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鑒
武漢科技大學服務科學與工程研究中心
為進一步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素質與能力,高校需要大力推進市場化創新創業實踐教育平臺的建設,以創新創業實踐平臺為主要載體,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為核心,構建全鏈條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教育體系,不斷推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向縱深發展。
以黨的十九大、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為指導,立足高校、面向地方,大力推進創新創業教育,積極引領大學生開展創業實踐活動,不斷拓展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深度和廣度,加快大學生人才智力轉化為實際生產力,為國家創新驅動戰略提供強有力的實踐教育支撐。
高校應順應時代潮流,充分整合校內教育、管理資源,統合機制,協調并濟,探索建立管理協同育人模式、“雙創”融合育人模式、“政產學研用”聯動育人模式 “三位一體”的全方位、立體式創新創業聯動育人機制。
(一)管理協同育人模式。著重優化校內管理、教學、培育與孵化聯動機制,厘清、界定校內各機構合作關系,打造外部資源協同、教學模式協同、管理機構協同、運作機制協同等多方面協同育人體制。
(二)“雙創”融合育人模式。著力打通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的壁壘,依托專業素質教育開展創業素質教育,打造創新與創業緊密結合工作鏈條,構建創新與創業課程融合、創新與創業師資融合、創新與創業資源融合、創新與創業平臺融合、創新與創業成果融合的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
(三)“政產學研用”聯動育人模式。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以市場化機制為導向,以創新創業實踐平臺為抓手和載體,依托高校技術研發優勢和科技人才資源,聚攏集合學校與政府、學校與企業的緊密合作關系,抓牢市場面,用足政策面,貫通人才培養與技術轉化的產業渠道,打造政策共享、平臺共建、成果共用、人才共育的多方共贏互助的聯動育人平臺。
探索建立高水平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思路與路徑,充分優化校內教育、管理資源,形成多樣化、復合型的創新創業教育生態,強化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力度與深度。
(一)以市場化機制為突破口,結合高等教育的一般規律和時代特征,將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平臺建設成為成為大學生鍛造創新精神、錘煉創新素質的實訓場;啟蒙創業意識、體驗創業過程的試驗田;明確創業目標、開啟創業道路的孵化器。
(二)建設創客空間,培育創客文化,打通專業教育與創業教育、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有機融合的創新人才培養通道。依托創新創業實踐平臺,以符合學校學科發展特色、立足社會產業技術發展前沿為基本原則,結合國務院關于“打造良好創業創新生態環境”的相關要求,建設大學生“創客空間”,有力促進學校第一課堂向第二課堂的拓展,推進學生創新素質培養,促進產學研轉化鏈條形成,推動校園創客文化的形成與發展,使創新創業在校園中蔚然成風,使學生在創客空間中,醞釀和實施與興趣、與創新、與未來有關的實驗,完成從學習者向創新者、分享者的角色轉變。
(三)在實踐平臺中設置創業體驗區,建設創業素質測評室、虛擬創業體驗室和體驗式創業苗圃。大力開展體驗式創業教育,推行以實訓體驗為重點的創業教育培訓,加大實踐模塊培訓力度。通過為有創業意愿但尚不具備創業條件的學生提供基本辦公條件和公共辦公設施,促使其開展創新、創造、創意性活動,形成創業點子,再將點子提煉為創意創業項目,上升為“種子”,進而引入創業基地進行培育。
(四)逐步建立“教育、管理、服務、扶助”相結合的一條龍創業指導服務體系,依托創業教育、指導、孵化主陣地,將市場機制引入創業基地管理,努力保障組織機構、人員、場地、經費等基本要素,為在校生、畢業生提供市場化、專業化、高效化、全程化的一條龍創業服務與指導,有力促進大學生創業數量與質量的穩步提升。通過完善機制,拓展資源,努力做好創業工作中教育、管理、服務等方面的結合與融通,逐步建立和完善“信息發布與共享”、“技術開發與轉化”、“政策咨詢與服務”、“項目對接與融資”、“企業管理與咨詢”等一條龍綜合服務與管理平臺。
(五)建設創業公共服務與文化交流區,構建專業化創業孵化服務體系,打造校園創業街區文化景點。通過實踐平臺建設,將高校特色與現代化創業孵化服務理念相結合,以高校投資建設、管理與學生自主經營、服務為主要形式,在實踐平臺設置全鏈條、多覆蓋的創業綜合服務功能區,如企業商務一站式服務、知識產權服務、投融資服務、人力資源服務、倉儲物流服務等。同時,以 “讀一本創業書籍、喝一杯創業咖啡、看一場創業電影、體驗一小時創業文化”為主要形式,構建囊括創業書吧、創業咖啡吧、創業電影院和休閑閱讀區等多種功能的學生休閑娛樂分區,打造校園創業文化聚集地,營造校園創業文化,激發學生創業興趣,引導學生樹立高雅好學的良好品格與情操。
(六)強化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助力創業人才成長。創新創業實踐平臺的建設,能夠極大的促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的不斷增強,整體而言主要體現在三個“效應”,一是凝聚效應,創新創業實踐教育陣地的不斷建設,能夠有效的吸引校內外、各學科、多層次的專家、學者、實務工作者參與到教育教學過程中,逐步壯大創新創業教育的師資規模;二是協同效應,創新創業教育發展歷史不長,尚未建立獨立的學科,相應的師資力量來自不同專業背景和職業領域,而創新創業實踐平臺的建設,能有力促進高校創新創業工作明確工作陣地,確立更高層面工作目標,能有效的協調各方面師資力量形成實踐教育合力;三是提升效應,借助平臺優勢,通過加強師資培訓,引進校外優質資源,實施“請進來,走出去”人才戰略,創新創業師資力量能夠逐漸從規模上、質量上得到較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