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麗華
遼寧省錦州市義縣城關滿族鄉中心小學
孩子從第一次睜開眼睛看世界,就充滿著對認識世界的滿腔熱情,表現為對什么都感到好奇,總有問不完的問題。這是什么?那是什么?怎么會這樣?為什么會那樣?……可以說這是每一個孩子的天性。可許多調查卻表明:孩子逐漸長大后,能夠勤學善思,大膽質疑的并不多。這是為什么呢?我們不得不反思我們的教育:孩子好問,我們保護他們的積極性了嗎?我們給孩子們提供積極提問的環境了嗎?我們意識到孩子提不出問題是什么原因嗎?是否因為我們經常設計“周密”的教學活動,讓孩子們回答預設的問題,沒有給他們更多自由探索的空間,使孩子們漸漸地在追求與老師完全一致的答案,而沒有了自己的問題了呢?
我們反思這一切,應該清楚地意識到,是因為有了“蘋果為什么往下掉”的問題,牛頓才發現了地球的萬有引力;是因為有了“水蒸氣為什么能掀動壺蓋”的問題,瓦特才發明了蒸汽機;是因為有了“蝙蝠靠什么在夜間飛行”的問題,科學家們才發明了雷達……
世界上的許多發明與創造都源于人們對周圍現象的質疑,沒有問題與質疑,哪來的創新與創造?因此,我們應重視對孩子提問習慣的培養,讓提問伴隨孩子成長。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拙見。
傳統的教學比較重視求同思維,而忽視求異思維、創新思維的培養。我們的老師在課堂上往往是一副嚴肅的面孔,給人一種唯我獨尊、盛氣凌人的感覺,常常給學生留下拒人千里之外之嫌,學生質疑問難的火花,在我們的師道尊嚴面前,有時就那么一閃而逝。因此,我們培養學生良好的提問習慣,無論是課內還是課外,都要放棄師道尊嚴的思想,把自己當作學生中的一員,與他們共同學習,共同娛樂,讓學生感到教師的親切可信,做學生的朋友,使他們在朋友面前盡情地暢談自己的疑問,做到充分尊重學生的提問權利。
一次課間,為了鼓勵孩子們多讀書,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我在教室的后面墻上貼上了蘇東坡的一副對聯:發憤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看到老師與平時不同的舉動,孩子們都問:老師,你在干什么?我沒有簡單地說我在貼對聯,而是熱情地告訴孩子們:“我在貼一副催人上進,勤奮讀書的春聯”。說著,我指點著一字一句地念給孩子們聽。孩子們的提問得到了鼓舞,問題一下子來了:這句話是什么意思?是誰說的?為什么要這樣說?他真的做到了嗎?結果怎樣?……
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七嘴八舌地問開了,我對孩子們的問題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不厭其煩的回答著他們的問題,盡管有些問題很簡單,但我們不能簡單、粗暴地對待。作為教師,應該利用生活中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尊重學生提問的權利,保護學生好問的天性。
沒有問題就沒有緊張的思維活動,更談不上創新性的思維活動,學生有了疑問才會去發現,去創造。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創設置疑問難的情境,倡導教師善于問難,鼓勵學生主動質疑,積極探索,大膽發問,教師要做好質疑問難情境的“導演”,舍得花時間進行自我研究,恰當地為學生創設提問的時空,放手讓學生提問題,不要自己說了算,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內心的創造欲望。
在學習《地球就診記》一文時,讀書前,我先引導學生圍繞題目提問題,學生看了題目之后,紛紛產生疑問,“地球難道還會生病嗎?”、“地球生了什么病?”、“地球找誰診病呢?”、“地球的病治好了嗎?” ……
孩子們盡情提問,帶著心中的疑問去讀書,深入思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在學習討論過程中,他們興趣盎然,思維活躍,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對問題的看法,提出了關于保護環境,預防環境污染的許多合理化建議。
利用教材中的內容,為學生創設提問的時空,讓孩子們帶著問題走進書本,更有利于學生良好提問習慣的養成。
教育教學不是簡單的訓練過程,教師也不再是“小板鴨”的制造者,課堂教學應一改“馴獸式”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提問習慣,從提一個簡單的問題到能夠提出極富思維含量的問題,需要一個過程。在這一問題上,我們教師一定要下得起功夫,不要敷衍了事。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不應僅僅是直接以感知教材為出發點,而應把教材上的例題、問題和公式、定理等知識點改編成學生需要探究的問題,喚起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進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我讓學生任意說出一個數,均準確迅速地判斷它是否能被3整除,從一位數、兩位數,到三位數、五位數……我準確迅速的判斷,無疑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好奇心,紛紛發出疑問:你是怎么判斷的?哪些數能被3整除呢?它們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學生帶著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去觀察、研究,自由分組列舉數字,討論交流,很快發現了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
疑是學習的需要,是思維的開端,是創造的基礎,提問是孩子們積極思維的外在表現,我們要鼓勵學生多提問,養成愛提問的好習慣。但是任何一種習慣要形成都離不開一貫的堅持,幫助孩子養成好提問的習慣,也一樣需要練習。我們要做孩子的知音,充分認識孩子良好提問習慣的形成對其一生不斷發展的重要意義,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為孩子開辟良好的提問時空,讓提問伴隨孩子迅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