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湖南當代戲劇劇種興衰談

2017-03-10 17:35:52尹伯康
藝海 2017年2期
關鍵詞:歌劇戲曲

尹伯康

〔摘 要〕當代的湖南戲劇劇種,隨著時代的推移,有興有衰。本文論述了興衰的情況和原因,以及再走興盛之路的途徑。

〔關鍵詞〕 地方戲曲劇種 非地方戲曲劇種 劇種興衰談

劇種是戲劇藝術的單元,猶如修房子一樣,許多單元構成一座大廈,戲劇藝術也由許多劇種構成。

劇種這種稱呼是新中國成立以后興起的。建國前只稱什么班子,什么戲,什么劇,而沒有明確的劇種概念。建國后,政府文化部門將流行于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特點、不同風格的戲劇劃分為若干劇種。全國共有戲曲劇種三百余個,上海藝術研究所主持編撰,由上海辭書出版社于1995年6月出版的《中國戲曲劇種大辭典》設立條目介紹的共335個。

湖南的戲劇劇種大多為地方戲曲劇種,《中國戲劇志·湖南卷》設立條目者十九個。非地方戲曲劇種中,有戲曲劇種京劇和越劇,有皮影戲、木偶戲,還有話劇、歌劇和舞劇。建國以來,地方戲曲劇種和非地方戲曲劇種都有所發展。

地方戲曲劇種

地方戲曲劇種,首先有個定名問題。民國年間,湖南地方戲曲沒有明顯的劇種概念和定型的劇種名稱;有些劇種有多種稱謂,有些劇種以其流行的地域而被稱為某地的班子,如長沙班子、祁陽班子、衡州班子、岳州班子等。建國后,各戲曲劇種才逐步定名。“湘劇”的名稱雖然最早見于民國九年(1920)的《湖南戲考》,抗日戰爭時有湘劇抗敵宣傳隊的成立,但解放后湘北一帶的地方大戲劇種都稱湘劇,為了區別起見,湘劇一度稱作“長沙湘劇”,上世紀八十年代才正式定今名。衡陽湘劇在抗日戰爭時期曾由大春臺、老春華、大吉祥三個戲班組成“湖南抗敵衡陽湘劇宣傳隊”,解放后仍用此稱。祁劇過去稱“祁陽戲”、“祁陽劇”(見劉守鶴《祁陽劇》),五十年代初期定今名。辰河戲因兼唱高腔、彈腔,彈腔稱漢戲,其劇團稱“高漢劇團”,1955年定名為辰河戲。巴陵戲過去稱為“巴湘戲”、“岳州班”,1953年定今名。荊河戲以前叫“上河戲”,還曾一度稱“湘劇”,1954年以其早期流行于長江荊河段而定名“荊河戲”。武陵戲俗稱“常德班”、“沅河班”,解放后一度稱為“常德湘劇”,1957年改名“常德漢劇”,八十年代編撰《湖南地方劇種志》時定名為“武陵戲”,但一般情況仍稱常德漢劇。

民間小戲劇種,民國年間有的稱“楚劇”,有些劇種也有多種稱謂,也是建國后逐漸定名的。如衡陽的“馬燈”、“花鼓戲”一度改稱“衡劇”,后定名為衡陽花鼓戲,繼又改成衡州花鼓戲;長沙和邵陽一度稱“楚劇”的花鼓戲定名為長沙花鼓戲和邵陽花鼓戲;岳陽俗稱“甕琴戲”、“花鼓子”的定名為岳陽花鼓戲;常德舊有“喀喀戲”、“燈戲”、“花鼓兒”、“楊花柳”、“柳子戲”諸種稱謂的定名為常德花鼓戲;祁陽“花鼓燈”與道縣“調子戲”在零陵合流為零陵花鼓戲。湘西的南路陽戲和北路陽戲合稱陽戲。湘西花燈戲和以平江為代表的湘北花燈戲,以嘉禾為代表的湘南花燈戲合稱花燈戲(湖南花燈戲)。湖南各地稱儺堂戲、儺戲、師道戲、儺神戲的劇種定名儺戲(《中國戲曲志·湖南卷》中以“儺堂戲”開條)。

1953年冬,花垣縣麻栗場文化站以石成鑒為主,將苗族故事《瀘溪峒》改編成大型苗劇《團結滅妖》,于1954年農歷正月初六日在麻栗場首次草臺演出,轟動四鄰,繼又正式成立業余苗劇團,于是苗劇正式誕生。誕生后編演了《帶血的百鳥圖》等優秀劇目。1954年,廣西三江縣演唱侗戲的陽爛鄉劃歸湖南通道縣管轄,從此通道縣境普遍演唱侗戲,為湖南民間小戲劇種之一。1956年,嘉禾縣人民政府派新文藝工作者李楚池到該縣祁劇團去組織昆曲老藝人全面發掘昆曲遺產,恢復昆曲劇目;1957年9月,省文化局扶植湘昆,特調嘉禾祁劇團赴省會匯報演出;同年11月,省文化局委托嘉禾縣舉辦昆曲學員訓練班;1959年12月,中共郴州地委決定以嘉禾縣訓練班為基礎建立郴州專區湘昆劇團,于是湘昆劇種正式恢復。

至此,湖南形成了湘劇、祁劇、辰河戲、衡陽湘劇、武陵戲、荊河戲、巴陵戲、湘昆八個地方大戲劇種,長沙、衡陽、邵陽、岳陽、常德、零陵六種花鼓戲和陽戲、花燈戲、儺戲、苗劇、侗戲等民間小戲劇種,以及民間戲曲劇種,共計十九個地方戲曲劇種的格局。這十九個地方戲曲劇種在《中國戲曲志·湖南卷》中開了條,立了戶。此外還有少數未立戶的地方戲劇種。據說湘西還有“酉劇”,不知是什么演出形式;常德地方有“絲弦戲”,因處于形成階段加之沒有專業劇團,因而戲曲志湖南卷中沒有開條立戶,但在新時期已建有專業劇團常德市鼎城區絲弦戲劇團,并編演了《旋轉的鈔票》等優秀劇目。

數十年來,湖南地方戲曲不但恢復了湘昆劇種,新創了苗劇,傳入了侗戲,而且其他劇種大多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居首位者為長沙花鼓戲,建國初期即以整理的優秀傳統劇目《劉海砍樵》在北京亮相,特別是編演現代戲方面成績斐然,“文革”前編演了《三里灣》、《打銅鑼》、《補鍋》等多劇,新時期以來編演的《老表軼事》、《秋天的花鼓》等劇目入選國家舞臺藝術精品系列。省花鼓戲劇院對該劇種的發展貢獻更大。該院以長沙花鼓戲為基礎,吸收其他花鼓戲的養分發展成為具有特色的湖南花鼓戲,被稱為“省花路子”,各地不少劇團都走“省花路子”的道路,形成了全省眾多的屬于長沙花鼓戲劇種的劇團,一段時期多達三十余個,戲曲志湖南卷中設條介紹者三十三個。其次是湘劇,成立了省級劇院,并創辦了小演員訓練班,培養出一批優秀演員成為劇院的藝術骨干,并在其基礎上成立了湖南省戲曲學校。建國初期,即以整理的《琵琶上路》、《打獵回書》等優秀傳統劇目在北京打出了劇種的品牌。幾十年來,整理改編了不少湘劇傳統名劇,其中的《拜月記》率先搬上銀幕;同時創作了大批優秀現代劇目和歷史戲,如《馬陵道》、《李貞回湘》、《古畫雄魂》。再次是祁劇,也建立了省級劇院,創辦了眾多有成就的小演員訓練班,省戲曲(藝術)學校建有祁劇科,邵陽市藝術學校迄今仍保留祁劇科,這些科、班為劇種培育了大批優秀青年演員,成為各地祁劇團的藝術骨干。省祁劇院和衡陽市祁劇團編演了不少優秀劇目,省祁劇院的《昭君出塞》三上北京,《目連救母》轟動省城,衡陽市祁劇團的《甲申祭》獲得全國性會演多種獎項;院、團合作的《夢蝶》納入國家舞臺藝術精品系列。湘昆劇種恢復以后,也在演員訓練班的基礎上建立專業劇團并發展為省團,以新培養的優秀青年演員和移植、編創的優秀劇目多次與浙昆、蘇昆進行藝術交流,在全國享有一定聲譽,被列為全國五個基礎較好的專業昆劇團之一。其他如武陵戲、巴陵戲、荊河戲都培育了新生力量,促進劇種的發展;武陵戲和衡陽湘劇、辰河戲整理的傳統劇目《祭頭巾》、《思凡》和《醉打山門》、《破窯記》,巴陵戲新編的《棄花翎》等劇都享譽首都。民間小戲劇種中,邵陽、衡州、常德花鼓戲也都有一定的發展。

非地方戲曲劇種

京劇:入湘以來,在民國年間有一定的發展,一直有專業戲班和業余票友活動。建國初期,湖南還有長沙、湘潭、黔陽、衡陽、郴州、常德、洪江、辰溪、湘西自治州等地的十來個專業劇團。1959年,以達子紅、井燕媚為首的長沙京劇團改為省京劇團,為京劇在湖南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先后從省內外聘請一批演員,充實了劇團力量。1963年又以省戲曲學校京劇科學員為基礎,并從北京聘來一批演員成立了省青年實驗京劇團。“文革”后雖然只保留了一個省京劇團,但集中了原省京和青京的藝術骨干,陣營較為強大。五十余年來,編演了《廣陵散》、《紫英》等優秀劇目。此外,湘潭市京劇團在省內外也有一定影響。迄今,長沙、湘潭、張家界等地的京劇票友活動仍然十分活躍。

皮影、木偶:湖南民間流行的業余皮影戲隊近千個,業余木偶戲隊近百個。1956年7月,省文化局調邵陽市木偶劇團與省皮影隊合并,成立湖南省皮影木偶劇團(后改名“湖南省木偶皮影藝術劇院”)。省級專業劇團的建立使湖南的皮影木偶藝術得到新的發展。六十年來,不但創作演出了如皮影戲《龜與鶴》、《兩朋友》、《三只老鼠》、《人狼同舞》,木偶戲《金鱗記》、《智取威虎山》、《化蝶》等大批優秀劇(節)目,而且進行了各方面的大幅度藝術革新,先后赴歐、亞、美洲和大洋洲數十個國家和地區上百個城市訪問演出、慰問演出或參加國際木偶皮影會演,影響遍及全球。

越劇:外地流入湖南的戲曲劇種,在耒陽縣建有專業劇團。幾十年來也編演了如《向杲》等優秀劇目,1988年以改編排演的《龍杖悲歌》赴上海參加中國劇協上海分會主辦的越劇折子戲匯演,獲得“三新優秀”獎(新劇目、新形象、新唱腔)。

話劇:我國的話劇,以其編劇方法、演出形式、表演風格之不同,可分為早期話劇和現代話劇兩個時期、兩種模式。如果將建國后的話劇從現代話劇中分出單列的話,則這一時期的話劇又可稱之為當代話劇。三個時期的話劇在湖南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早期的話劇通稱“新劇”,以區別于舊戲曲;又稱“文明戲”,以示文明進步。它是仿照日本新派劇演出形式又滲入一些舊戲曲的成份而形成的,興起于二十世紀初期。湖南的早期話劇是我國早期話劇第一個組織春柳社的成員、湖南瀏陽戲劇家歐陽予倩發動的,在長沙市建立了文社。現代話劇是師承西歐的社會問題劇,并接受傳統的民間戲劇影響,不斷解決民族化問題而成長、發展起來的。現代話劇在湖南,以抗日戰爭前夕、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三個階段比較活躍。早期話劇和現代話劇在湖南的發展情況,本文不加論述,著重介紹當代話劇在湖南的發展情況。

建國后,湖南的話劇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個階段,雖然其骨干隊伍仍然是抗日戰爭時期進入湖南的抗敵演劇六隊成員,演出的劇目仍然是現代話劇的演出樣式,但是演出團體已由建國前在中共領導下的民間進步團體建成了省級國營劇團——省話劇團。省話劇團的建立標志著湖南話劇進入到當代話劇的新階段。建國初期,除了省話劇團以外,還有活動在濱湖一帶的紅星歌劇話劇團、民藝歌話劇團、大中華劇團、通俗話劇團、桃源藝工歌劇團、漢壽民藝歌話劇團、湘江大眾話劇團、株洲通俗話劇團、南縣五一話劇團、大眾歌話劇團、澧縣藝工歌話劇團等。這些劇團后來又陸續解體,民間話劇團體的解體,并不意味著湖南話劇的衰落,因為省話劇團對話劇藝術有較大的發展。

省話劇團1953年成立以前,即以部分演員參加赴朝鮮慰問演出,1956年又以排演的《雷雨》參加文化部舉辦的第一屆全國話劇觀摩演出,獲表演獎、導演獎和幾個演員獎。從此湖南話劇團的創作和演出進入一個興旺時期。數十年來,編演了大量的優秀劇目。“文化大革命”前,創作的《地下火焰》、《赤膽紅心》、《電閃雷鳴》等劇具有全國性的影響。“文化大革命”時期創作的《楓樹灣》和新時期創排的《望斷云滅》搬上了銀幕。新時期以來編演的優秀劇目在三十個以上。其中劇作家陳健秋創作的《梅子黃時》、《水下村莊》以及《世紀風》、《飛呀飛》等劇都獲得國家級的最高獎項,《韶山升起紅太陽》赴新加坡演出,轟動獅城。八十年代,一些話劇演員運用啞劇藝術形式表現現實生活,省話劇團杜長裕、陳健秋等編演的《眾生相》組合啞劇,進京演出時,專家們認為該劇組走了一條既不同于外國,也不同于本國其他啞劇的獨特的道路,建立了“中國式”啞劇的湖南模式。啞劇的編創,既是話劇演出樣式的一種發展,又為后來興起的小品啟發了創作方法。2008年,湖南著名相聲演員大兵與省話劇團合作編演了一部三幕相聲劇《奪寶熊兵》,運用諷刺戲劇的表演手法,詼諧幽默的相聲語言和風趣新穎的表演形式,拓展了話劇的舞臺空間。這又是一種話劇型的新樣式。此后大兵于2009年10月出任省話劇團副團長一職,組建了隸屬于省話劇團的湖南省喜劇團。

近些年來,湖南的一些大專院校紛紛成立業余劇社,編演的劇目亦以話劇為主,話劇在湖南呈現著欣欣向榮的態勢。

六十余年來,湖南的話劇得到了巨大的驚人發展。

歌劇:我國現代歌舞劇的發展,大抵有三個階段:一是“五四運動”后的歌舞劇階段,載歌載舞,歌舞不分家;二是上世紀四十年代延安的新歌劇運動階段,以歌唱、對話表演故事,但以無固定聲腔而有別于舊戲曲;三是建國后的歌劇、舞劇各立門戶階段。第二、第三階段的歌劇在表現形式上沒有本質區別,是一種繼承關系。

建國初期,湖南的部隊和地方建有不少專業文工團和大量的業余文工團,都演出了不少老解放區傳來的新歌劇如《白毛女》、《兄妹開荒》等。全省文工團整編后,新歌劇一時輟演。但如前述的濱湖一帶的歌話劇團,仍繼續在湖南城鄉演出歌劇。他們一直生長在群眾之中,經驗豐富,演技較高,演出的劇目往往生動、活潑,獲得群眾的喜愛,如《小二黑結婚》等劇。

新文藝工作者中,有一批為創建湖南新歌劇而積極奮斗的同志,在他們的要求和建議下,從省文工團分出來的花鼓戲演出團于1956年一度改名湖南歌劇團,并成功地試演了一個小戲《女社員》,用方言演唱,標明為地方歌劇,曾于1957年到武漢、南京、上海等地巡回演出,受到黎錦暉等專家的贊許。但是這個戲和這種作法受到湖南有些同志的反對,在1957年初宣布把湖南歌劇團改為湖南花鼓戲劇團,在反右派運動中一批主張搞地方歌劇的同志因在鳴放中紛紛提出意見而被錯誤地劃為“新歌劇右派反黨集團”。筆者認為:一些同志積極創建新歌劇,其用心和意圖是好的,但要脫離傳統(戲曲傳統)而創建地方歌劇的做法,是不容易的,是需要花大力氣的,因而遭到一些同志的反對也是可以理解的事;但是這些同志因為在鳴放中提出純屬于學術性的意見而被打成“新歌劇右派反黨集團”則是完全錯誤的。

1958年,在大躍進的氣氛中,湖南曾建立了三十九個專業文工團,其中有一部分歌話劇團、歌劇團、或以演唱歌劇為主的文工團。這些劇團是常德專區歌劇團、長沙市實驗歌劇團、郴州專區文工團、株洲市文工團、湘潭市歌舞劇團、邵陽地區實驗歌劇團等。這些劇團演出了不少優秀的歌劇劇目,如《洪湖赤衛隊》、《江姐》、《紅霞》、《紅珊瑚》、《紅鷹》、《紅松店》等,都是當時流行于各地的名劇。也有不少自創劇目,如長沙市實驗歌劇團曾編演了反映解放戰爭初期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反動派斗爭的《革命的兩手》。

“文革”后,湖南的歌劇得到長足的發展。1979年,在全省專業劇團戲劇、歌舞創作節目會演中,涌現了《中原女烈》、《毛澤健》、《禮尚往來》、《月夜歸來》等優秀歌劇劇目和苗歌劇《帶血的百鳥圖》。其中表現革命先烈向警予革命事跡的《中原女烈》以生動、完美的演出反映更為熱烈,是我省自創的第一個質量較高的歌劇劇目。1980年,在全省首屆巡回演出戲劇季中,又有《三個女兒的婚事》、《不準出生的人》等優秀歌劇劇目,《三》劇還曾流傳到滬、津等七個省、市。

1980年省文代會期間,因歌劇問題錯劃右派、改正歸隊的朱立奇、銀漢光和長沙市歌劇團編劇李克琳等同志發起組織湖南省歌劇研究會,得到省文聯、省文化局的支持,于1981年11月17日正式成立。12月,朱立奇等作為湖南代表參加了全國歌劇研究會大會,會后,湖南歌劇研究會聯合省文化局劇目工作室,促成了1984年3月的全省歌劇巡回觀摩演出。

1984年6月,全國歌劇座談會和歌劇調演在北京舉行。為了檢閱兩年來我省歌劇創作成果并探討歌劇創作上的一些學術性問題,湖南省文化廳于3月18日至4月1日舉行了振興歌劇巡回觀摩演出活動,組織專業人員五十余人。從吉首出發,經常德、長沙、湘潭、株洲、衡陽到郴州,沿途觀摩了《帶血的百鳥圖》、《書記推磨》、《棒打鴛鴦》、《犁擔姻緣》、《燈花》、《蜻蜓》、《攔車》、《月光曲》、《芙蓉姐》、《月到中秋》等大、小歌劇各五個,邊看邊議,最后在衡陽舉行了三天座談會。巡回觀摩后,派出八名代表參加全國歌劇座談會,《蜻蜓》、《犁擔姻緣》二劇被調去為大會演出,受到首都觀眾和中宣部、文化部和有關方面的好評。從此,湖南被譽為“歌劇的綠洲”。

全國歌劇座談會后,為迎接全國歌劇會演,湖南成立了臨時歌劇工作組,通過一系列工作,于1986年6月29日至7月7日在長沙市舉辦了全省歌劇、話劇觀摩演出。演出中涌現了《深宮欲海》、《公寓·13》、《小巷歌星》、《想穿牛仔褲的老知青》、《藍花豹》等大型歌劇和侗族神話歌舞劇《茶花妹》等優秀劇目。當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國歌劇研究會和湖南等部分省、空軍政治部在長沙聯合舉辦的“1986年歌劇交流演出”中,湖南演出的《深宮欲海》、《公寓·13》、《小巷歌聲》、《燈花》獲優秀演出獎,《深宮欲海》獲得優秀創作獎,其他三劇獲創作獎。《深宮欲海》一劇,以其生動的人物刻畫、深刻的思想內涵、豐富的細節描寫和氣勢磅礴的演出,達到了較高的藝術境界,為湖南歌劇創作的一塊里程碑,受到專家們的高度贊美。湖南的歌劇創作也受到專家們的高度贊譽。中國歌劇研究會名譽會長賀敬之說:“湖南是歌劇之鄉,它給中國歌劇史譜出了新篇章。中國歌劇研究會會長張拓認為湖南“是中國歌劇振興的根據地和綠洲”。

自此以后,湖南的歌劇創作出現了蓬勃發展的新局面,陸續創作了不少新的優秀劇目。如《從前有座山》、《馬桑樹》、《無手的軍禮》、《瀝瀝太陽雨》等,均參加全國歌劇觀摩演出獲獎。此外還有《雪恥之戰》、《長凳上的家常話》等一批優秀歌劇劇目。

新世紀以來,又在歌劇的基礎上發展了音樂劇,編演了《同一個月亮》、《天門狐仙·新劉海砍樵》、《劉海砍樵》等優秀劇目。其中,《同》劇于2006年參加湖南藝術節獲田漢大獎及導演、音樂、舞美等多項獎勵,2008年又參加了教育部、中國劇協舉辦的首屆中國校園戲劇節,主演陳物華獲優秀表演獎(全國排名第一)。音樂劇是由喜歌劇及輕歌劇(或稱小歌劇)演變而成的,是十九世紀末起源于英國的一種歌劇體裁,溶戲劇、音樂、舞蹈于一爐,富于幽默情趣和喜劇色彩,流行于全世界。上世紀三十年代,有梅花少女歌舞團、霞影歌舞團、明月歌劇社(黎錦暉創辦)等近十個歌舞團來長沙演出歌舞劇(即音樂劇);抗日戰爭初期,湖南本地曾成立湖南通俗劇團,該團抗戰時期曾演出話劇和通俗歌舞劇宣傳抗日,幾經變易,建國后發展成現在的常寧縣歌舞劇團。當今的音樂劇,是當年的歌舞劇的進一步發展。

舞劇:從歌舞劇分出單立門戶的劇種,湖南歐陽予倩曾于1919年與劉資平合編了我國第一部舞劇《快樂之兒童》,多次演出。建國后,湖南民間歌舞團于五十年代根據毛澤東詩詞“蝶戀花”改編了小舞劇《蝶戀花》,又從花鼓戲移植了大型舞劇《劉海砍樵》。后者于1959年參加全省戲劇會演時,評論者認為它“巧妙地溶匯了湖南的民間舞蹈”,“穿插了舞龍燈、板凳龍舞”,還“吸收了京劇靠把‘藤牌槍、‘狼牙劍等舞蹈身段”,“吸收了西洋芭蕾舞的舞蹈語匯作營養”,是一次“成功的創舉”(見1959年省戲劇會演《會刊》第26期)。此劇是湖南編演的第一個舞劇,在“文化大革命”中的六十年代末還在城步演出過。“文革”后,省歌舞團又于1994年推出第二部大型舞劇《翠翠》參加省文化廳舉辦的新劇(節)目會演,獲優秀劇目獎,名列榜首。此劇后來改名《邊城》,重新排練后,于1997年赴廣州參加第五屆中國戲劇節,反響強烈,獲得多項獎勵,專家們認為它是“一出品味很高的戲,如詩如畫,是自然美、純情美、人性美的展示”。1999年10月,該劇應邀赴奧地利布根蘭州首城鐵城州演出時,達到了轟動的效果,贏得觀眾經久不息的掌聲,從此打開了舞劇的局面。此后,省歌舞團相繼推出了《古漢伊人》(2003年獲省藝術節金獎)、《南風》(2008年文化部調往北京演出)、《天山芙蓉》(2010年獲文化部第十三屆文華優秀劇目獎,赴新疆慰問演出受到熱烈歡迎)等優秀舞劇劇目,并成立了舞劇團和歌劇團兩個分團,進一步發展舞劇。

劇種興衰談

如前所述,六十余年來湖南的戲劇劇種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但從整體來看,有興有衰,有起有落,時興時衰,時起時落,變化無常,一波三折。從時段看,有時興,有時衰;從劇種看,有的興,有的衰。這其中的興衰原因,興旺發展的途徑,是值得加以探討的。

建國初期,文工團活動頻繁,地方戲曲通過“三改”呈現出新的面貌,戲劇演出十分興旺。1958年大搞現代戲運動,大肆否定戲曲傳統,戲曲領域經歷了一番短暫的折騰。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場大災難,戲劇領域深受其害,地方戲曲劇種傳統劇目停演,戲劇創作停滯不前,所謂的京劇“革命樣板戲”一統天下,萬馬齊喑,湖南的所有戲劇劇種都衰落不堪,大有一蹶不振之勢。這是戲劇藝術、戲劇劇種一個極大的波折。1976年粉粹“四人幫”反革命集團后,落實黨的各項政策,開放傳統劇目,戲劇演出熱火朝天,劇院門庭若市,戲劇藝術、戲劇劇種出現了空前的興旺局面。但是八十年中期以后,特別是九十年代以來,由于社會的發展,多種娛樂方式的興起,人們生活習慣、思想感情和欣賞興趣的變化,戲劇藝術、戲劇劇種又開始走向衰落,步入低谷。基于上述,戲劇藝術、戲劇劇種之所以時興時衰,是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和社會發展的自然規律所致。政治上的沖擊本來是可以避免的,社會發展的自然規律則是不可改變的,需要從各方面加以適應。

就劇種而言,有的劇種興,有的劇種衰,則是劇種自身的原因所致。為什么興,為什么衰,是取決于劇種是否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適應人民群眾的需求,能適應者興,否則衰。話劇、歌劇和有些戲曲劇種興旺,是它們適應了社會的發展,適應了人民群眾的需求;而有些地方戲曲劇種因為缺乏適應的能力,便處于衰落的境地,僅有的劇團也朝不保夕,名存實亡。即算是興旺的戲曲劇種,也存在著衰落的一面,比如湘劇、祁劇劇團逐漸減少,演職人員逐年減員,演出日益困難,形勢仍然十分嚴峻。如何謀求劇種興旺發展的途徑,筆者根據一些劇種興旺的經驗和歷史上戲劇藝術發展的規律,提出以下幾點不很成熟的想法。

首先要有正確的指導思想。這種指導思想就是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要面對現實,承認困難,認識自己的不足;同時又不要妄自菲薄,看輕自己,自暴自棄,要敢打敢拼,勇往直前。要千方百計適應社會發展、適應時代前進的需要,與時俱進;要千方百計適應人民群眾的需求,與人民群眾心心相印,血肉相連。要發揚本劇種之所長,克服本劇種之所短,對本劇種實行脫胎換骨的徹底改造。具體需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革新創造。這是任何行業興旺發展的途徑,只有革新創造,才能與時俱進,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話劇、歌劇為什么興旺,因為它們都進行了革新創造。話劇跨的步子更大,建國前,從文明戲發展到話劇。建國后,湖南省話劇團首先運用了啞劇藝術;接著成立“校園演出隊”,演出校園劇在學生中培養觀眾;繼又建立小劇場藝術;后又與相聲演員合作編演相聲劇。幾十年來革新創造沒停息過。歌劇也從歌舞劇分出來自立門戶,近期又發展了音樂劇。皮影木偶戲革新創造的步子也大。皮影戲在建國前就進行了藝術改革,試用廢膠片代替制作影人的牛皮、驢皮和紙殼,用電燈照明代替牛蠟、桐油燈,使影人形象鮮明。建國后發展更大,過去雕刻的紙型只有黑白兩色,現在有了五顏六色、絢麗多彩;過去只有兩根操作桿,現在用了五根,使表現的人物、動物每個關節都能自由活動,表現更加活靈活現;燈光也由過去使用植物油燈、汽燈改用日光燈管,并由一根加到二十根,能漸明漸暗,從根本上消除了操縱桿的影子。原來的布景簡單,現在增加了豐富多彩的布景,如《鬧海》的水景、《火焰山》的火景,還采用了拖景。道具也更加多樣;影偶也較前放大了一倍。木偶戲的木偶制作也更加精巧,人物的眼、口、舌、腳、手指頭都能活動自如,如在走臺步、甩發、抖袖和《金鱗記》元宵節觀燈一場的舞獅、舞龍、玩羅漢、耍蚌殼等表演中,比真人表演還形象、有趣;還巧妙地運用提線木偶和布袋木偶的技巧,使劇中人物能騰云駕霧,小場子用小舞臺,并由竹架改成了金屬裝置,使之更為牢固。演唱也都由男聲唱女腔改為女演員唱旦角,使其音色更符合人物需要。2012年,省木偶皮影藝術保護傳承中心編演的皮影戲《人狼同舞》,打破了傳統皮影戲平面透視的舞臺空間,首創了一個立體、多維的三屏并立的視聽審美空間;同時有意識地把影視藝術的一些元素與皮影相結合,如蒙太奇手法的運用,還大膽吸收借鑒現代多媒體投影、地方傀儡戲等表現手法,大大豐富了皮影戲的表現力。這是更大幅度的革新創造,在國際皮影戲舞臺上尚屬首次。幾十年來,戲曲劇種也進行了大量的革新創造。比如導演制度的建立,戲曲音樂、舞臺美術的革新,現代戲的戲曲化等等。近些年來,一些戲曲工作者在尋求新的表現手法。比如2004年省京劇團演員凌珂策劃、老作家趙遂平執筆,根據海明威同名小說改編的京劇《老人與海》,演出中一改傳統京劇以鑼鼓和二道幕轉換場景的方式,采用只有人物對話聲的靜場;在表現上大膽吸收影視、話劇的表現手法,以聲和光來塑造環境、烘托氣氛,演出后觀眾反映良好,就是一流。我省戲曲發展的歷史,也是一個革新創造的過程,從弋陽腔專演目連戲到編演連臺大本戲演唱傳奇劇本,又從弋陽腔、青陽腔、昆曲到南北路,經歷了幾個重要的發展階段。其革新創造的目的,也是為了適應反映新的題材,適應人民大眾的需要。今天的戲劇劇種的發展何嘗不是如此。

二是兼收并蓄。這是將有利于本劇種興旺發展的藝術因素吸收進來以豐富劇種的表現力。我省的戲曲之祖目連戲就具有廣采博納、兼收并蓄的特點。從劇本上看,它吸取了不少與目連救母主線無關的其他故事或表演片斷以擴大演出篇幅,豐富演出色彩,如吸收《尼姑思凡》、《和尚下山》、《老漢駝妻》等小戲和表演片斷,祁劇目連戲還有《海氏懸梁》、《追趕芙蓉》等插曲。從演出上看,亦從民間吸取了大量養分,豐富表現手段,比如武術方面有跟斗、拳術、打飛叉、跳桌子之類,特技方面有噴焰火、耍獠牙、吊繩子、踩高腳之類,還有“啞背瘋”、“兩頭忙”、玩猴戲、打花輥之類的雜耍,集民間藝術之大成。建國后,我省不少劇種也是采取了兼收并蓄的作法。比如省花鼓戲劇團以長沙花鼓戲為基礎,又吸取了其他花鼓戲的養分(包括劇目、音樂、表演技法、表現方法等)而形成“省花路子”就是一例。湘昆移植了辰河戲的《搶棍》、《潑粥》、《撈月》,吸收了衡陽湘劇的《醉打山門》、《對刀步戰》和祁劇的《宜城三醉》等昆腔折子戲,豐富了本劇種的劇目,又向浙昆、蘇昆、上昆老藝人學習劇目、學習表演,豐富本劇種的表演藝術,從而得到較大的發展。省話劇團以話劇為主體,又編演啞劇、課本劇、相聲劇、小品。近期發展的音樂劇,溶戲劇、音樂、說白、舞蹈于一爐,廣泛地采用高科技的舞美技術,不斷追求視聽效果之完美結合。皮影木偶以及不少戲曲劇種都大膽吸收影視藝術以豐富本劇種的表現力。筆者曾在澳門水舞間劇院觀看《水舞間》的演出,演出場地是一個長約三十米、寬二十余米的橢圓形場子,四周為看臺,猶如看球賽的露天操場,可容納幾千觀眾。場子底部至場子頂也有二十米以上的高度,場頂掩沒在暗處,根本看不到頂。演出是由一些零散的表演片斷組成,隱約可以看出一個中心情節:一個姑娘因觸犯了某條族規被關在一個鐵籠子里,其戀人千方百計救她,經過一番艱苦的拼搏,有情人終成眷屬。表演的形式多種多樣,表演場地一會兒是臺面,一會兒在水里,水中一會兒露出一個涼亭,一會兒露出一座橋,一會兒露出一個平臺;一會兒臺面做戲,一會兒水中做戲,一會兒平臺上表演,一會兒半空中表演;打秋千跳水,高臺跳水,飛車橫過二十米的半空,融雜技、車技、體育、舞臺表演、高科技布景設計于一爐,達到世界頂尖級水平,被稱為“世界最精彩的水上匯演”。我們觀看演出之前,該節目已演出數月,場場爆滿。這是大幅度的兼收并蓄,其做法多少可以啟發我們的思路。

三是生產劇目。劇目是劇種的基本因素,是一個劇種的基礎。不少優秀傳統劇目使該劇團為廣大人民所熟悉,代代相傳,傳遍大江南北,傳了幾個世紀,這是各個劇種的財物。要珍視這批財物,加以整理、演出,讓它們繼續在人民群眾中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同時所有劇種都必須生產新的劇目。建國以來,湖南大多數劇種都生產了一批優秀劇目,有的成為經典作品。戲曲劇種中,如湘劇《拜月記》、《馬陵道》,祁劇《昭君出塞》、《目連救母》,常德漢劇《思凡》、《祭頭巾》,衡陽湘劇《醉打山門》,辰河戲《破窯記》,湘昆《武松殺嫂》,長沙花鼓戲《劉海砍樵》、《三里灣》、《打銅鑼》、《補鍋》、《牛多喜坐轎》,邵陽花鼓戲《打鳥》,衡陽花鼓戲《打鐵》;還有話劇《地下火焰》、《電閃雷鳴》、《水下村莊》,歌劇《深宮欲海》、《公寓·13》,舞劇《邊城》,皮影戲《龜與鶴》、《人狼同舞》,木偶戲《金鱗記》、《智取威虎山》等等,都是譽滿全國,打出了劇種品牌的戲劇經典。生產劇目,既要思想性與藝術性緊密結合,緊跟時代,打造精品;又要具有觀賞性和群眾性,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經看、耐看,百看不厭。既要“陽春白雪”,藝術性達到較高境界的高雅之作;又要“下里巴人”,為普通觀眾青睞的通俗作品,做到雅俗共賞。既要組織力量打造精品,參加會演;又要組織力量恢復一批傳統優秀劇目,維持日常演出并下鄉演出。打造精品參加會演能夠擴大劇種的影響,打出劇種的品牌;而常年不斷的演出更是劇種存活、發展的必由之路。戲劇表演團體、戲劇工作者必須與人民群眾息息相關,緊密相聯,要密切關注當前人民群眾的普遍心理、愿望和思想感情,了解他們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需要什么,喜歡什么,千方百計滿足他們的要求,戲劇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受到他們的青睞。

四是培養人才。演藝人員是劇種存活、發展的動力。一個劇種必須擁有一批較高藝術素質和表現能力的演藝人員。其中,演員更是重中之重。要花大力氣培養尖子演員。尖子演員是一個劇種藝術水平的代表,是一個劇種的標志,是一個劇種取得藝術地位,取得觀眾信賴的金字招牌。建國六十余年來,我省多數劇種都擁有一批能夠代表劇種藝術水平的尖子演員。老一輩演員中,如湘劇的徐紹清、彭俐儂、賀華元,祁劇的郭品文、李泥巴、筱玉梅、謝美仙,常德漢劇的李福祥、邱吉彩,衡陽湘劇的譚保成,巴陵戲的李筱鳳,辰河戲的陳依白、楊宗道,荊河戲的瞿翠菊,長沙花鼓戲的何冬保、胡華松、鐘宣淳,邵陽花鼓戲的王佑生,衡陽花鼓戲的張廷玉,話劇的葉問云、朱啟穗,皮影戲的何德潤,木偶戲的李海軒,京劇的達子紅等等,都是藝技超群的尖子演員。新生力量中,獲得國家梅花獎的左大玢、郭衛民、王永光、劉趙黔、賀小漢、陳少云、張富光、曹汝龍、楊霞、王陽娟、傅藝萍、彭玲、肖笑波、雷玲,都是各個劇種的頂尖人物。藝術學校是培養演員的陣地,要加緊培育尖子演員,表演團體也要在演出實踐中培養。對培養的演員要要求嚴格,更要讓他們有實踐機會;對已經取得成就的演員,要倍加愛護,讓他們向尖端發展。有成就的青年演員,也要樹立一輩子從事戲劇的事業心,并且勇攀藝術高峰。除演員外,編導、音樂、舞臺美術工作者等各類演藝人員也要加緊培養,讓他們參加各種培訓班,有較多的實踐機會,不斷提高藝術表現能力。只有演員和各類藝術人員得到不斷的提高,劇種才能不斷地發展,才能走向興旺。

五是擴展演出陣地。這一點,筆者將專題論述。

目前處于衰落境況的劇種,要振興要重新走上興旺發展之路,除了上述各劇種共有的途徑之外,還要從本劇種的實際出發進行具體的分析。首先要研究本劇種的歷史,分析它過去興起、發達和當前衰落的原因。當前之所以衰落,除了時代前進、社會發展,人們思想情感、生活習慣和欣賞興趣轉移等各劇種共有的原因之外,是否還有劇種自身特有的原因,如果有,需對癥下藥,加以克服。過去之所以興起,也要具體分析。湖南有些地方戲曲劇種是憑借著祀神、游儺還愿而興起的,今天這種祀神習俗消除,劇種的依托消失,八十年代后期以來,戲劇演出走向衰落,劇種再次失去依托,這就要尋求新的依托,開拓新的途徑。總之,劇種要與時俱進,不斷適應社會的需要,適應人民群眾的需求,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猜你喜歡
歌劇戲曲
戲曲的“形變”——“陌生化”表演凸顯戲曲寫意性
當代陜西(2021年20期)2022-01-19 03:23:46
戲曲從哪里來
戲曲其實真的挺帥的
走進歌劇廳
用一生詮釋對戲曲的愛
海峽姐妹(2018年9期)2018-10-17 01:42:44
近期國內歌劇/音樂劇演出預告
歌劇(2017年11期)2018-01-23 03:41:29
從門外漢到歌劇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劇
歌劇(2017年11期)2018-01-23 03:41:20
論戲曲批評的“非戲曲化”傾向
戲曲研究(2017年3期)2018-01-23 02:50:39
近期國內歌劇/ 音樂劇演出預告
歌劇(2017年7期)2017-09-08 13:09:37
從門外漢到歌劇通 歌劇在路上
歌劇(2017年4期)2017-05-17 04:07:3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呦| 亚洲天堂网在线观看视频| 一区二区日韩国产精久久|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 国产视频自拍一区| 青青久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91蜜芽尤物福利在线观看| 久久77777|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影院| 精品国产网站| 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欧美www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 波多野结衣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乱子伦视频三区| 色综合手机在线| 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一区女同|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成人亚洲视频| 99re精彩视频| 在线中文字幕日韩| 欧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网综合| 99re在线免费视频| 日韩黄色大片免费看| 亚洲精品天堂自在久久77| 再看日本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最新国产午夜精品视频成人| 91小视频版在线观看www| 久久精品国产999大香线焦|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洲色就色| 999精品视频在线| 无码有码中文字幕| 日韩av资源在线| 999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精品久久 |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在线观看| 欧美色伊人| 国产办公室秘书无码精品| 亚洲天堂啪啪| 2021国产v亚洲v天堂无码|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 欧美高清三区| 国产丰满大乳无码免费播放| 18禁黄无遮挡网站| 五月天久久综合| 国产精品三级av及在线观看| 538国产视频| 日韩高清中文字幕| 亚洲最大情网站在线观看| 99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国产理论片在线播放|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水蜜桃| 亚洲无码37.|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网站| 2020极品精品国产| 六月婷婷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天天摸夜夜操| 亚洲婷婷六月| 九九热视频精品在线| 又黄又湿又爽的视频| 婷婷色在线视频| 在线欧美日韩国产| 中文字幕中文字字幕码一二区| 黄色网站不卡无码| 亚洲日韩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费不卡| 又爽又大又光又色的午夜视频| 91九色视频网|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性视频久久| 日韩人妻少妇一区二区| 国产黑丝一区| 国产在线第二页| 亚洲视频色图| 久久情精品国产品免费| 麻豆国产精品视频| 欧美精品在线看| 日韩人妻精品一区| 91极品美女高潮叫床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成年人网站| 欧美日韩在线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