律在中國的重要性有著緊密的聯系。所以此次更名不僅符合時代的發展還與課程改革相適應。
二、關于“思品”更名“道德與法治”在歷史上有哪些變化
在傳統教學當中,“思品課”被稱為“思想品德”也統稱為政治課,意在教導學生思想政治覺悟。主要面對學生在成長、學習以及生活階段面對的各種問題,面對這種情況運用道德思想對學生進行提升思想意識和自身的道德修養等。“思品”更名為“道德與法治”在內容上增添了許多新穎的元素,在形式上更加的多元化,可以說是與時代齊頭并進的一門課程。在八十年代初期,教育部在教學課本當中將“法律常識”也設為必修課,可見“法制教育”這門課程學生來說具有重要的影響。在1985年,中共中央也下發明確的條例把法制教育與當代公民的民主權利添加到學生的課程內容當中。這次教材的改革,對于學生來說是一次思想上的洗禮,對于老師來說也是教學上的一次創新。所以加強“道德與法治”教學在一定程度上不僅能夠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對于老師自身發展也有重要的影響,可以提高教育者自身的法治觀念,在某種意義上還可以提高教育者自身的文化內涵,促進師生共同發展。
三、更名的這種變化將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從“思品”到“道德與法治”在名稱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這次更名也進一步表明了法制教育對于學生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這次更名不僅是名稱上做出較大的改變在內容上也注入了新的活力。彌補了傳統課本當中的不足,在真正意義上內容以學生為本,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法制內容進入到課本當中,對于青少年來說,使青少年增強了法制意識,對以后終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道德”與“法制”就關系而言兩者在內容上是相輔相成的,二者之間相互促進,相互作用。強調法制并不是意味著道德對于青少年來說并不重要,道德對于青少年來說對于發展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所以說,只有將道德與發展兩者有機結合開來,才能更好促進學生的發展,對于學生的樹立正確價值觀念也有積極作用。在教材當中,“道德與法治”與時代相結合,繼承了傳統的優秀文化,與現代教育相結合,在根本上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在實際教學當中,“道德與法治”主要講述設計內容較為復雜,但都是以生命教育為主體,對公民以及學生進行意識教育,讓學生從真正意義上懂得教育的重要性,從而加強學生的法治教育。對于學生來說,近年來,由于社會的不斷進步,社會上一些不良思想也在時刻威脅著青少年的思想健康,所以加強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勢在必行,加強法制教育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還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學生的實際教學當中,學生會存在錯誤的意識,認為道德與法治在內容上與環保沒有關系,存在這種思想實質上是一種錯誤的意識。這種思想是陳舊的,沒有與時代共同進步,存在著落后的思想觀念。在當代教育當中,應把“法制與教育”的范圍看的更為寬廣一些,不要太局限于以往的思想。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法制教育”在更高層次上也是環境的法治教育,對培養學生樹立環保意識、增強法治觀念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作為新一代的教育者也有責任將環保意識傳播開來,在學生內心深處樹立正確的環保意識,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更好的服務于社會。在法制教育上不僅需要老師的巨大努力,在一定程度上還需要家長的積極配合。因為家長對學生具有重要的影響力,只有家長和老師結合開來,才能更好的促進學生的發展。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思品”更名“道德與法治”在一定意義上是一次重大的改革,對于學生來說能夠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對于老師自身來說也能豐富老師的文化內涵。在學生的實際教學當中,作為學生的人生導師,對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教育者自身在加強文化修養之外還要切實落實學生的法治觀念,積極的培養學生法律意識。只有這樣才能將法治意識深入人心,才能為國家培養新一代的接班人。
參考文獻
[1]. “思品”課更名“道德與法治” 將法治精神的種子播撒在青少年心田[J]. 中國民族教育,2016,10:14-15.
[2]徐永勝,張克新. 傳承與創新——2014年河北省中考思想品德試卷評析[J]. 教育實踐與研究(B),2015,04:23-45.
[3]梁江濤. 道德與法治,引領青少年走進生態文明[J]. 環境教育,2016,05:38-41.
[4]余凈植. 道德法治論——在道德與法律的互動意義上[J]. 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02: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