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冬妮
摘 要:隨著社會科學技術不斷發展,我們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教學的要求也越高,現代教育不僅需要高學問的人才,同時還要求具備高素質,高的品質。在教育深化改革的影響下,不斷提高素質教育,我們對職業高中教師教學進行了一個全面的研究。現代教育理論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扮演了多樣化的角色,他們不僅是作為一個知識,科學,技術的傳播者,還是學生們學習和模仿的榜樣,社交人際關系的藝術家,同樣也是為學生集體的領導者,是學生們知心的朋友,培養一代代國家的棟梁之才。
關鍵詞:職業高中;高中;數學教師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01-0234-01
隨著社會科學技術不斷發展,我們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教學的要求也越高,現代教育不僅需要高學問的人才,同時還要求具備高素質,高的品質。在教育深化改革的影響下,不斷提高素質教育,我們對職業高中教師教學進行了一個全面的研究。
1 新課標下對教師角色的要求
1.1 教師應該具備新的教育理念
在教育全面深化改革下,要求教師也應該用新的教育理念來教學,尊重學生,指導學生。傳統的教學方式忽略了學生的心理發展,只是要求學生要具備高學歷,掌握知識,能過應對考試的應試教育。現代教育要求教師要求教師不僅能夠“傳道受業”,還能“解惑”,了解學生內心對學習的想法和態度,引導學生從心里能接受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建立平等互信的師生關系。
1.2 教學過程,教師應具備創新精神
社會的不斷發展,對學生能力的要求也更多樣化,而創新精神的養成要求老師在傳授知識的時候對學生進行引導,在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的讓學生養成對問題的探究和鉆研的精神。據調查顯示,目前很多職中學生在數學學習方面有所欠缺,成績不是很理想。而這個問題的起因有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學生在初中學習數學的時候,老師只是單純的教授他們數學知識,而不注重培養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能力,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不到快樂,從而讓他們對學習產生了厭倦的心理,放棄了對數學的學習。
從上面可以看出,培養學生學習能力,讓他們能夠主動的學習是教學中更加重要的任務。怎樣讓學生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老師可以在教授知識的時候對他們進行引導。比如,教授數學的時候,可以讓他們知道這個只是是怎樣被發現,被創造,中間都經歷了一個怎樣的過程,這個知識可以運用在生活中的那些方面,讓學生體會在創造過程中的嘗試,失敗,在失敗,成功,體會到成功的成就感和喜悅,通過他們自已對數學的切身探究更加深刻的了解知識的內涵美。[1]
1.3 新課程的多樣化要求數學教師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
職業高中的教學,具有多樣化的特性,這就要求教師也具備全面的綜合素質。要求數學教師不僅能夠教授數學的基礎公共知識,同時對整個高中的數學體系也有全面的掌握,能過讓學生根據自身的特點和發展方向來選擇不同的課程,讓教授的課程致力于學生的興趣和志向,為他們今后的學習提供更加堅實可靠的基礎,同時滿足他們今后職業發展的需求。
2 職業高中數學教師應具備的素質
2.1 高中數學教師教學理念的轉變
職業高中數學教師首要的是要清楚明白教育、課程的改革是必要的,也是極其重要的,老師要做的就是甩開老舊的教育理念,掙脫古板教學模式的束縛。教育的改革,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給學生樹立正確的教育素質榜樣。[2]另外,高中數學老師要意識到教師這一角色在教育改革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正確認識到在這場課程改革中教師的作用,可以用自己滿腔的熱情投入到課程改革創新中去。最后一點,目前教育都提倡素質教育,而數學素質教育的提出,更加要求數學教師在正常授課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動手動腦能力,也要關注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新世紀的數學基本理念就是“人人學習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可以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1]
2.2 數學教師知識結構的更新
教育的改革必定促進著課程的改革,而教師的知識結構也必然要隨著課程改革而隨之得到更新,以往教師的知識結構簡單的由本性知識、條件知識、實踐文化與文化知識所構成,課程的改革導致課程知識有的是教師掌握的,但有的卻是沒有掌握的,這就需要教師及時的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教師為了適應新的教學,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適時的通過自學或者培訓提升自己的專業理論知識,也可以通過實時的新聞報道、報刊等媒體手段來拓展自己的能力與知識域,充實自己的時間知識。當然,數學文化課的新增不僅需要數學教師了解自己專業的歷史之外,同時也要深刻的理解數學這門課程的教育價值,隨著社會的進步,也許數學教師未來會面對更加復雜的學生,這也正意味著數學教師不斷加強自己的心理素質和拓展自己的知識面,可以用全新的面貌和最新的教育理念進行自己的教學事業。
2.3 數學教師心理觀念的更新
社會在不斷進步,教師這一職業也就沒有從前那般神化,從前的文學時代,教師是學生的知識來源,學生要通過老師的授課教學,獲得知識,才可以自己看書閱讀;如今是信息的時代,學生們可以借助更多的工具獲得自己想要得到的知識,畢竟互聯網的渠道是很多元化的,這樣一來學生從媒體、網絡上獲得的知識與信息要比從教師那里來得快速與豐富,所以現在教師在學生那里的權威要大打折扣,教師要適應這樣的心理落差。
教師并不是神圣不可高攀的,在授課的課程中,只有老師與學生有交流,教師的授課效果才會好,學生獲得知識的質量才會高,老師與學生是相互的,老師要成為學生的朋友,才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學習能力、以及上課的積極性,一般情況而言,老師與學生有著平等的人格,這也是教師心理觀念需要接受的事情。
參考文獻:
[1]梁文閣.淺談職業高中數學教學課教學[J].課堂內外(教師版),2013(5):45-46.
[2]余小紅.在新課程理念下如何實現高中數學教師角色的轉變[J].大觀周刊,2012(49):239-241.
[3]唐燕青.新課改后初、高中數學教學銜接性問題探討——初中數學教師在中學數學延續性教學中的作用[J].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6,23(13):345-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