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怡泊
〔摘 要〕為了提高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有必要將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在藝術設計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的結合路徑方面,應當注重開設史學類課程,建立將藝術設計與社會科學相融合的交叉學科,不斷深化教學體系及教學模式的改革,重視各種非課程的教育形式,為社會發展培養適應現實需求的實用型設計人才。
〔關鍵詞〕 藝術設計專業 通識教育 專業教育 結合路徑
一、通識教育的內涵
“通識教育是近代關于教育目的和內容的一種教育思想,在高等教育階段,指大學生均應接受的有關共同內容的教育。通常分屬若干學科領域,提供內容寬泛的教育,與專業教育有別。” [1] 從性質上來看,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都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目的來看,通識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適應社會全面發展的人才。通過通識教育學生可以建立更為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健全的人格。而非課程的教育形式鼓勵學生更多地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從內容來看,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明顯差別,通識教育是一種寬泛的、非專業性的教育,也是一種非功利性的教育,因此其知識體系更加注重發展學生的基本知識、基本能力和基本態度。
二、藝術設計專業亟需開展通識教育
藝術類專業的不少學生都是通過短時間的專業培訓后參加高考,其學習藝術的目的就是升學,對專業的認識非常膚淺甚至功利。“藝術專業學生創造力與人文情懷的低下不僅將制約其個人的發展,而且直接影響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2]
1.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藝術設計是一門服務于大眾的學科,正確的人生觀、社會責任感和公共意識,是學習藝術設計這一服務社會的視覺語言的基礎。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設計師需要在自身職業的規劃發展和社會的自然和諧進步之間找到平衡。因此,需要在藝術設計專業的課程體系中融合通識教育的內容,學習關于歷史的、社會的、哲學的相關知識,形成對世界的正確的認知。
2.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
擁有理性思維的人能夠針對問題進行全面的觀察、分析、比較、概括。而對于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而言,理性思考能力體現的是對設計活動本質及規律的把握,對于個人的藝術創作具有重要影響。理性思維能力的提高單靠專業課程的教育難以真正實現,需要通過通識教育獲得各個領域的知識,并將之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設計理念。在專業教育中,注重通識教育,尤其是學習關于哲學、社會學、歷史學以及現代科學的相關知識,使學生對于藝術及社會的發展脈絡、發展特點、趨勢走向等方面有全方位的認識,提高學生的綜合設計能力,激發學生的設計思維。
3.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
長期以來,傳統的藝術設計專業教育過分強調培養“工匠式”人才,劃分過細的專業設置和相對單一的知識結構形成的專業隔閡阻礙了學生對其他領域知識的涉獵。因此一旦離開了本專業便面臨就業難的問題。要轉變這一局面就必須把通識教育理念和藝術設計專業教育相融合,豐富學生的知識構架,培養一專多能的新設計人才,使學生既具有良好的專業知識及技能,也具有較高的職業道德水平、職業規劃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3] 學生在畢業后就可以較快進入職業角色,較快適應新環境,較好完成各種職業活動,實現自己職業上的發展目標。
4、有利于學生從生活中汲取設計靈感
設計靈感是認識的一種飛躍,但是這種飛躍的實現不能單靠單純的冥思。藝術設計的靈感培養不僅需要較強的專業技能,還需要有堅實的人文基礎和社會實踐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在生活中發現美并創造美,才能提高自身設計作品的質感,使之成為真正被大眾所接受的作品。成熟的思維體系是由設計者通過生活的感悟由內心激發出的創造力。文學、藝術、哲學、音樂等科目是我們修煉心靈感受快樂的重要手段。[4]從通識教育中獲得的多領域中的知識,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起成熟的設計思維體系。
三、藝術設計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的結合路徑
藝術學科的獨立為我國設計教育界專業教育和通識教育的融合提供了契機。然而我國通識教育的發展基本延續了美國和歐洲的教育模式,雖有所成效但也飽受爭議。因此,需要結合現實情況重新探索專業教育和通識教育的結合路徑。
1、開設社會史學類課程
千百年來的文學、宗教、哲學是通識教育的載體,通過通識教育獲得的對人生問題、倫理問題的看法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設計的內涵。設計這一人類活動發展千年,然而設計的創造性本質卻沒有隨著時代變遷發生改變,創造性的體現則需要以設計內涵的充分理解作為基礎。 [5] 因此,應當開設中西方文明史、思想史等社會史學類課程,讓學生將藝術、歷史、文化和社會發展聯系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這樣就能彌補設計專業學生一味注重單純的專業技巧技能訓練的缺陷,使學生站在歷史的高度縱觀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有助于他們深入認識東西方人文思維,幫助其建立自己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2、系統完善設計史類課程
讀史可以明鑒,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可以從設計史學的相關課程知識中了解設計發展的歷史脈絡,形成對藝術設計的客觀認識,有利于其洞察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整體專業水平。系統完善設計史類課程,可以開設諸如現代設計史、中國服裝設計史、現代平面設計史等課程。此外,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自己興趣去選擇跨專業的課程。例如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可以研讀建筑設計史,從建筑的空間構造上汲取靈感,避免不注重設計發展脈絡所造成的設計膚淺。
3、建立將藝術設計與社會科學相融合的交叉學科
建立將藝術設計與社會科學相融合的交叉學科,彌補傳統設計教學的單一知識結構。設計的受眾是人、市場和社會,其重要本質是處理人與物的和諧關系。以服裝設計為例,需要設計師充分了解消費者的心理、服裝市場的發展規律、產品的定位等。這其中包含著服裝營銷學、設計心理學、經濟管理類等課程,因此需要結合設計市場的需要開設相關課程。讓學生通過這些課程形成對社會的正確認識,尤其是形成與藝術設計相關的各種社會性問題的正確分析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畢業后的職業生涯和規劃做相應準備和指導。
4、促進課程教學體系的改革
課程教學體系改革目的是為了更好實現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專業人才的目標。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融合主要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融合是一個融會貫通的復雜系統,其中包括了社會人文學科和其他多種藝術門類等相關課程,它們看似相對獨立,但又是彼此關聯的一個整體。融合的課程體系首先需要不同專業的教師承擔不同的科目,各專業的教師要做到齊心協力和精心規劃。此外,應當突破傳統封閉式教學,實現一生多師,體現不同學科師生交叉互動,充分激發師生的創新思維。再有,打破傳統教學中先從技能和基礎學起,再重組應用的設計專業教學方法,轉向以設計創新思維出發、集成式的訓練模式,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通”與“識”。最后,教學手段更應多樣化,運用生動靈活的教學環節啟發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
5、注重非課程的教育形式
要實現通識教育的效果,除了要重視課程的設置,還要重視發揮課程以外的教育形式,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6] 首先,學校應當積極利用社會資源幫助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爭取更多參加社會活動的機會,例如青年創意大賽、國際大學生時裝周、大學生創業大賽等。此外,在學校教育體系中,各種校園活動的開展(例如大學生藝術節、多種類跨學科的講座、知識競賽)都會對通識教育知識的宣傳起到積極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師生的認識。再有,形式多樣的校園社團組織,也會對學生形成積極影響,通過社團活動的舉辦,培養學生更多的興趣愛好更有利于達到通識教育的效果和目的。最后,充分利用校園網的資源共享優勢,加大對專業以外的知識傳播。還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公眾平臺,加強學校與師生之間的交流,及時發現學生需求。
結語
將通識教育與設計專業相結合,以“通識+設計”的模式幫助學生建立完善、合理的知識體系,彌補設計教育教學中“深而不廣”的弊端。在藝術設計專業大量招生的今天,應當緊跟時代發展步伐,不斷深化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促進學生完備的知識結構體系的建立,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及專業設計能力的提升,拓寬設計專業學生的就業渠道,為社會的發展培養適應現實需求的實用型設計人才。
參考文獻:
[1] 顧明遠.教育大辭典(增訂合編本)(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555.
[2] 寇焱.中國現代漆畫[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8.
[3] 陳高明. 設計專業引入通識教育的現實性探討[J].藝術百家,2015 (4):70.
[4] 武湛.物性--材料與作品意義的生成[N].美術報,2009-12-19(8).
[5]葉筠筠.藝術設計專業通識教育的基本理念與課程構建[J].藝術百家,2013 (s1):334-335.
[6] 劉菊青. 大學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發展研究[J].教育探索,2015,(10):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