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遠
春節期間,父親每晚準時收看央視的《中國詩詞大會》,我不知不覺也被吸引。相比于詩詞里的古人,現代人生活棲居的環境日益鋼筋水泥化,在不知不覺間忽略了“嫩于金色軟于絲”的柳條上探頭探腦的芽苞和泥土中等待“春風吹又生”的小草。因詩詞大會而“老夫聊發少年狂”的父親,提議要帶著全家去春游、放風箏。
少年時代的春游,除了有一天可以名正言順地在該上學的日子里撒歡兒,還有著“忙趁東風放紙鳶”的期許。那時放的風箏都是自己動手做的。姐姐找來細長的竹子,小心地破成竹篾,先彎成半圓,再用透明的魚線固定成蝴蝶的形狀。又在文具店買來白紙和顏料,比照著蝴蝶的竹框架在白紙上描出大致形狀,為了能飛得高遠,特意畫成了鳳尾蝶,用鉛筆描出蝴蝶翅膀上的花紋,再讓我用毛筆蘸上顏料給蝴蝶涂色,最后用漿糊將其在竹框架上包邊固定,一直做到深夜才全部完工。
《紅樓夢》中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詞”中寫到了大觀園中放風箏的熱鬧場景。其間李紈對黛玉說:“放風箏圖的是這一樂,所以又說放晦氣,你更該多放些,把你這病根兒都帶了去就好了。”
“放晦氣”一說寄予的是人們的美好期望,不過春天踏青放風箏,的確對健康大有裨益。史書《續博物志》載:“放風箏,張口仰視,可以泄熱。”放風箏時,隨風箏而動的身形千姿百態,使四肢筋骨舒展;又與自然親近,呼吸新鮮空氣,使身心舒暢。此外,放風箏時,仰頭張目,眼睛和脖子都得到運動,是親近手機的“低頭族”們的最佳運動,也是化解“每逢佳節胖三斤”的小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