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秀,王淳,王曉波,王梅,王彩霞,劉立萍,李玢鈺,谷松
(遼寧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遼寧沈陽110847)
信息時代高校教師的教學素質培養
董秀,王淳,王曉波,王梅,王彩霞,劉立萍,李玢鈺,谷松*
(遼寧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遼寧沈陽110847)
信息時代,知識傳播、獲取途徑發生了深刻變化,這就對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作為傳授知識的重要主體,高校教師的社會角色也必然發生深刻變化。筆者認為,高校教師應該強化現代教育理念,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培養終身學習意識,重視教學科研互長,積極參加社會實踐,以應對新時代的挑戰。
信息社會;高校教師;教學素質;教育理念
信息時代,知識傳播途徑多元化、傳播速度快、獲取方式多樣,這對傳統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高校教師要掌握專業領域最新知識,培養高層次人才,如果僅精通業務,而不深入研究教育規律,就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筆者認為,信息時代高校教師應通過以下途徑提升教學素質。
傳統教育理念強調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獲取的知識基本上來源于教師與課本。現代教育理念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1]。信息時代,在線教育資源被大量開發,如慕課、網絡精品課程等,使學生不用上課甚至不用到學校就可以聽名師授課,獲取知識,這就完全突破了教育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不再是唯一的知識傳播者。
傳統“填鴨式”教學效率低,已不能適應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要求。現代教育理念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因此,教育教學應由傳統的教師單向灌輸轉向啟發式教學,采用如PBL教學、翻轉課堂等教學方法,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小組學習。高校教師只有轉變教育理念,真正形成現代教育理念,才能適應信息社會發展的大趨勢。
教師要具備只使用一塊黑板、一支粉筆就能講課的基本功。同時,在信息時代,還要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并利用現代教育理論和信息技術,對教育過程進行設計、評價、管理,對教學資源進行開發、利用,最終實現教學目標[2]。掌握現代教育技術,有利于教師提高教學效率,同時也是形成現代教育理念的客觀要求。高校教師不僅要掌握包括多媒體、計算機網絡等在內的信息技術,還要將這些信息技術靈活地運用到實際教學中,打破傳統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基礎醫學教學中,多媒體資源更是大有用武之地,它們能夠生動地展現人體形態學內容。比如,講解神經系統的解剖內容時,由于結構立體化、內容復雜,對學生的空間感和理解能力要求極高,如果缺乏輔助教學手段,則很難實現教學目標。另外豐富的教學資源還能解決課本中理論闡述有余、病例列舉不足的問題[3]。為此,我校加強了網絡教學平臺建設。高校教師要積極參與網絡教學平臺建設,并結合課程教學特點,構建高效率、高質量的教學平臺。
由于信息時代知識更新快,高校教師必須掌握豐富的業務知識,養成終身學習習慣,多讀書,多查文獻,把握學術前沿動態,及時進行知識更新。信息時代,大學生信息獲取途徑較多,如果教師不善于學習,不及時接收新事物,站在知識的前沿,恐怕很難獲得學生的認可,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作為基礎醫學教育者,教師應在教學中培養醫學生終身學習意識和自主獲取知識能力,探索開設實習期和畢業后醫學生需要的相關課程,采用遠程教學、網上教學等手段,使醫學生在醫學院校學習和培訓后,能跟上醫學發展步伐[4]。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概念的講授,注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有的教學管理者認為教師的精力有限,科研能力和教學水平難以兼顧。筆者認為,教師進行科學研究對于現代教育技術的掌握有促進作用[5]。教師科研越深入,便會對教學的體會越深,對教育技術的需求更強,對主觀能動性要求更高。將科研融入教學,既是科研成果的轉化,也是信息時代的一種教學特征。
教師只有以研究者的心態投入工作,才能更科學規范地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我校實行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項目,便對教師提出了教學科研互長的要求。實際上,科研教學法在基礎醫學教育中大有作為,已經有許多高校的教師在這方面做了有益的嘗試[6]。
醫學的實踐性很強,只有將理論融入實踐,才能真正實現教育目標。參加社會實踐,能促使教師快速更新知識,了解社會需求,培養自主學習意識,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學方法。高校的職能包括教學、科研和服務社會,信息化時代,高校教師應該將教學、科研和社會實踐有機結合起來。
綜上所述,信息時代的到來,對高校教師的教學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為了成為新時代的優秀教師,高校教師需要強化現代教育理念,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培養終身學習意識,重視教學科研互長,積極參加社會實踐,不斷提升自己,成為時代的領跑者。
[1]楊巍.大數據時代下高校新教師教學素質的培養與提升[J].現代交際,2016(6):166.
[2]丁嵐,馮紹紅,王成華.我國高校教師教學素質研究[J].中國大學教學,2015(6):56-61.
[3]楊瑞.高校教學參與主體素質的評價體系建構及提升策略[J].中國成人教育,2015(22):158-160.
[4]王燕蓉.以終生學習能力培養為目標的基礎醫學教育改革思考[J].基礎醫學教育,2013,15(4):437.
[5]郭麗云,蔣楠.現代信息技術條件下的教師科研能力建設[J].教學與管理,2016(30):67-69.
[6]吳杰.科研教學法在醫學遺傳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索[A].中國遺傳學會第九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2009—2013)[C].哈爾濱,2013.
(*通訊作者:谷松)
G451.2
A
1671-1246(2017)13-0005-02
注:本文系2014年遼寧省教育廳教學改革研究項目(UPRP20140939);2015年度遼寧中醫藥大學教學改革研究項目(LNZYJG2015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