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幸田
近年來,書法藝術以其自然美觀,輕松實用而飽含藝術氣息的特點博得了眾多藏家的喜愛。我與盧鴻武相識于2016重慶文博會,時見他身著白色短衫正凝神作書,揮灑自如,筆走龍蛇,片刻功夫,一副精美作品亦告完成。他的書法作品穩實沈雅,筆力瀟灑,飄逸流暢,昂揚之氣在幅面彌漫,實乃墨之光彩,極具韻味,眾人不禁嘖嘖叫好。
盧鴻武,1954年生,祖籍四川安岳,后定居重慶。民革黨員,大專文化。現為中國現代硬筆書法研究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四川分會會員,四川楹聯學會會員,重慶書法家協會會員。他出自書香世家,幼承家學。1971年右手因工致殘,未墮其志,以虎口執筆習書,師從王冬齡、駱恒光等人;曾入中國美院函授學院書法篆刻專業進修。其書法初學顏真卿,后涉二王、米元章,繼攻明清諸家,旁采雜收,熔冶一爐,自成風格。書作以正書、行草見長,其正書樸拙雄渾、骨力遒勁、氣勢恢宏;其行草瀟灑磊落、嚴于法度卻不失靈動。
盧鴻武的行書作品秋瑾詩《對酒》1986年參加廣東省舉辦的“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20周年中外書法家作品展覽并入選《作品選集》;其行草書法作品在江蘇舉辦的2006年第二屆“國立杯”全國書畫藝術大獎賽上榮獲一等獎,以后曾陸續獲得全國、省市大賽一、二、三等獎;2016年參加重慶市殘疾人才藝大賽榮獲美術書法類二等獎;他的書作亦入選多種獲獎作品集;多件作品在《書法報》《中國書畫報》等報刊發表;《青少年書法報》《青少年書法》《現代工人報》《四川工人日報》、重慶廣播電臺等媒體曾作專題介紹;編入《中國當代書法家辭典》《中國殘疾名人辭典》等;書法作品流傳海外,深受贊譽。
書法欣賞,不僅看形式、意境,還要看文字的內容,這也是書法不能只是點線組合,以及在藝術欣賞中書法欣賞的特點之一。草書是漢字的一種字體,結構簡省、筆畫連綿,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在狂亂中覺得優美,一直散發著獨特的藝術魅力。盧鴻武的草書佳作“莫放春秋佳日過,最難風雨故人來”,詩句選自清代大學者孫星衍撰寫的一幅楹聯。整幅書法作品渾然一體而錯落有致,可以看出書家在創作時的氣定神閑,心游萬仞。疏朗蕭散的章法、俯仰多姿的字體,饒有情趣,不失為高格調的佳作。
行草書法主要是介于行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也可以算是行書的草化或者草書的行化。行草書法既不會像楷書那樣刻板規范,也不會似草書那般潦草和難以辨認,可謂是集合了兩大書體的優點于一身。盧鴻武出自屈原《離騷》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和宋·歐陽修《生查子》的“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的兩幅行草作品筆力遒健,行筆瀟灑自然,書法功力扎實,流暢灑脫,結字甚有特色,令人稱嘆。整幅作品撇捺大膽,姿態橫生,剛勁與秀美兼融,詩文更添無限意蘊,由此可以感受出書家技巧的成熟,學養襟抱的豐厚。這幅作品風骨卓然,灑脫浩蕩,無拘無束,昂揚向上,可謂佳作難得,堪稱精品。
一幅好的書法藝術作品,給觀賞者第一的感覺就是整體的美感。盧鴻武的自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書法條幅,整幅作品字型張弛有致,上下呼應,左右映帶,氣貫神溢,血脈相通;字密不覺擁擠,字與行間能揖迎避讓而顯通靈透氣,筆劃輕巧自然,變幻多端,作品于用心書寫中凸顯美感,具有強烈的視覺效應。作品將原詩的意境和思想表達得天衣無縫,獨具魅力,整體看上去美不勝收,仿佛佳釀入口,越品越覺甘美沁人,是難得的書法藝術品。其他包括《家和萬事興》在內的多幅行草作品,完美的文字結構、巧妙的運筆手法、連貫的行云氣勢、得體的章法布局,顯示出獨特鮮明的個人風格。
盧鴻武的隸書“劍膽琴心”和“獨惟志遠”,兩幅作品結構嚴謹,筆法舒緩靈動,韻道十足,流暢婉轉,氣韻和諧,字字見用心。
盧鴻武的內容選自周敦頤的《愛蓮說》的楷書作品的起筆、行筆、運筆、收筆,嚴守法度,一絲不茍,極力守護著傳統書法藝術中所注重的文字結構和運筆規律。字體大開大和、豐滿有力、端莊挺拔,結體方正茂密、松緊適宜,筆畫橫輕豎重、豐厚飽滿、氣勢雄渾,顯示出獨有的個性。而其中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成為千古絕唱,至今仍膾炙人口。名句與佳書相配,珠聯璧合,更是相得益彰。
漢字書法表意,有一種外形的自然之美,詩歌具有韻律美,詩書的結合,更讓人如癡如醉。書家筆下的功力有同于畫家的造型能力。畫家造型能力強,則畫任何東西都不賴;書家筆下功夫深,則寫任何書體都見功力。盧鴻武的書法佳作總而言之,筆力精湛,意境頗佳,講究字體造型之美、點畫搭配之美、線條變化之美、章法顧盼之美,極具觀賞價值。
“生命不息,筆耕不止”,如今,雖然盧鴻武已是六十有余,身體還有些殘疾,但他從未停止對書法的追求和熱愛,一直專注于書法藝術的創作。“翰墨小道,壯夫不為”,然能通其理、精其法,形成自家獨特面目,實屬不易。目前他的書作于法、理上有所創獲,能得古雅之氣,還可在趣味上再行努力。因為任何藝術都是心靈的外化載體,只要悉力汲取各方面的素養,滋養書藝,技進乎道,必然收獲滿滿。
(責任編輯:江 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