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慧明
(河南工程學院思政部,河南鄭州451191)
五大發展理念的哲學底蘊探析
孫慧明
(河南工程學院思政部,河南鄭州451191)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既有意義重大、指向鮮明的突出特點,又具有深厚的哲學底蘊。五大發展理念蘊含的哲學思想主要有:一是對傳統發展觀的揚棄,蘊含著唯物論的理論品格;二是對辯證法的聯系、發展的兩大特征和對立統一、質量互變、否定之否定三大基本規律的自覺運用;三是對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自覺運用,具體體現為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以及黨的執政規律的深刻認識,體現了認識論的特點;四是對唯物史觀的切實貫徹,以人民利益為中心的發展觀體現了唯物史觀的核心思想。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五大發展理念所蘊含的哲學思維將引領我國經濟社會走向更大的發展和飛躍。
五大發展理念哲學底蘊人民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不僅具有內涵豐富、意義重大、指向鮮明的突出特點,而且還具有深厚的哲學底蘊。本文就五大發展理念的哲學底蘊進行初步的探析。
一切從實際出發是唯物主義一元論的根本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既要看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也要看到每個階段呈現出來的新特點。”[1]p280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會議指出,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情況表現為:一是長期向好沒變;二是韌性好、潛力足、回旋余地大的三個特征沒變;三是持續增長的基礎和條件沒變;四是,結構調整優化的態勢沒有發生變化[2]。這個觀點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具體體現,是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國情的高度概括。盡管我們總是希望國家繁榮昌盛,前進的道路是一帆風順的,但我們也要實事求是地看到前進的道路上還有許多困難,許多問題解決起來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我們既對未來充滿必勝的信心,又對現實問題不盲目地樂觀,腳踏實地做好當下的工作,這就是主觀愿望與客觀實際相符合的最好體現。
當前我國處于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我們將面臨著諸多新的情況和新的問題,需要我黨在發展理念上不斷創新,做到與時俱進,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創新是要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發展動力不足的問題。從國內發展狀況看,我國產業創新能力不強,導致部分行業產能有些過剩,企業效益出現下滑等現象,因此不創新就要落后,創新慢了也要落后。創新發展不僅是我國發展的形勢所迫,也是國際形勢的大勢所趨。協調,注重的是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鄧小平同志在改革開放之初就曾指出:“現代化建設的任務是多方面的,各個方面要綜合平衡,不能單打一。”[3]p43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依靠中國模式創造了中國奇跡,也出現了所謂的“快樂的煩惱”,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問題日益凸顯。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協調發展的理念是奏響全面發展“協奏曲”的戰略開端和沖鋒號。綠色,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我國資源狀況需要綠色發展,我國環境形勢需要綠色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綠色發展。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可以說,堅持綠色發展,是保持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開放,注重的是解決內外聯動問題。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沒有改革開放,也就沒有中國的明天。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著眼于國內國際大局提出堅持開放發展理念,這是深刻總結歷史經驗得出的歷史啟示,既是順應世界經濟潮流的客觀要求,也是引領世界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共享,注重的是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黨的奮斗目標。堅持共建共享,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共產黨人的莊嚴使命。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民穩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社會主義道路,是改善民生力度最大、人民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但也應該看到,在共享方面仍存在著某些薄弱環節,一些問題依舊很突出。比如,貧困人口規模還是很大,民生改善的任務依然很艱巨,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有待實現等。因此,樹立共享發展理念,使人民生活的更幸福,讓發展體現出一定的溫度,讓全體人民有更多獲得感,真正能夠體現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對于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發展環境的基本特征是,時和勢是有利于我國,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依然存在著。綜合判斷起來,“十三五”時期,總體的情況有利于我國,目前發展仍處于重要的戰略機遇期,但內涵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們既面臨著有利條件,也有不少風險和挑戰。五大發展理念是對我國總體形勢做出的科學判斷,其蘊含著一切從實際出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
五大發展理念的提出既是對辯證法的實際運用,也是受辯證法指導的結果。五大發展理念確定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的歷史方位,確定了“十三五規劃”期間的發展問題,擂響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鼓。這是辯證法與時代特征深刻結合的集中體現。
1.體現了辯證法關于事物普遍聯系的觀點
聯系的觀點不僅是唯物辯證法的總觀點,也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是普遍聯系的,孤立的事物是不可想象的,也是根本不存在的。恩格斯在談到普遍聯系的“辯證圖景”時指出,“當我們透過思維來考察自然界或人類歷史或我們自己的精神活動的時候,首先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由種種聯系和相互作用無窮無盡交織起來的畫面”[4]。社會是由多種要素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各個要素之間處在一張普遍聯系的大網之中。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是對“五位一體”布局的具體化和全面展開,進一步回答了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發展依靠誰,發展為了誰,發展的成果由誰享有”等一系列發展觀的基本問題,是對科學發展觀的繼承與提升。五大發展理念構成了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因此,要對它們進行統一貫徹,而不能出現紕漏和疏忽。創新發展就是要注重更高的質量、更高的效益。堅持創新發展,將會使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發展更均衡、更環保、更優化、更包容。創新發展對其他四個方面的發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協調發展要求做到均衡與全面發展。堅持協調發展,將會推動綠色發展和共享發展的進程,也意味著更加注重生態保護和社會保護。綠色發展就是注重環保與社會和諧發展。堅持綠色發展,必將深刻地影響一個地區的發展模式與幸福指數。實現綠色發展,就要不斷地進行技術創新和理念創新。綠色發展將會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使共享發展成為高品質的發展。開放發展注重的是優化和融入發展。堅持開放發展,將會增強我國在世界舞臺上的開放性和競爭性。開放發展不僅是一個國家繁榮的必由之路,而且將使我國在發展過程中更加注重創新和生態文明建設,也更有利于實現共享發展。共享發展堅持的是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因此,貫徹共享發展理念是實施其他發展理念的目的與歸宿,同時貫徹共享發展也是完成其他發展理念的助推劑。五大發展理念是內在的聯系在一起的,缺一不可。如果有一個發展理念貫徹不到位,那么整個發展進程都將會受到很大的影響[5]。因此,我們不僅要把這五個理念當作一個整體來對待,而且在實際工作中也要進行整體性、系統性貫徹,不斷地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實現大踏步地前進。
2.體現了辯證法關于事物發展的觀點
發展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又一總特征。唯物辯證法認為,發展是前進的、上升的運動。發展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永恒主題和動力,良好的發展理念將引領社會取得巨大的進步,相反,不良的發展理念將導致發展的失敗。馬克思主義發展觀不是寫在書本里的教條,它體現的是時代的精華,它要豐富和發展就必須與具體的國家、具體的時代以及具體的實踐過程密切結合起來。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黨不僅適應了時代的變化,而且著眼于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不失時機地提出了新的發展理念,以指導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各種實踐活動。習近平總書記深刻地總結了國內外有關發展的經驗教訓,并分析了當代中國社會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自覺地運用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以及共產黨執政規律,不僅提出了五大發展理念,而且還用新理念引領我國經濟社會的前進方向。
五大發展理念是在綜合分析了國內外發展的基本情況的基礎上形成起來的。當前世界經濟形勢有了某些新的變化趨勢,特別是科技創新方面有了一些新的突破和發展。國內情況也出現了一些重大變化,如經濟增長速度、經濟發展方式以及發展動力等方面同過去相比都呈現了顯著的變化。面對新的變化,如果我們依舊走老路子,實現舊方法,顯然是行不通了。新變化要求我們要樹立起新的理念,走出一條新路子,實行一些新方法。當前我國發展面臨的新情況是創新能力有待提高、發展過程中呈現出不協調的音符、生態環境問題亟待解決、開放水平需要進一步提高、社會公平與正義亦是迫在眉睫的問題。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和短板也很明顯,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我們在前進中出現的新的問題和矛盾。針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五大短板,五大發展理念旨在補齊短板,不能有的長、有的短,不僅強調發展的過程性,而且強調了發展的整體性,未來的“十三五”規劃,創新是發展的根本動力,協調是發展的重要方法,綠色是發展的主基調,開放是發展的重要途徑,共享是發展的最終目的。五大發展理念是對我國國情充分理解的基礎上提出來的,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狀相契合,它的貫徹和落實有利于我國將來在國際舞臺上扮演主要角色,反映了黨對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和發展。
3.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三大規律
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三大基本規律。它們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的普遍本質,揭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領域的最一般的規律。五大發展理念的形成過程就是三大基本規律描述和展示運行的過程,因此要實施五大發展理念就必須把握好事物運動的基本過程。
遵循對立統一規律,就要把握好事物發展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認為,對立統一是事物矛盾所固有的一對基本關系和基本屬性。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發展是對立面的同一和斗爭的結果。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實施五大發展理念,就要做到眼前和長遠的統一、全局和局部的統一、漸進和突破的統一、橫向和縱向的統一以及上下和左右的貫通。遵循質量互變規律就要把握好發展的漸進性和飛躍性的關系。質和量是事物發展的兩個方面,質量互變是客觀存在的規律。由于量變和質變的關系及其復雜,在現實生活中的表現是多種多樣且豐富多彩。要實施五大發展理念,就不能急功近利,還要克服急躁情緒,要樹立起長期作戰的思想準備,努力做改革和發展的促進派。遵循否定之否定規律就要把握好發展的前進性和曲折性的關系。肯定和否定是事物內部的兩個方面或兩種因素,二者相互對立、相互排斥、相互依賴、相互滲透。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出事物發展的方向是前進的、上升的,具體道路是曲折的,甚至有倒退現象發生。要允許探索不同的途徑,寬容暫時的失敗,“風物長宜放眼量”,建立起鼓勵創新發展的糾錯機制。要敢為人先,勇于冒尖,準備曲折,不怕反復,以“好事多磨”“事緩則圓”的心態,敢于自我否定,自我革新,浴火重生[6]。
五大發展理念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與我國實際情況相結合而產生的重要理論成果之一。我們掌握和運用認識論的目的在于使發展理念落地生根,然后成為指導人民群眾實踐活動的指針。五大發展理念的提出,不僅是我黨對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自覺運用地結果,而且也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規律以及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已經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從認識論高度發揮著科學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的作用[7]。
1.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
馬克思主義指出,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認識只有起點,沒有終點,這是認識運動的總規律。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其中,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馬克思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論斷。黨中央相繼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和“科學技術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的論斷以及“建設創新型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等。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是引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推動力,并將其置于其他發展理念之首,強調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的核心地位,讓創新行為貫穿于全行業領域,使創新成為受社會大眾推崇的行為。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永恒的動力,沒有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要滿足人民群眾的各種物質需要和精神需求只能是一種美好的愿望罷了。因此,只有發展才能為社會進步提供巨大的支撐力。世界各國都謀求發展,誰不發展、誰不進步就要落后,就要被動,這是發展進程中世界各國所形成的共識。因此,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不僅是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的價值取向,而且是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發展價值取向。它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其他國家,蘊涵著全人類的共同價值,傳播著中國的發展哲學和思維方式[8]。
2.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深刻認識
“十三五”時期,我國發展的環境是機遇與挑戰并存,解決復雜問題的關鍵是如何激發中國的創造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能否迸發出國家的發展優勢,是對黨執政能力的重大考驗。五大發展理念是對我國以往發展經驗的總結,在貫徹和落實它的過程中又將總結出新的經驗,創造出新的中國式的奇跡,也進一步深化了我們黨對我國現階段社會發展的實際狀況的認識。五大發展理念開拓了社會主義發展的新模式,其之所以可行性原因在于中國有自己獨特的發展優勢。五大發展理念既汲取了世界各國發展的經驗,也是對新中國發展經驗的總結和概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以及生態文明建設五大發明,這五大建設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五大建設應在動態中保持平衡,不能有的長、有的短。黨的十八大以來,我黨著眼于經濟新常態下的經濟社會發展的偉大實踐活動,理論工作也在不斷地創新和發展,形成了關于發展目標、動力、布局以及保障措施等的新思路。五大發展理念聚焦當代中國經濟社會面臨的突出問題,指明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前進道路,是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的總結和升華,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長期堅持的基本思路。
2.是對黨的執政規律的深刻認識
實踐發展永無止境,理念創新永無止境。創新是發展的源泉,協調是發展的客觀需要,綠色是發展的主色調,開放是發展的主渠道,共享是發展的最終目標。五大發展理念的提出是對中國為何要發展以及怎樣發展的大問題的回應,是關于“發展是硬道理”、“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的新理解,是發展理念上的創新創造和最新概括。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與時俱進,每當出現新情況、新問題時,都會及時地提出新思路,以指導社會變革的實踐。從鄧小平、江澤民到胡錦濤黨的幾代領導人,他們先后提出了“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科學發展觀”,這些都是適合中國國情的理論創新,都促進了中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體現了對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和發展方向的科學把握,是科學發展觀的升級版,是對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創新。
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一切發展成果理應由人民群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主體,契合了民生福祉,深刻揭示了“發展為了誰”的價值取向,這是對唯物史觀的切實貫徹。
1.體現了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五大發展理念聚焦人的生存、需求、利益以及發展,是人民主體思想的全面體現,是以人為本原則的全面展開,充分彰顯了共產黨執政為民的根本宗旨和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最終發展目標的執政理念。人是發展的主體。一切發展的具體內容都是人的自覺活動的產物和主體素質的客觀顯現。五大發展理念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鮮明提出了以人民群眾為中心的發展主旨,始終聚焦于對人的關注、處境關懷以及對整個人類前景的展望。人是發展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國經濟社會已進入了追求人的全面發展的歷史階段,其特點是要滿足人的多樣性需求和層次漸進性需求。五大發展理念著眼于維護人和滿足人,把人相關的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活動有機的結合起來,始終把為人民群眾謀利益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無論是從宏觀角度還是微觀角度,一切部署都與人民群眾的利益息息相關,都是致力于讓人民擁有更多、更大的收獲。
2.體現了人民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根本力量
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的推動力。按照馬克思的預言,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中,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全面發展是相輔相成,有機結合在一起的,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人不僅是發展目標的確立者和發展模式的探索者,而且也是發展戰略的制定者和發展任務的完成者。社會發展程度越高,人民應當參與、盡力以及共享的程度亦越高。五大發展理念展示了一幅全民向往、參與和共享的宏偉藍圖,把人民作為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力量,意在建立起一個全社會參與、鼓勵全民創業、創造的體制機制,激活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積極性,把我們正在做的和將要做的事情做好[9]。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群眾是真正的英雄,是我們力量的源泉……從人民群眾中汲取無窮的智慧和力量[1]p129。
3.體現了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要求
20世紀80年代,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提出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目標是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而今幾十年過去了,經過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現在已經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我們黨為之奮斗的一切目的就是讓人民群眾共享社會發展的成果,五大發展理念與黨的奮斗目標是一致的,與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相吻合。中國夢是中國億萬人民群眾的夢想,實現這個偉大的夢想也離不開人民群眾。因此,我們所做的工作應該是不斷地改善民生,使人民群眾真正能夠共享社會發展的現實成果。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就必須在保障基本民生的同時,朝著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宏偉目標邁進。如果我們實現了全體人民共享發展的偉大成果,那么我們將會得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雙重收獲:既有助于實現人民群眾所熱切渴望地社會公平和正義,也將為我國未來的發展提供了更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任何哲學都是時代內容的反映。五大發展理念的提出是對當代中國新階段、新趨勢和新問題的回應,開啟了關乎我國發展全局的深刻變革,五個方面既相互聯系、相互貫通,又相互促進,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有機體。牢固樹立和切實貫徹五大發展理念,自覺地將五大理念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之中,并以此為指揮棒引領社會發展行動,我們就要學會善于運用歷史的、辯證的方法來分析和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爭取在這場深刻變革中占據主動地位,并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中獲得更強的能力。綜合起來說,我們要做好開拓創新、注重協調、描繪綠色、僅抓開放、切實共享的新篇章,開創出一個氣象非凡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局面。
[1]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16年版),中共中央宣傳部編[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2]發揮亞太引領作用應對世界經濟挑戰[EB/OL],(2015-11-18),http://www.ce.cn/xwzx/gnsz/szyw/201512/01/t20151201_7215972. shtml.
[3]全面小康熱點面對面,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編[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95.
[5]五大理念的內涵和聯系[EB/OL],(2015-11-12)http://theory. people.com.cn/n/2015/1112/c40531-27806226.html.
[6]曲青山.辯證法:五大發展理念的指導[N].光明日報,2016-04-06.
[7]湯榮光.五大發展理念煥發馬克思主義哲學旺盛生命力[N].光明日報,2016-04-09.
[8]五大發展理念是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EB/OL], (2016-03-02)http://www.wenming.cn/djw/ll/201603/t20160302_3181136. shtml)
[9]岳亮.從唯物史觀和唯物辯證法看五大發展理念[N].學習時報,2016-06-20.
〔責任編輯:梅林〕
《馬克思恩格斯論革命與民主》簡介
作者:[法]雅克·泰克西埃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譯者:姜志輝
出版年:2012-2
內容簡介:
民主問題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看來并不是一個不存在的問題,而是一個第二位的(我不說次要的)問題,他們的思想根本上是一種革命的思想。作者用詳實的文獻資料,細致地區分各個精確的時期,找出了使我們抓住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政治思想的本質的著作。更確切地說,作者要談論在歷史上起著重要作用和在1848年革命前夕開始形成的思想。在這些著作中作者發現,作為一個歷史的明顯事實,在19世紀,試圖考察與革命問題無關的民主問題是完全無意義的。
2016年國家社科基金“習近平總書記綠色發展觀的哲學底蘊”(項目編號:16BKS020)的階段性成果。
孫慧明(1964-),河南工程學院教授,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