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云海+孫朝平+王國云
【摘 要】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以“循環—差異”教學改革項目一體化實驗工作為載體,統籌安排,有效地提升了各初中學校尤其是農村初中學校教職工的教育教學理念,建構了“循環—差異”教學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模式,促進了學校教育的現代化,課程資源的共享化,教學教研的一體化,教師成長的專業化,學生發展的平等化。
【關鍵詞】“循環—差異”;課程資源;教學教研;教師成長;學生發展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02-0050-03
【作者簡介】1.高云海,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教育局(江蘇淮安,223001)副局長;2.孫朝平,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教研室(江蘇淮安,223001)主任,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物理特級教師;3.王國云,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教研室(江蘇淮安,223001)副主任,高級教師。
2015年,江蘇省100個縣(市、區)6100余所義務教育學校全部通過縣域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國家督導認定,成為全國義務教育基本均衡全覆蓋第一省,并認為江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江蘇樣本”值得總結、推廣。2009年,淮安市淮安區年所轄26個鄉鎮(場),其中一所是離縣城30多公里的車橋鎮初級中學,我們研究決定把它作為實驗學校,開展“循環—差異”教學改革實驗(該校生源、師資、質量、管理等方面具有很強的代表性)。
一、“循環—差異”教學改革實驗促進了學校教育的現代化
1.引領并提升了教育教學理念。
一是落實農村學生基礎素質發展的底線。據統計,全區約24%的家庭教育條件優越、各方面表現優秀的小學生向城區優質初中集中,甚至出現了從幼兒入園就開始陸續向城區“移民”的現象。對于鄉鎮初中來說,必須堅守義務教育階段發展學生基礎素質的底線,必須堅守新課程標準“下要保底”的底線,決不能讓一個學生掉隊甚至輟學。承認學生發展的差異性,堅決完成義務教育發展學生基本素質,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的根本任務。二是轉變觀念,為教學實驗提供思想基礎。通過對現代教育理論及“循環—差異”教學實驗的思想理念、策略措施的學習、培訓,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堅持科研興校、科研興教,在開展“循環—差異”教學實驗活動過程中,教師的教師觀、教學觀、學生觀、課程觀、質量觀和評價觀等在持續提升,其實驗教學理念和行為受到南通市、上海市閔行區等省市來訪專家、學者的高度評價。
2.提高了學校教學教研管理水平。
一是聚焦課堂教學改革,狠抓配套制度建設。完善集體備課制度。每學期初由區教研室學科教研員組織骨干教師分解課程標準,解讀教材,修訂單元、課時《導學案》,設計教學方式、手段,提高了備課質量。狠抓有效課堂建設,通過開展“循環—差異”教學改革實驗向課堂45分鐘要質量。堅持聽課議課制度。要求全區初中學校校長、教師、學科教研員每學期必須完成指定的聽課議課節數。每學期末專門組織檢查學校聽課議課組織情況,定期組織交流展示骨干教師聽課記錄、評課交流記錄,并納入校長、教師年度績效考評系列。二是組建教育協作片提高區域整體水平。全區于2010年初成立6個初中教育協作片,成立領導小組,由分管局長任組長,教育科、教研室負責人為副組長的領導小組。每個協作片有5個成員學校,成員分組兼顧到薄弱學校和優質學校的比例,兼顧到地域特點。分片定專題開展“循環—差異”教學改革實驗活動。
二、“循環—差異”教學改革實驗促進了課程資源的共享化
1.共享課程教學資源。
一是學科課時導學案資源。針對農村薄弱初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教師教學的實際情況,項目組研究開發學生學習“導學案”優化師生課堂教學活動,使“導學案”成為“循環—差異”教學最重要的學習資源和載體。學科“導學案”結構與課堂環節相對應,主要包括目標分層定位、個體自學、同伴互導、練習檢測和拓展延伸。每學期前由區教研室按課時組織教師編寫,并印發(或通過電子資源包)給廣大教師共享。經過多輪修改和教師的個性化調適,所編制的“導學案”已經更加完善并實用化。二是數字化課程教學資源。創建“循環—差異”教學專題網站共享課程教學資源。設立學科資源中心欄目,匯集全區相關學科課標教材解讀、課堂教學視頻、優秀教學設計或課堂實錄、作業設計、教具制作、課例分析與點評,教師可以對所關注的內容下載使用,也可以發帖、跟帖發表意見和建議,或者將自己的優秀作品進行上傳。此外,開辟“專家在線”“精彩博文”“‘聯盟學校教學動態展示”等專欄。重視組織“一師一優課”活動,征集優秀課時教學資源,并打包發給全區教師共享。組織全區相關學科教師收看省教學新時空直播課堂,現場研討交流,撰寫心得體會文章。
2.分享課標分解成果。
一是分享學科課程標準分解成果。“循環—差異”教學實驗旨在立足課堂,聚焦課堂,優化教學,落實教學目標任務。因此,組織教學前必須科學分解學科課程標準,準確表述課時教學目標任務。繪制雙向細目表。從分年級、分學期的課標要求和教學單元及每冊教材的角度繪制“雙向細目表”,對所選用教材、教學內容的教學要求進行解讀,標出在單元及整冊教材中的權重。編制課時目標分解表。從課標中摘取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標準”確定合適的行為動詞、行為條件和表現程度。在此基礎上,分學科研制優秀課時教學目標設計案例,連同編制好的《單元雙向細目表》和《課時目標任務分解表》通過電子資源包等方式進行共享。二是分享學業水平測試數據。學生學業質量檢測可以更好地服務于教師教學行為改進和教學質量提升。從2013年起,每學期末組織統一命制學生學業水平測試卷,參照省檢測內容(問卷和試題)。要想提高監測質量和監測數據的價值必須科學地命制監測試題,必須有序地組織監考和網絡閱卷,當然還必須進行數據的合理分析與研究。2015年,區教研室牽頭申報立項了省級重大研究項目“學生學業質量校際差異的成因與對策研究”。每學期監測結束,召開全區各中小學校長、鄉鎮學校教研員學測分析反饋會議,并組織全區相關學科教師共同研究試題結構、監測要點、命制意圖,尤其關注學生能力發展和創新思維方面考查情況,正確地發揮考試“指揮棒”的應有作用。
三、“循環—差異”教學改革實驗促進了教學教研的一體化
1.改進了教學實踐。
一是優化了“教學五認真”。通過組織集體備課,共享“導學案”,個體二次備課,加強了課前準備。通過“循環—差異”教學模式研究,明晰了課堂教學環節,明確了課時目標任務,重視遵循學生認知規律組織三輪循環學習,承認學生發展差異,分層設計目標,分層設計檢測試題。通過研究,優化組織學生學業水平測試,并在學測命題研制、結果分析的過程中轉變觀念,改進教學,在落實知識積累目標的同時,加強對學生關鍵能力和創新精神等核心素養的培養。二是改進了教研活動方式。重視校本培訓和專家引領相結合,突出抓好“案例研究”。結合具體案例分析,解讀課標,研究教法、學法,優化教案設計、作業設計和學測試題命制。重視運用學科QQ群、“循環—差異”教學專題網站、直播課堂等現代媒體平臺開展教研科研活動,縮短空間距離,節約了時間,方便了研討、交流和分享;申報立項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初中‘循環—差異教學實踐研究”,深入研究“循環”“差異”教學的內涵、特征和教學評一體化等問題。
2.豐富了教學理論。
一是創新了課堂教學模式。通過反復實踐和論證,成功地總結提煉了“基于課程標準的‘循環—差異教學模式”。二是提出了循環學習、差異學習觀點。通過教學實踐和課堂觀測分析,提出學生的學習具有“循環學習”的特點,即個體自學、同伴互導和教師解難三輪學習;具有“差異學習”的特點,即承認學生個體在智能水平與類型、學習水平與能力、學習興趣與意志等方面的素質差異,認為教師應該針對有差異的學生設計適合學生個體潛能發展的目標,允許不同的學生自主選擇不同的學習內容、學習過程、學習方法,實現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在學習”和“真學習”。
四、“循環—差異”教學改革實驗促進了教師成長的專業化
1.達成了專業教師的基本標準。
一是理解并執行教學常規要求。教師日常教學工作中最平常、最重要的應該是“教學五認真”,即努力做到認真備課、上課、布置和批改作業、輔導和考核等。開展教學改革實驗必須加強對教師基本教學技術的培訓。按照“循環—差異”教學模式組織實施教學,通過“循環學習”“差異學習”來實現學生發展;針對課時教學目標任務分層設計檢測試題,組織測試,加強總結反思,改進教學行為。二是認識并參與了教科研工作。開展實驗工作以來,區學科教研員分片、分學科巡回組織集體備課、磨課、說課、同課異構教學活動;編印《“循環—差異”教學理論與實踐手冊》,統籌組織學習、研討“循環—差異”教學基本信念、操作策略以及實驗中生成的問題或困難,他們在參與和推進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提升了教研科研水平。
2.加快了卓越教師的成長步伐。
一是提高了課堂教學展示水平。實驗教師經常深入課堂、觀察課堂、分析課堂,經常聽課、開課、評課,參與磨課,一些農村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顯著提高。與泰興洋思中學開展“同課異構”活動,邀請省教研室專家現場點評;在省中小學教研室“教學新時空”平臺圍繞專題進行5次專題研究成果展示性網絡直播教學。二是提高了課題研究的專業性。申報立項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初中‘循環—差異教學實踐研究”,成立總課題組,劃分子課題,由實驗學校、實驗教師分別承擔子課題、子課題的小專題開展研究。由總課題組統籌安排調查研究、文獻學習、課堂觀測、總結提煉等。
五、“循環—差異”教學改革實驗促進了學生發展的平等化
1.資源配置的標準化。
一是均衡配置辦學資源。在“循環—差異”教學實驗啟動的時候,加強了對實驗器材、設備設施和實驗耗材的普查,并予以及時購置,必須達到省定配置標準,必須保證學生個人實驗。目前,全區農村學校在校舍、圖書、計算機、實驗器材等人均享有資源方面已經接近或超過城區學校配置水平。二是建立農村校長、教師保障制度。針對部分鄉鎮初中學科教師結構性缺乏和體育、美術、音樂等課程教師不足的情況,選派超編鄉鎮、學校的教師對口支教;選派部分骨干教師到城區學校跟崗學習,再返回安排到主要崗位開展工作;在年度教師招聘的時候安排定向報考,專門予以落實;實行長期在農村學校工作的教師晉職晉級優先;城區學校教師評聘高級職稱必須有農村工作經歷。
2.受教育機會的均等化。
一是學生就近入學率穩中有升。車橋鎮初級中學2009年開展“循環—差異”教學改革實驗,2012年第一屆實驗班學生參加中考,橫向對比其他優質初中,實驗學校中考七門學科總分均分水平最高,總分成績集中度最高。同年,“循環—差異”教學模式開始在全區陸續推廣。全區農村初中學校學生生源流失減少,部分學校就近入學率已經觸底反彈,甚至出現向農村學校“返流”的情況。二是促進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我們在調查分析學生的意愿及潛質、在廣泛征求家長意見的基礎上,深入開展各種學科實踐活動和興趣、特長活動,比如科學小實驗、校園種植養殖、足球俱樂部文化建設、農民畫、藝體特長發展等,讓學生成長更加積極、主動和快樂。<\\Ysc01\d\江蘇教育\2017年\2017管理\01\KT1.T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