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少杰
中交上航局航道建設有限公司
在建筑企業中,企業經營、投資等各種不同類型的活動,在財務管理中都能夠通過相關的財務報表分析出來,在“營改增”實行以后,建筑企業的現金流量相對傳統財務管理,現金流量相對增加。其主要表現在建筑企業有效運用“營改增”之后,其成本所花費的現金出現了一定程度上的減少;另外在企業中主要體現建筑企業進行各個項目投資上,現階段的稅收政策中,把營業稅變成了增值稅,并且在相關的進項稅額可以進行有效的抵扣,這樣的稅收當時能夠有效促進企業在生產模式上進行轉變,通過進項稅額可抵扣,這樣企業如果采購設備,在稅收政策上就能夠給予企業一定程度上又優惠,這樣能夠有效增加建筑企業財務管理中的現金流量,為建筑企業提高經營生產水平提供了重要的動力。第三,建筑企業在生產經營發展的過程中,針對某些項目,必然會進行有效的籌資活動,而“營改增”能夠因為刺激企業生產,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企業的融資力度會不斷增加,如果從大局上看,這樣的方式并不利于企業實現長遠的發展,因為一旦籌資的力度加大,那么在這樣的過程中利息就會不斷的增長,增加建筑企業的壓力,一定程度上影響建筑企業的發展。
建筑企業在進行統計稅務的時候,一般都是依照稅務發票進行的,而在沒有實施營改增的時候,各大企業都是使用的普通建筑業發票,在政策實施后,里面就多了銷項稅額與進項稅額這兩項,而且發票也變成專用的增值稅發票,和以前相比,對發票的管理和檢測就更加的嚴苛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發票的開具和管理難度。營改增的說明非常清楚,對于企業規模比較小的,只需要普通發票即可,它是與一般納稅人使用的增值稅專用發票相分開的,發票是具有法律效應的,如果使用不得當,也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企業在使用增值稅專用發票的時候,都是有記錄的,這些也會在繳納企業增值稅的時候體現,所以對于這種專用發票必須要做到及時發放、驗收和管理等程序,保障稅務部門的有效管理。
材料成本一直是建筑行業中比較看重的一項,如果材料成本有所下降,那也會給營業成本等帶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原因在于增值稅中的進項稅額能夠抵扣這一政策的實行。在建筑企業當中固定資產購置賬目金額出現減少情況,會將折舊費用整體降低,從而導致營業成本也受到影響而直線下降。以前的財務人員進行工作時,他們很清楚應該怎么處理增值稅和營業稅,雖然有時也會有改變,但都是很小的變化,但在營改增實行后,相關的營業稅收額度和資產價值都相繼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是比較大的,會計人員在做財務報表時,就會出現大大小小的問題。
隨著營改增政策全面實施推進,建筑企業稅務籌劃需要隨之發生相應變化以適應政策要求,在采用增值稅專用發票進行進項抵扣時必須保證發票合法性。在簽訂合同時,不僅關注自身經濟效益,同時需要將合同伙伴資質情況考慮在內,確保對方能切實提供用于抵扣增值稅發票。建筑企業在付款前,需要核對是否已收到對方提供付款申請書、是否已收到對方開具增值稅專票、是否已收到供貨方出具的購銷憑證,只有在確保所有手續完備時,才能支付相關款項。
營改增后,增值稅進項抵扣會計核算模式比計征營業稅會計核算模式更為復雜,營改增給建筑企業提供偷稅漏稅鉆空子機會,會計核算不能再像營改增之前聘請外部會計記賬、一人兼任多個崗位等會計核算模式那么簡單,稅務核算復雜性和專業性要求企業重視會計核算重要性,盡可能成立會計核算專業團隊承擔財務管理工作,保證職務和權力分離,形成權力制約與平衡局面,優化會計核算管理方式,加強會計從業人員專業技能和職業道德培訓。
建筑企業要從企業戰略角度審視現有財務管理體系不足,對財務管理體系進行合理規劃,對企業所有項目工程和項目經理提出更高專業要求迎接營改增挑戰,在與供貨商進行談判時要明確合同價格是否為不含稅價格。對企業財務管理機構進行優化,可以在財務部下設立稅務科全權負責企業稅務籌劃工作,專業機構的成立可以提高管理增值稅發票效率,提高稅務籌劃效果,切實幫企業減輕稅負承擔。
營改增政策實施以后,建筑企業不僅要調整優化會計核算制度以更好發揮營改增政策為企業發展帶來機遇,也不能忽視現金流量管理工作。通過加強建筑企業資金預算工作,全面控制應收賬款,借助信息化手段對資金及會計核算進行集中管理,全面提升資金管理效率,促進建筑企業會計核算統一規范。營改增后,建筑企業稅務籌劃空間更廣,企業要提高稅務籌劃可靠性和合理性,確保稅務籌劃切實發揮減輕企業稅負目的。
在“營改增”施行之后,作為經濟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筑企業要做好相應的準備,針對“營改增”的內容對企業的財務管理進行有效的研究,對企業的相關方面進行改革和創新,有效擺脫不利于企業發展的阻礙,通過科學性的應對措施,促進企業能夠提升管理水平,從而促進建筑企業在新時期中實現科學化發展。
[1]陳維示.“營改增”對建筑企業財務和會計的影響及對策探討[J].財經界 (學術版 ),2015(21):262+264.
[2]張鵬.試論“營改增”對建筑企業財務管理的影響與應對措施[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5(02):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